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审美经济的相关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72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哲学视角下审美经济探究
【第一章】影响审美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 审美经济的相关解读
【第三章】审美经济生态的实践基础
【第四章】审美经济生态的认识过程
【第五章】审美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
【结语/参考文献】生态哲学与审美经济的整合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审美经济的相关解读
  
  2.1 审美的生态解读

  
  2.1.1 审美的内涵
  
  由于对美的不同认识,对审美的理解也不同,可以通过对美的认识为出发点来理解审美的内涵。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①。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审美,亦称‘审美活动',指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的活动,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与心理活动的统一,亦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公利性的统一。”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曾认为审美活动属于“感性认识”②,是人通过感性活动(感觉、知觉、表象)对美进行的具有感知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感知或意识既包括对外在形式因素,如声音、颜色、形态等等的感知,也包括对内在的有意识的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感知。积极的审美意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促进生理心理健康,引领人们进入精神家园,完善人格影响行为,积极贡献人类生产生活。所以,审美可以认为是对美的感知,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从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的一种存在。
  
  对审美标准的界定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主观方面,先要具备健全的感觉器官与必要的修养。有视听障碍的人对美的认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审美标准的认识也会有差异。例如,一成年人在观看京剧表演与小孩子观看时的反应会有所不同,而专业人士对京剧表演的认识与普通人的认识肯定也会有所不同。适宜的心境对主观认识也有一定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如果,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无法满足的人,是根本无心关注什么是美;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商人,对美的关注度也会受影响,这些都不是审美的适宜心境。客观方面,主要受到与美有关的客观实践活动与经验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正确。”
  
  同样,只有客观的审美对象具有美的品质,才能判定为美,才能使是审美的标准拥有客观存在的依据。真正美的事物,应是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的要求,能够使大家得出大体一致的共同结论。综合主客观两方面来看,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与主观感受的统一才是审美标准应具备的基本内容。
  
  人类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人们对美的评判标准不外乎从“真”与“善”两个方面进行衡量。①“真”是指客观世界及其固有的规律。人们通常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称之为真理(即智慧)。真理产生与认同是以正确的实践活动为基本前提的,这也是审美本质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会产生情感上的愉悦感与认同感,那么,通常都会认为是美的。客观对象作为媒介,通过现象看本质,并能够得到“真”的认知,就可以说这个客观对象具有美的品质。例如技术进步、科学发明与创造一样,都是显示出人类追求真理的美的品质。再如文学作品中的寓言故事,把一定的道理寄寓在较简单的形象之中。这些产品或作品因其反映出人类智慧的火花而受到关注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面貌,并揭示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美以真为前提,真为美的标准,美的事物包含真理性的内容,但这绝不意味着把美与真等同起来。
  
  “善”是指客观对象对于人的功利价值,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的目标。美是具有人类合目的性的创造成果,是人对于善的一种现实的情感上的肯定,是以善为基础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发现,善的应用范围相对于美较广阔,美是从善中分化出来的,善则可以认为是美的发展方向。善对于满足人的眼前物质要求具有直接功利性价值,以及精神需要的社会功利性价值。善以脱离眼前现实世界的功利价值为其主要特点,正如生态学的出现,它可以使人类的眼界开阔,使人类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功利价值,激发人对自然的关怀,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更长远的发展。换句话说,能否使人脱离眼前直接的功利价值而使人欣然接受精神上的教义就是善的审美价值体现。这种欣然接受的精神上的教义的获得程度的高低,成为判定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善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满足人类食用要求的普通食物与宴席上的蔬菜雕刻,以及造型优美的水果拼盘,这些食物不仅可以使用,同时具有了欣赏的价值。但在一般社会生产中,美还不能脱离它的实用功能。例如,装饰设计精致的沙发,如果无法为人类提供舒适感,或使人坐上感到不适,就不能算为美的沙发。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美还需要考察其实用性。
  
  2.1.2 审美的生态意义
  
  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所涉及的领域是由人类社会转向自然领域,不仅在社会活动中实现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更是在自然与社会的整体系统中实施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这为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又一理论基础,也显示出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所含有的丰富内涵。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两大领域为发展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认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天人合一”所描绘的景象就是将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和谐发展的状态。
  
  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内涵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内涵而言的,它是为了回应全球性生态危机,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借助于生态知识引发想象并激发情感,旨在警示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是,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是一种彻底摈弃人与自然对立、主客二分的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审美交融”模式①。当代着名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指出“通过将世界客观对象化而理解它、掌握它,通过将世界纳入思想的秩序而控制它”②。西方学者将人独立于于世界之外,也就是作为社会与自然之外的认识主体。社会与自然共同组成的世界则是认识的客体;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下,审美活动被认为是审美实践中主体对于客体主观感受,并且一种产生愉悦感的体验。针对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理论缺陷,伯林特在现象学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交融美学”(Aesthetics of Engagement),主张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化为整体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设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一个障碍,阻碍了主观对美的分享式的参与。审美交融,体现了生态学中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这种基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交融背景下,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将会促成主体的人类对客体世界的善的认识与体验,这种认识与体验不仅是现实的,更是趋向于未来的。这种具有善的审美认识与体验将通过创造具有生态性的生存氛围而产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态和谐的关系。
  
  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关系。由于人类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自工业社会就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残暴的征服与掠夺。要想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认识到人自身的不当行为是会反馈于自然界的,只有通过具有生态意义的“真”与“善”的双重标准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才会有效限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伤害。人类要深刻地明白对生态的生存意识的认识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人类先认识自身,再通过自身的体验为中介,了解生态和谐的重要性,才能缓解人们由于对自然的过分依赖和膜拜而对自然造成的严重伤害,才能解救那种被利益扭曲的那些人类的灵魂,朝向对自然生态的合理性的认同①。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促使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复归为本真,并合理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的生态和谐关系。
  
  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是自然权利的认同以及社会关系中个体生存权利的认同。在社会系统中,无数个生命个体不断地寻求自主性与主动性生存以获得个体的生存权利。正如社会中的人需要追求自己和人的发展,就要超越依附性的存在关系,从而谋求自由的生存权利。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是以合理地调适社会中存在各种关系,使个体能够在社会共生关系中生存下来,同时,也能使自身得到发展。
  
  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是促进人类生态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的生态意识以关爱自然为基础,同时需要人以洁净、关爱、自由的心态去感悟生态,理解生态的美,并体验具有生态内涵的审美。在自然-社会-思维的建构中,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更多地关注于自然,以人类自身为媒介,全身心投入地感应自然,体悟着自然生态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同时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生态意义的审美以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自然价值的研究,促发人的自然本性。生态伦理学研究关注于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因此,要想深入的研究审美的生态内涵,就要求人们要结合生态理念,合理性地认识审美价值与体验,并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提倡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生态生存方式。
  
  2.2 审美经济的生态解读
  
  2.2.1 审美经济的内涵
  
  审美经济是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萌动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有学者认为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物质价值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大力倡导和推动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物品与人品、现实与虚拟、生活与艺术、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经济提供物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一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审美互动与人格生成有机统一的经济③。
  
  审美意识成为审美经济的主导理念。审美意识通过产品设计充分的发挥其审美特性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能。例如,人们日常生活种经常接触的衣食住行。居住的房屋是否设计美观合理,食用产品的外包装是否赏心悦目,衣着打扮是否合理,出门食用的交通工具是否快捷便利,这一切事物无一不渗透着设计艺术元素。这些具有审美内涵的事物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与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同时,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产业经济与审美结合的重要突破口。
  
  审美经济学的任务是对经济领域内有关生产与消费有关的美的规律进行理论分析与概括,指导经济活动,揭示审美价值规律。所谓审美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主要表现在商品的品种、结构、功能、色泽等因素中。在传统经济中,商品是具有交换功能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审美经济中,商品也具有两个价值,一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与传统经济中商品使用价值的同一内涵;二是商品的审美价值,也就是商品的审美特性,这一特性使购买者体验到拥有商品的愉悦。这就是说劳动不仅是制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制造商品的审美价值。在日常购买中,人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类商品在自然使用功能一样的情况下,美者畅销,丑者滞销。传统经济学原理就忽视了审美价值对商品价值增值的影响。
  
  审美经济阐明了消费需求、生产方向与审美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物。”人的消费需求是受到主客两方面影响的,客观方面是物质(功利性)的一面,主观方面则是精神(审美性)的另一面。将这两方面应用于日常生产、消费当中,使得生产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流水线生产,日常消费也会成为物质与精神双重结合的审美体验。在当今的国内外市场上,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方向,甚至有经济学家断定,审美价值取向将会严重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美国实达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徐国民与日本松下电器公司董事长都预言,未来的市场不再单单是质量与品质的较量,更是融入了更多的设计元素,同一种产品,美与丑的销售量天然之别。但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欣赏价值再高的日常用品,如果不实用依然是“丑陋的”,这就要求审美要素必须与产品质量很好的结合,共同进步,才能真正的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审美经济的发展显现了审美价值取向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美学原则告诉人们,美是和谐,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平衡,是“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的发展过程。不论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出发,还是从微观经济视角出发,经济活动的运行总是欠缺一定的有序性。如果在经济活动运行当中注入审美要素,使经济活动和谐有序地进行,必将引起人的身心愉悦,同时,也能有效挖掘人的创造才能。这正符合了审美的发展规律。反之,杂乱无章的经济运行必将产生各种丑恶的现象。马克思在其论着中,就多处论述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美的对立关系问题,并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被奴役的劳动,即雇佣劳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则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美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制度下,确立了劳动人民完美和谐的平等关系,他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分配自己的劳动成果,形成了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生产关系②。
  
  2.2.2 审美经济的生态意义
  
  任何活动的发展都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审美经济也不例外。自古至今,人们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各种高新技术发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眼界更开阔了,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大规模的损害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
  
  动植物的破坏,皮草制品的无度掠取,海洋动植物的乱捕乱杀,这些都违反了审美规律的最初本意。就连人类自身的一些行为都在与美背道而驰。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工人们限制在狭小的生产空间,流水线作业使劳动者的创造力与身心发展收到了严重阻碍,最终导致生产效率严重低下。恶劣的生产环境严重打击了劳动者生产的热情,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美的正确理解③。而生态的生产运行环境却能给劳动者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在改善工作环境后,使劳动者达到身心愉悦的双重效果,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生产事故。身心愉悦的劳动者会全力以赴的投入到生产工作中,经济效益必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审美经济虽然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其发展应该遵循生态理念中的适度原则。
  
  在生态理念的影响下,生态环境与审美经济是可以达到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是审美经济得以继续发展的根本,丰富的生态资源会给审美经济提供巨大的潜力发展空间。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生态和谐条件下,建立各级各类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园,以及农业生态园等,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休闲度假等的发展,既可以产生经济价值,又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心灵的解放。这很好的发展了审美经济中的精神享受,即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这有力地推动了审美经济的发展。而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也需要一定经济投入。现当今世界对生态环境讨论的热点主要关注于,如何在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模式时,减少甚至防止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生态环境是审美经济得以继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既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又可以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审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经济利益的创收,进而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制定相关的保护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以及过度消耗行为,使这些自然资源能够充分得到更新循环、休养生息,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得以继续发展。
  
  蒂姆·杰克逊曾指出,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之间的解构程度已经如此之高,而历史数据已表明,充分尊重环境极限意义上的解构很难实现,那人们必须承认,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是不相容的①。当前研究文献,就审美经济对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较少,但片面地追求审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却是不容忽视的。以审美经济中的旅游业发展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人们在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体验享受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却日益严重②。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自旅游业兴起以来,乡村山地的绿化面积逐年减少,泥石流发生率显着提高,塑料制品氧化,以及其它化学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的很多人为因素会直接影响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经济生产关注于生产量,审美经济的关注点在于购买者的主观感受,这就会导致过度的强调消费者的需求,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使不该开采的自然资源被开采,不该产生的污染物却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得不到休养生息,生态稳定系数也会大幅度降低。长此以往,生态环境必将恶化,不但经济效益大受影响,就连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受到威胁。国土资源部资质调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项目的成果显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30年来冰川面积年均减少147.36km2;重度沙漠化土地是30年前的3倍③。专家认为,导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中,人为因素占主要成分。泰国普吉岛是世界着名的旅游景点,为了建造豪华旅游度假酒店,除了消耗大量的水土等自然资源外,酒店还霸占了海滩。观光旅游的消费者们得到了很好的休闲活动场所,但在这片海滩产卵的海龟却再无容身之所,以至于现在海龟已绝迹海滩。旅游资源的开发、户外探险活动的兴起、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都加速了生态环境失衡的趋势。
  
  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人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追求人类的经济发展,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正是人们取得的“第一步”胜利,而此时所获得的任何收益都只是暂时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正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影响”,也是人们人类自食恶果的下场①。环境专家认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已不容乐观,因为一旦自然美景或是自然资源消失,任何经济收益都将不复存在。因此,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从自然资源中获取物质资料的时,应该注意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平衡。同时,最好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适当的手段或方式,给予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及必要的物质与能量补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