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凤凰光学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0 共60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凤凰光学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章】凤凰光学战略性转型研究绪论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凤凰光学发展简介
    【第四章】凤凰光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分析
    【第五章】凤凰光学绩效评估及发展战略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凤凰光学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积极做到:

  (1)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国防军工企业的军转民的转型,需要政府积极加强宏观规划的调控力度,积极做到调整自己的角色,积极做到在将自身原本的管理者角色向监督者和管理者转变,通过制度规范等相关措施去规范和调节国防工业。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使之能从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积极建立互动转化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军民互动体制,尤其是在军民两用的技术的管理层面,应当进一步梳理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进而减少军民两用转化的障碍。

  (2)重视并支持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其的发展壮大必须依托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当前,随着军民融合写进十三五的规划,地方城府更应当积极利用本地军工企业的优势,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强化并发展本地对的军工企业的优势,参照重庆、绵阳的军工企业城市,对本地军工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性支持,并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创设良好的产业环境,进而积极吸引周边军工企业,并最终实现当地军工企业的产业集群化、跨越性发展。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转型,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发展。

  (3)打破军民之间的发展界限,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国防军工企业的转型,需要国防军工企业积极做到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军品生产,积极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积极做到打破军民产业发展界限,积极整合军民企业发展的产业链条,建立行业内的整套发展体系,进而实现相关行业内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本地区军民企业的共同做大做强。

  军工企业的发展,在机遇面前需要适时把握,从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诸如重庆市军工企业的发展,便是不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予政策等方面的多方位扶持,也在资本操作领域促进企业经营,进而实现了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针对一些经营业绩出现亏损的军工企业,积极做到通过对不良资产的进战略性重组和转型,从而实现军工企业的转型性发展。尤其是在国有资产的改革过程中,针对军工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等问题,企业应当积极做到以政府性层面的出面,推稳妥处置诸如职工安置等重大问题。

  (4)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做到将重点产业作为结合点,寻求军民企业发展的项目交汇点,找出相关的平台建设作为支撑点,以体制创新作为切入点,参照典型地区诸如重庆等的资源整合方式,进而推进军民融合进入新的创新点,以军民企业发展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进一步推进经济的跨越性发展。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进而推进地方政府对照俊明融合做得好的地方需找差距,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俊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军工企业自身积极做到:

  (1)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运营的方式和方法,必须在考虑企业当前的发展战略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一个平衡。当前,由于我国国防军工企业的现有机制,军工企业的发展战略缺失,基本的发展模式都依托政府指挥。在民品的发展战略上,军工企业应当适当的从竞争激烈,市场饱和的一般民品的生产,即生产能力的转移,向高技术的军品或者民品转移,实现生产能力的转移,进而实现技术领先战略。对于具备竞争力和特色的项目重点开发。而对于一般性的军民两用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推行抓住哑铃型的结构,由此,在研发,总装检测和市场销售方面积极把握,放开中间(加工生产的)哑铃式结构。由此,实现从橄榄型战略向哑铃式结构的转变[51].

  (2)以市场为中心,开发面向市场的产品。三线军工企业一路走来,历经时代变迁,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纯依靠国防订单更多的向面向市场为主。市场经济时代,国防军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多的需要做到以市场为中心,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经济效益的提升,推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竞争优势的获得。在市场地位的稳妥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3)改革机制,唤醒企业的企业活力。国防企业的竞争力的实现,需要引进产权机制,把产权约束机制,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企业,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自身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形成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决策明确的机制,在机制层面推动国防军工企业的战略性推进式发展,为国防军工企业的战略转型形成良好的决策性机制。

  国防军工企业应当积极做到深化改革,明确自己作为主体的市场地位,积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开发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战略。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营机制上做到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进而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以市场化为导向,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子[52].

  (4)完善企业的人才机制。国防工业是高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需要引进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然而,由于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不高等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军工企业都不同程度的面临企业的人才流失和短缺的情况,尤其是三线军工企业尤为突出。国防军工企业的领导多由上级领导任命,其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因此,对于干部的任免模式,企业应当学会改革旧的模式,让企业在人才任免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非集团内部和企业内部原本的干部的选拔而出,可以进一步做到遵循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遵循市场规律运作企业,突破企业改制动力不足,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53].

  军工企业应当进一步做到完善企业的人才制度,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军工企业积极做到适时引入绩效工资制,推行优胜劣汰,引入绩效评估,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而在人才培养上,则可以积极做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大学合作培养定向毕业生,校内选派学员到企业。进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人才结构。

  (5)进一步构建军工企业的文化战略。国防军工企业的军转民,必须依托军工企业的文化的构建。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对企业的内的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起到引导作用,使之符合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三线军工企业的转型,于企业而言,是一场战略的变革,而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宏观层面对于企业的战略进程的把控,对于三线军工企业而言,应当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做到在企业内形成创新开拓和科技兴企的发展理念,积极做到以科技兴企为动力,以质量和服务为保证,创新与突破,形成全员共同奋进的良好企业氛围。军工企业的转型,是一场凤凰涅磐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齐心协力的推进式发展[54].

  6.2 研究展望

  2015 年 2 月 11 日,国防科工委审议并原则上通过了《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规划进一步提出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努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积极由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各省陆续召开了地方国防科工年终工作会议,进一步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当做 2015 年自身的核心任务。在强军目标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军民融合、科研院所改革等细分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为进一步鼓励民品企业向军品生产靠拢。民参军企业将由此获得更多的订单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在 2 月 6 日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要以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任务,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军民融合新发展,确保"十二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圆满收官,确保营业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大关。由此可见,十三五规划以来的军工企业发展,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国防军工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都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应当进一步积极稳妥的采取措施推进军民融合。

  凤凰光学,作为我国上市军工公司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光学行业的龙头老大,现今虽面临战略重组,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战略改革的稳妥推进,经历了全球光学市场经济的洗礼,凤凰光学必定能够不断完善,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国光学行业的代表企业。

  凤凰光学是我国上市军工企业的典型代表,其战略性转型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当前面临战略转型的国防军工企业也应当推进自身的战略性优化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国防工业基础的稳固建立。

  参考文献:
  
  [1] T.M. Lavalle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The Politics of Outsourcing National Security[J].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2010, 30(3): 185~194.
  [2] Rebecca L. Schif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Reconsidered: A Theory of Concordance [J]. Armed Forces &Society Fa11, 1995, vo1.22 no:17~24
  [3]Judith Reppy, Ed. The Place of the Defense Industry in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Cornell University Peace Studies Program occasional paper#25, April2000:17~20
  [4] ying-nan zhang, zhenhuan jiang.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effect factors 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 defense industry [A].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November10-12, 2009:12~16;
  [5] Baumol,W. J. C. Panzar and R. D. Willing.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J].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982:15~17
  [6] Gander, Jacques S., Defense Conversion: Transforming the Arsenal of the Democracy [M],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95:23~25
  [7] Van Evera, Offense, Defense and the Causes of War [J].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4, spring 1998:4~5
  [8] F. M. Santos, K. M. Eisenhardt. Constructing markets and shaping boundaries: Entrepreneurial power in nascent field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52(4): 643-671.
  [9] Jordi Molas-Gallart. Government Defense Research Establishments: The Uncertain Outcom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Defense and Peace Economics. 2001,12: 417~437
  [10] Wally Strays. The Future of The Defense Firm in Small and Medium Countries. Defense and Peace Economics. 2004, 15(6): 551~564
  [11] Keith Hayward. `I HAVE SEEN THE FUTURE AND IT WORKS': THE US DEFENC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LESSONSFOR THE UK DEFENCE INDUSTRIAL BASE. Defense and Peace Economics. 2005, 16(2):167~141
  [12] Lawrence Mcdonoug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ransaction Costs. Defense and Peace Economics. 2005, 16(3): 247~262
  [13] Evans S. Medeiros. Analyzing China's Defense Industries and Implication for Chinese Military to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on February 6, 2009:19~20
  [14] 严蔚。湖南三线建设述评[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4):17~18
  [15] 杨贵彬,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与实现模式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6:23~24
  [16] 高红卫。关于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J].国防科技工业,2009,(9):3~5
  [17] 董晓辉。军民融合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与经济,2012,(4)。21~25
  [18] 戴安林。20 世纪 60-70 年代湖南"三线"建设述评[T].文史博览(理论),2009(12):15~17
  [19] 晁丽华。特殊"备战经济":对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认识[T].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5~7
  [20] 付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战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07:11~13
  [21] 晁丽华。"国防一线"的"三线建设"-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研究[J]术探索,2009 (4):3~7
  [22] 杨林兴。云南的"三线"建设[T].云南党的生活,2011 (1):3~4
  [23] 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原因初探[T].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
  [24] 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J].河西学院学报,2008 (3):3~7
  [25] 代宏刚。论三线建设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2~3
  [26] 杨天成。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的甘肃军工企业发展,2009 (11):23~24
  [27] 岳珑,王涛。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一一"一五"计划、"三线"建设与陕西城市化初探[T].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1):3~5
  [28] 孙燕京,岳珑。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与陕西工业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
  [29] 梁月兰,柴云,李方。陕西"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访陕西省原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任钧[T].百年潮,2009 (3):3~7
  [30] 徐凯希。湖北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12~14
  [31] 宁志一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T].中共党史研究,2000 (4):12~13
  [32] 马述林。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T].红岩春秋,2007 (2):12~15
  [33] 张凤琦。论三线建设与重庆城市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7(8):13~16
  [34] 刘吕红,闲敏。"三线"建设与四川攀枝花城市的形成田。唐都学刊,2010 (6):10~12
  [35] 王子云。山西三线建设的研究[T].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4):11~13
  [36] 蒙爱群,覃坚谨。广西三线建设的概况传承,2008 (2):11~13
  [37] 高新生。新疆三线建设初探[T].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8] 刘建民。河北小三线建设的回顾与评价。高校社科信息,2004 (1) :12~14
  [39] 晁丽华。三线建设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T].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6~18
  [40] 赵澄谋,姬鹏宏,刘洁等。世界典型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16~18
  [41] 伍青,强雁。对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之思考[J].中国航天 2009,(9) :12~14
  [42] 祝德桂。1964-1978 年的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T].贵州 文史丛刊, 1995 (3):14~18
  [43] 杨忠民。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J].新湘评论,2010(9) :16~18
  [44] 卢周来,于连冲,姜鲁鸣。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建设评介[J].军事经济研究,2011,(2) :16~18
  [45] 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T].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 (4) :16~18
  [46] 寇彩。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47] 徐南海。"三线"建设与地方社会变迁-对六盘水地区的考察,[J]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2):3~5
  [48] 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评述,2011(2):6~8
  [49] 李国忠,近 30 年来三线建设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1(6) :16~18
  [50] 李浩,上海三线建设搬迁动员工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05:12~14
  [51] 刘存龙。陕西"三线建设"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11(。5):6~8
  [52] 杨桥、黄子隽,中国光电产业再临新机遇,[J]深圳特区报 2013.3(6):12~14
  [53] 王琳,中国光电产业现状与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发展, [J]激光与红外 2006.09:6~8
  [54] 唐文明,凤凰光学外向型内聚集突破式增长战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03:16~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