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8 共5099字
  第 2 章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它以物质闭环流动为基本特征,倡导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废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和消费。
  
  2.1.2 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原则主要有三个:
  
  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的是物质输入端,目的是尽量减少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投入量,以最小的单位能源资源代价来获得最大的生产和消费目的,从而节省资源、减少废物排放,预防环境污染。具体来讲,在生产过程过,通过采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等方式,来减少生产中能源资源投入和废弃物排放。在消费过程中,通过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环保消费等理念,倡导使用可循环、包装简便、耐磨耐用的商品,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垃圾。
  
  再利用原则,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部件予以使用。
  
  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的是生产与消费过程,通过对产品的重复利用,来达到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能源资源的目的。比如说,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将产品的零部件、包装等进行反复利用或者将废弃的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加工,避免浪费。在消费过程中,要尽量对产品进行维修保养,而不是直接扔掉或重新购买。对可回收的废弃物,要使其进入废物回收系统,变成新资源进行重复利用。
  
  资源化原则,也称再循环原则,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的是物质输出端,旨在将使用过的废弃物经过处理转化成资源,从而减少垃圾的排放量。资源化包括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原级资源化,是指将废弃物资源化后变成和原来相同的产品。次级资源化,是指将废弃物资源化后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
  
  两种形式相比较,原级资源化对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要更高一些,更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1.3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
  
  企业内部循环模式。又称为微循环模式,杜邦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进行减量化生产,通过减少能源资源的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生产各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量,既达到了生产的目的,又保护了资源环境,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循环生产。
  
  企业之间循环模式。又称为中循环模式,生态园区模式,是指把具有产业之间代谢、共享等关系的企业组织起来,建立生态园区,使园区内一家企业的生产废弃物、副产品能够变成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并尽量延长这一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延伸、循环、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整体循环模式。又称为大循环模式,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它要求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系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鼓励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循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4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是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它们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对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它通过不断加大能源资源投入,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开环的,对污染采取的治理方式是先污染再治理,即末端治理。在工业化初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其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产生率高,对生态破坏程度强的缺点愈发明显,造成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循环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
  
  它倡导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用最小资源投入,产生最少的废弃物,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目的,尽量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的、循环的、闭环的,对污染采取的治理方式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注重源头预防。
  
  通过表 2.1 可以看出,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对污染的治理采取源头预防,全过程治理的方式,切实保护了环境。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对化解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
  
  2.2.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等地级行政区和县级市、县等县级行政区)。
  
  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一是资源型城市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开采基础上的;二是资源型城市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及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三是资源型城市主要向社会提供自然资源及与自然资源有关的产品。
  
  2.2.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资源型城市因划分依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按照城市所依托的自然资源不同,可以划分为矿业资源型城市和森工资源型城市。矿业资源型城市又可细化为石油资源型城市、铁矿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等。矿业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形成并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等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如大庆、攀枝花、松原等;森工城市是因森林资源开采而兴起并以森林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如伊春、丽江、白山等。
  
  按照城市形成的模式不同,即城市和资源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有依托资源型城市和无依托资源型城市。有依托资源型城市,也叫先城后矿型资源型城市,即城市已经存在,由于矿业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发展,如大同、鄂尔多斯、榆林等;无依托资源型城市,也叫先矿后城型资源型城市,即由于对矿业开采,人员不断集聚,而后围绕这一产业形成了城市,如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
  
  按照城市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成熟型资源型城市、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成长型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开发处于上升期的资源型城市,如松原、南充、榆林等;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开发处于稳定期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同、大庆、克拉玛依等;衰退型资源型城市是资源趋于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如抚顺、焦作、鹤岗等;再生型资源型城市是摆脱资源依赖、实现转型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如唐山、通化、鞍山等。
  
  按照城市行政建制,可以划分为地市级资源型城市和县(市)区级资源型城市。地市级资源型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县(市)区级资源型城市,包括县级市、县、市辖区等。在我国 262 个资源型城市中,地市级 126个;县(市)区级 136 个,其中,县级市 62 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58 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 个。
  
  2.2.3 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一是对资源依赖性强。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起,因资源而竭,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大。在资源型城市建立之初,大量资源的开采加工,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城市迅速发展壮大。随着开采年限的增长,资源储藏量逐年较少,开采成本逐年攀升,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如果没有替代产业,资源型城市将随着资源的枯竭而逐渐走向衰落。
  
  二是主导产业“一业独大”.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是围绕着资源的开采加工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对主导产业的依赖很大,在长时间内形成了主导产业“一业独大”的现象,导致了产业之间比例极端不平衡。一旦该种资源开采成本上升、开采数量减少、社会需求量下降或价格下跌,主导产业就会面临严重的衰退,城市经济也将随之急速下行。
  
  三是城市功能单一。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采开发为主,城市的功能都是围绕为资源的开采开发服务而设定的,在这一定位下,往往是强调生产而忽视了城市建设,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金融、基础服务业等综合服务功能不健全,对外辐射能力不强,进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四是政府与企业双重管理。资源型城市大多都存在至少一个资源型企业,特别是无依托资源型城市,就是在资源型企业发展壮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城市管理上就存在政府和企业两个管理主体。这一城市管理模式弊端明显,对企业而言,企业办社会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还因精力分散而弱化生产职能;对政府而言,则容易出现政令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目前,一些资源型城市正在按照“政企分开”要求,逐步剥离资源型企业办社会的职能,由政府对城市进行统一管理。
  
  五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型城市在依赖资源开采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过度开采导致的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时有发生,雾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遭到严重破坏。
  
  2.3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拐点理论
  
  朱明峰(2005)认为,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当在某一点城市发展速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一个转折点(拐点),这个转折点之后城市的发展速度会发生变化,预示着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会出现转折。
  
  这就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拐点理论。这一理论研究的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它把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分为规划建设期、成长期、繁荣期、衰退期和调整转折期五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拐点,且这个拐点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周期性、滞留性和方向不确定性。
  
  拐点理论证明,资源型城市不可能无限期地开采资源并始终处于繁荣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不考虑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型城市最终将走向衰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拐点理论,可以对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不同。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可以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用循环经济理念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成熟型资源型城市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立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衰退型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寻找替代资源,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4 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引导

  
  2.4.1 循环经济引导资源型城市明确发展路径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就是丰富的资源,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如果采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无节制地开采资源,粗放式地加工利用资源,最终必将导致资源枯竭,城市也将随之衰落。而循环经济就是要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延长资源的利用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寻找再生替代资源,努力延长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循环经济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4.2 循环经济引导资源型城市调整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一般都是第二产业即主导产业“一业独大”,一、三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循环经济就是要降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采取源头节约、废物利用、发展替代产业等方式,不断延长或重构产业链条,用最小的资源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促使资源型城市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鼓励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说,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2.4.3 循环经济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模式
  
  在传统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资源型城市大多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依靠大量地开采资源、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开采过度、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等弊端,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此时,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它以低资源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特点,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社会认可,直接促使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摒弃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到注重质量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循环经济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模式。
  
  2.5 本章小结
  
  本章分别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的比较及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分类、特征、拐点理论等方面,对循环经济和资源型城市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探讨了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指出了循环经济能够引导资源型城市明确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