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工程论文 > 航天工程论文

航天科技论文(推荐最新范文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2-07 共8554字
  航天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主要是指航天器在太空在地球大气层以外(包括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粗分为载人航天和不载人航天两大类。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几篇航天科技论文的范文,一同来探讨一下航天科技这个论文课题。
 
航天科技论文推荐最新范文10篇之第一篇:媒体融合时代航天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研究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然而, 国内航天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却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极不相符。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 航天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 研究了提升航天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策略, 对于后续航天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媒体融合; 航天; 科技期刊; 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 依托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凭借着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和服务化等优势, 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资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科技期刊正面临读者群体流失的问题, 单一的媒体形态已经难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阅读需求, 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航天科技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 国内科技期刊从业者进行了广泛研究, 在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转型方面, 重点开展的研究有:研究科技期刊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扩大用户规模和受众范围[1];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创新服务模式[2], 深入介绍借助微信平台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方法[3];关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 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应该建立新媒体产业联盟, 以提升学术期刊的竞争力[4]。现有研究成果从经营方式、发展模式等多角度探讨当前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 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 缺乏实际操作和运营的经验, 其研究结论尚待进一步证实;另外研究多以科技期刊整体行业为研究对象, 对于航天等特定专业领域的期刊缺乏针对性, 有些研究成果并不适用于航天类期刊。
 
  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 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然而, 国内航天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却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极不相符。因此,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 如何提升航天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
 
  1 航天科技期刊的定位
 
  科技期刊作为反映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 在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学术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某领域拥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 (即一流科技期刊) ,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单位该领域科研实力与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5]。
 
  航天科技期刊由于其所在领域的特殊性, 更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航天科技期刊的定位为: (1) 引领航天技术能力建设的源头; (2) 推动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 (3) 展示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窗口; (4) 培养航天科技人才的沃土; (5) 宣传航天精神的园地; (6) 中国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航天事业在近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航天科技期刊的贡献密不可分, 然而, 由于缺乏运营和品牌意识, 航天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就。根据中国信息技术研究所2017年发布的最新引证报告, 国内航空航天类期刊共有58种, 其中:核心期刊38种;EI收录11种, 不到全部期刊的1/4;SCI收录仅有1种。而在大众消费市场领域, 有关航天领域的期刊也屈指可数。
 
  2 媒体融合背景下航天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 众多的科技期刊进行了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和实践, 有一批优秀的期刊编辑部在融合发展中成功转型, 实现了快速发展, 比如, 《金属加工》的新媒体营收已超过其传统媒体;《中国中药杂志》《航空知识》等将微信公众号作为其向新媒体领域转型的突破, 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 经过调研发现, 航天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却不尽人意, 大多数编辑部媒体建设还停留在仅拥有自己的采编系统、网站, 有一部分编辑部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 但效果不佳, 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2.1 所涉专业特殊, 传播内容受限
 
  在媒体分类上, 科技期刊属于小众媒体。“小众媒体”就是满足少数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媒体。小众媒体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 具有传播内容个性化、传播途径局限性、受众特定性等特征。而就航天科技期刊而论, 特点更加突出, 传播内容专业性强、敏感度高、传播途径较窄,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与保密问题, 其发展严重受限。比如《战术导弹技术》《飞航导弹》《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等, 其报道内容涉及导弹武器装备、火箭、航天器等敏感领域, 对于保密的要求很高, 期刊内容在审核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层层审批, 在保密当先的前提下, 这些限制势必会影响传播的时效性和作者供稿的积极性, 近而影响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
 
  2.2 管理体制所限, 发展步伐缓慢
 
  大多数航天科技期刊由相关科研院所承办, 创刊之初多数都是为其所在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服务, 其运营也受所属单位统筹管理。目前, 航天科技期刊大多数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及其所属单位承办, 在此类军工单位, 互联网的使用是受限制的, 这也导致期刊编辑部工作期间使用互联网不便, 编辑人员消息相对闭塞, 对新媒体的发展反应迟缓, 未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 航天科技期刊介入新媒体领域时, 已经错过了新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
 
  2.3 缺乏运营意识, 办刊模式落后
 
  航天科技期刊的办刊经费、人员、办公场地等均由主管或主办单位提供, 主管单位要求编辑部一心投入到学术水平建设中, 不必考虑期刊的市场经营工作, 因而, 编辑部从负责人到基层工作人员都缺乏运营意识, 经营观念淡薄, 一直采取传统的办刊方式。这也导致编辑部对媒体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很少。
 
  2.4 缺乏专业人才, 新媒体运营受限
 
  由于期刊编辑部归属科研院所管理, 其人员的招聘和配置也受到上级单位的管制。一直以来, 航天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都是按照专业技术需求配置, 几乎没有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员。在媒体融合发展需求下, 只能在现有编辑人员中, 选取人员开展新媒体运营业务, 然而这些人员缺乏相关的运营和管理知识, 导致新媒体停留于形式, 大多数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帐号的期刊, 也仅仅是将网站内容移植到微信、微博平台而已, 没有真正发挥出新媒体在运营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3 媒体融合背景下航天科技期刊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策略
 
  3.1 提升内容质量, 打造精品期刊
 
  新媒体技术在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 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在众多纷繁杂乱的信息轰炸下, 读者急需筛选出权威信息, 这些筛选工作是传统媒体多年来积累的强项。由此可见, 媒体融合背景下, 新媒体只是改变了信息的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但内容依旧是媒体的核心。
 
  航天科技期刊的主管或主办单位都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在专业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 创办期刊的科研院所一般都是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头单位。因而, 科技期刊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发挥其在内容创造和组织筛选方面的强项, 不断提升刊物内容质量, 打造精品期刊, 进而为读者提供权威的专业信息和知识服务。
 
  1) 做好选题策划, 出版专刊
 
  在媒体融合时代, 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尤为重要。新媒体以其便捷性、时效性取胜, 但在研究深度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 而这正是传统科技期刊的强项, 航天科技期刊应该根据学科研究热点及国家需求, 策划出版专栏、专刊, 可大幅提升科技期刊的行业影响力。航天科技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发展领域, 其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更是备受瞩目。抓住行业内的热点和前瞻性研究主题, 对期刊提升品牌影响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战术导弹技术》就针对目前武器装备领域备受关注的高超声速技术研究, 组织出版专刊, 专刊中的文章在中国知网和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均有很高的下载量和阅读量。
 
  2) 与学术会议结合, 确保优质稿源
 
  期刊的学术水平取决于其稿源质量。因而, 挖掘优质稿源就成为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传统的约稿方式都是点对点的形式, 需要编辑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与学术会议深度结合, 则可以帮助期刊编辑部集中获取优质稿源和作者资源, 并借助学术会议对期刊进行宣传和推广。航天科研领域每年有大量的学术研讨会, 聚集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会议上的专家主题报告和主题征文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 也展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编辑部深度参与到学术会议中, 能获得一手的科研资料和优秀作者资源, 对于提升期刊影响力, 效果颇好。例如, 《战术导弹技术》编辑部与中国临近空间飞行器控制会议、中国航天导弹总体专业情报网学术会议、宇航学会主办的飞行力学会议、无人飞行器任务规划会议等深度联合, 在会议选题和论文征集阶段就参与工作, 会议论文直接投到期刊采编系统的会议栏目中, 论文评审工作也由编辑部组织完成, 并将优秀论文组织成专刊进行发表。整个过程可为编辑部积累丰富的稿源和优质作者, 有助于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 同时也为期刊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机会。
 
  3.2 产学研结合, 以专业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
 
  1) 走入科研一线, 促进成果产出
 
  在航天领域, 研究人员在如何规避保密风险和发表成果之间难以权衡, 而资深的编辑人员在这一方面较有经验, 能够协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转化学术成果。航天科技期刊应该走进科研一线, 针对学科研究领域和工程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协助科研人员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形成成果, 根据成果的特点, 选择在合适期刊和新媒体平台发表。
 
  2) 借助专业优势, 开展特色活动
 
  开展活动是期刊提高品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期刊品牌延伸和增值服务的一部分。例如《Science》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评选、《Nature》的“年度科学新闻”评选等着名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期刊在该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通过特色活动增加了期刊的知名度、认可度和权威度。
 
  航天科技期刊可根据自身情况借助不同的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可举办“学术会议”“主题论坛”等;可参加行业展览、组织行业会议和培训等;还可以举办科普讲座和科普活动等。国内很多科技期刊一直致力于以专业活动提升影响力。航天科技期刊也有一些优秀的编辑部在开展活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例如《推进技术》历年来组织筹办了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 针对航天和导弹动力装置的发展研究召开高端技术交流研讨会,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期刊的行业影响力也逐年攀升。但是大多数航天期刊还没有意识到学术活动的重要性, 需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 重点开发这一领域。
 
  3) 深入挖掘资源, 开发衍生产品
 
  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创建品牌影响力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 开发期刊衍生品, 形成特色的产品集群, 进而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潜力。航天科技期刊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资源, 除了定期出版单一期刊产品外, 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组织出版图书、专业技术文集、学术报告、专业数据库等。深度挖掘专业资源, 做深做专, 形成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产品链, 全方位覆盖期刊、报告、图书、数据库等内容, 做强做大以期刊为平台的知识服务综合体。
 
  3.3 线上线下整体联动, 打造立体营销网络
 
  期刊除了有好的内容和产品, 畅通的推广渠道和营销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体融合背景下, 在尊重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新媒体的先进技术促进传播, 运用新媒体的思维指导发展, 航天科技期刊便可以在新的媒体时代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进而打造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新媒体技术可突破传统纸质期刊的局限性, 建立一个基于移动终端的、集音视频多媒体信息于一体的社交化出版平台。编辑部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发展, 而是让读者和作者可以参与到期刊的整个生产过程中, 及时反馈信息并展开讨论, 这样的出版平台不仅能准确满足读者需求, 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充分发挥其媒介作用。
 
  微博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 适合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渠道, 围绕期刊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期刊的延伸内容, 突破纸质期刊的局限, 比如在保密范围内, 发布国内外航天领域重大事件的动态消息、重要试验的视频、导弹武器装备的相关仿真模拟试验、武器装备图片等。
 
  微信是基于强关系链的新媒体平台, 其即时通信功能强大, 适合作为与读者、专家沟通交流的工具, 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 利用微信组建不同的学术圈, 在微信群组中开展线上讲座和交流。此外, 微信公众平台还具有信息推送、接口开发、精准订阅等功能, 可方便读者个性化定制。微信公众号不能照搬期刊网站内容, 应该瞄准科学前沿, 及时反映科技发展动态, 与期刊的选题策划和专业内容相结合, 积极营造开拓创新的科学氛围。并与微店经营相结合, 结合自身特色与粉丝需求, 经营期刊与航天领域的相关衍生品等。
 
  通过新媒体的线上运作, 不断聚集粉丝, 并将粉丝流量引入到线下, 将其转化为期刊的实际读者、相关会议和活动的参与者和期刊衍生品的购买者等。创造实际的营销收入, 进而促进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3.4 借助期刊集群凝聚行业力量, 共谋发展
 
  当前, 集群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打造专业期刊集群, 为行业服务, 进而引领学科发展则是建立科技期刊集群的最终目的。
 
  航天科技期刊分散在各个科研院所, 单一期刊在发展中力量单薄, 存在“小、散、弱”的问题, 受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 发展缓慢。2015年1月16日, 根据国家期刊改革的要求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指示精神, 以中国宇航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 选择10种航天期刊组建了“中国航天期刊运营平台”先行试点。航天期刊平台在集群化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积极推进“统一标识、统一网站、统一排版、统一印刷发行”的四统一工作, 既为期刊主办单位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使编辑员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组织期刊选题和提高内容质量方面, 又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印刷费用, 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期刊平台设立秘书处, 开展期刊调研、新刊物申办、培训学习、交流参观等一系列工作, 帮助期刊规范化、高效率运转发展;同时期刊平台还积极发挥牵引作用, 推动平台与航天科技、文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探索青少年航天教育新模式、新机制。
 
  打造中国航天期刊品牌集群, 借助平台力量, 整体化运营, 对于提升航天软实力, 发挥中国航天影响力, 推动航天期刊出版与航天科技文化融合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航天科技期刊遇到了很多的困境, 但这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能回避, 只能迎接挑战。提升航天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 可为引导航天领域相关学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推动我国航天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欧阳菁.借助新媒体扩大科技学术期刊受众的范围[J].编辑学报, 2013 (10) :474
  [2]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 (1) :65
  [3]刘津, 杜宁.借助微信平台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方法[J].编辑学报, 2017, 29 (12) :66
  [4]吉海涛, 郭雨梅.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 (1) :60
  [5] 郑军卫.科技期刊影响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C]∥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专题研讨会, 2016
 
  文献来源:王晖娟,王一琳,陈少春,蔡顺才,徐月.媒体融合时代航天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研究[J].编辑学报,2018,30(S1):119-122.
 
航天科技论文推荐最新范文10篇之第二篇:航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航天科技产业有了较大的提高。航天科技产业属于高新产业的一种, 人力资源对航天科技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励机制在各个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本文对航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航天科技; 人力资源; 管理; 激励机制;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 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竞争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竞争可以看做是企业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竞争重要手段就是公司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 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航天科技
  一、激励机制在航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
 
  (一)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使用
 
  在企业中应该将物质激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方式, 也是我们国内航天科技企业中最常见的激励方式, 物质激励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员工应该有不同的激励方法。因为不同的员工经济情况各不相同、需求各不相同, 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物质激励的效果便大大降低, 此时精神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洛斯自我实现理论说命了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 并且这些层次有着自己的顺序, 当人的需要按顺序满足时, 会自动进入下一个层次的需求, 因此企业中激励措施的应用应该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到一起, 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 保持民主公平的激励机制
 
  民主、公平是一个公司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会不自觉地进行相互比较, 公平理论中的“公平”意思是, 员工之间收入与付出比大体保持一致, 如果不一致或者说差异较大员工则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 影响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的激励机制必须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员工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搜集、分析, 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和工作质量对企业的激励机制进行实时调节, 做到奖罚分明。
 
  二、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中的问题
 
  (一) 人员队伍流动性不足
 
  只有具有一定流动性的人力资源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整合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 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企业重视以人才流动激励来保持企业活力进而达到营利的目的, 只有保持员工队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才能够引发员工的危机意识, 适度增加员工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我国的航天科技企业自成立以来就属于体制内的企业, 人员具有体制内人员工作习惯, 管理分工过分细致, 造成各扫门前雪现象的发生, 也是航天科技企业人员流动性不足的体现。
 
  (二) 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
 
  我国目前的航空科技企业存在绩效评估问题:首先是考核工作形式, 各部门领导都存在为了“照顾”方方面面考核“放水”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的考核制度并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次, 考核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科学性, 例如大家在编写述职报告时都存在避重就轻, 不谈论问题的情况,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企业激励机制效果的发挥。
 
  三、改善航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该勇于打破传统的薪酬分配方式, 个人认为可以保留岗位基本工资, 然后合并企业内部的津贴、补贴等福利, 在企业内部建立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此外还可以采取措施规范管理人员的职位晋升制度, 并且对统一职务等级的人员实行考核, 让职工之间的待遇存在差距,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 完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能够让企业内部人员形成相同的价值挂念, 企业文化层次包含了精神层、制度行为层、物质层等几个层次,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员工价值观的体现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 需要企业积极实现管理理念, 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科学的企业文化评价标准, 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提高大家的意识, 树立员工的且价值观, 让员工能够积极发挥主人公精神, 并且在工作中做到依靠公司制度办事的习惯。
 
  (三) 形成自己的育才方法
 
  航天科技企业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为了企业的发展航天科技企业也一直在加大自己的培训力度, 例如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基地、扩大师资力量等等, 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自己特色的教职工培养队伍, 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员工教育培训课程, 让企业的培训工作走向正规, 在培训过程中开发具有潜力的人才, 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 并且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工作, 积极进行自主创新, 培养创新性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航天科技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类型, 为了企业的发展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敢于打破传统的理念, 形成具有特殊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部塑造一种积极学习、提高的学习氛围, 并且创新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 给员工一定的晋升机会, 让有才能的员工得以施展才能, 企业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进而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目的和效果。本文对航天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给有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周向东.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非物质激励因素的控制与运用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 2017 (16) :57.
  [2]宫秀良.航天人员绩效考核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3]刘春利.航天三院员工激励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4]刁领芝.航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激励机制研究与实施[D].天津大学, 2010.
  [5]刘晓春.航天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文献来源:王芸.航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8(08):2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