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工程论文 > 航天工程论文

各种类型的空难文学对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启示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 作者:荆云波
发布于:2020-02-06 共8406字
航空安全论文研究热点范文10篇之第四篇:各种类型的空难文学对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启示
 
  摘要:空难文学是基于现实中的空难事故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学表达。空难文学对灾难的反应及其带来的航空安全、灾难应急机制的建立健全是航空科学技术手段和航空制度之外的重要补充。文章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空难文学及其特点、作用, 揭示了各种类型的空难文学对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启示, 从文学文化层面补充航空安全及灾难应急机制构建的维度。
 
  关键词:空难文学; 航空安全; 应急机制;
 
  Abstract:
 
  The aeronautical disaster literature is a literary expression deriving from the real air crashes. The response to disast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viation safety and disaster emergency mechanism in aeronautical disaster literature are important supplements to the means of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vi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raws inspi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eronautical disaster literature on aeronautical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by analyzing different texts of aeronautical disaster literatur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And it strengthens the influence of aviation disaster literature on aviation safety and aviation disaster emergency mechanism, supplements the dimension of aviation safety and disaster emergency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rom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level.
 
  Keyword:
 
  aeronautical disaster literature; aviation safety;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航空安全
 
  空难文学是基于现实中的空难事故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学表达, 它包括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科幻小说、诗歌与传记等文学形式。目前, 关于空难的文学作品已达两千余部, 影视作品上千部, 新闻报道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 国内外关于空难文学对航空安全及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启示研究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文学对于空难的反映并不是刻板地单向传输, 它在呈现灾难、死亡、痛苦等现实层面的真实细节的同时, 又在审美价值和意义层面通向人之存在、人文关怀及文化特质。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空难原因的追问和反思, 还让世人能够更加正视灾难, 以积极态度构建灾难文学的忧患意识和普世价值, 通向深层的哲学面向和心理体认。这应当是灾难文学最为突出的文化内涵, 其影响范围已远远超越了文学本来的审美价值, 在社会保障以及航空应急机制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空难文学不仅对促进航空安全和航空应急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还以积极有力的文化支撑促进了新的航空理念的形成。本文意欲在航空技术和制度之外, 通过空难文学这个角度, 探讨航空应急机制存在的漏洞及完善的可能性, 从文化层面补充航空安全及灾难应急机制构建的维度。
 
  一、纪实类空难文学的启示
 
  纪实类空难文学以记录空难事故发生的起因、过程、结果为主要内容, 以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调查报告、传记、回忆录等为主要形式, 代表作品有:纪实文学类《世界空难纪实》《消失的黑匣子》《空难悲歌》;事故调查报告类《伊春空难事故纪实》;个人传记类《撑起生命的蓝天:空难与我》;报告文学类《惊天海上大空难 亲历“5·7”空难、搜救调查纪实》《世界重大空难透视》等。
 
  在纪实类空难文学中, 作家对灾难发生的现实环境、失事原因、抢险过程、事故的善后处理、申诉情形、责任承担、社会影响等予以全面展示, 力图展现空难事故发生时人们的最真实状态, 还原空难事故的经过和原因, 具有鲜明的真实性, 同时, 纪实类空难文学也引导人们关注航空安全, 促进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改革。下面以两部纪实作品为例, 分析它们对航空安全的启发意义。
 
  (一) 纪实文学作品《消失的黑匣子》
 
  黑匣子是飞机的一种仪器, 负责记录并存储飞机飞行数据和语音信息, 通过它提供的数据, 人们可以详细地了解飞机飞行的情况及突发状况出现时的应对措施, 其中也包括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的对话, 等等。这部作品以黑匣子为主线, 重点描述世界航空史上较为重大的空难事故, 令读者身临其境地接触当时的空难现场, 并通过黑匣子了解失事飞机的飞行情况, 找出空难事故发生的原因。[1]5
 
  首先, 《消失的黑匣子》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总结了飞机发生空难的主要因素。作者通过对近60年所发生的一千多次重大空难的原因进行统计, 总结了飞机发生空难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为因素、机械故障、自然因素和意外因素。
 
  人为因素是空难发生的第一大因素。据调查, 由于飞行员的失误 (包括天气或机械故障) 导致的空难占50%, 由其他人为原因, 如空中交通管制员责任、飞机装载不当、燃油准备不足、保养维护不当导致的空难占6%。[1]19例如, 在沙特航空163号航班上, 由于机长的错误指挥, 飞机虽然降落在机场, 但是飞机上的所有乘客仍无一人生还。
 
  造成空难的人为因素还有地勤人员检修错误与飞行员或者地勤人员通信错误等, 例如, 特里内费机场空难中, 拉斯帕尔马斯国际机场被恐怖分子声称放了炸弹, 于是本来飞往这里的飞机被迫降落在洛司罗迪欧机场。这个机场只有一条航道, 降落在此地的荷兰皇家航空4805号班机和泛美航空PA1736号航班同时和塔台取得联系, 由于泛美副机长的声音掩盖了荷兰皇家航空机长塔台发出的后半句话, 导致理解错误, 4805号班机与1736号航班相撞后发生爆炸, 荷兰皇家航班号的成员全部罹难, 而泛美航班仅有61人幸存。
 
  除了人为因素, 造成空难发生的因素还有机械故障。机械故障占空难事故的22%, 主要包括发动机故障、液压系统失灵、油箱起火、爆炸性减压、金属疲劳等原因。例如, 在日本航空123号航班事故中, 由于后舱门掉落损坏尾翼, 紧接着飞机上的三套液压系统同时失灵, 导致驾驶人员无法控制飞机, 最终飞机失控坠入山区, 飞机上524人只有4人生还。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 那就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导致的飞机事故占12%。在自然因素中, 居于首位的是恶劣的天气, 比如雷击、闪电、大雾、冰雹等等。“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两起由雷击导致的空难。但是, 目前所有飞机的铝合金外壳是一种良好的导体, 一旦飞机遭遇了雷击, 电流会经由铝合金外壳扩散, 一般不会对飞机本身构成严重的威胁。此外, 由于天冷导致的机翼结冰以及飞机起飞或降落时遭遇风切变, 也是导致飞机失事的重大因素。”[1]4在《消失的黑匣子》第四章中, 佛罗里达90号航班就是因为飞机的引擎结冰而引发事故, 最终79人中, 只存活下来4人。
 
  最后一点则是意外因素, 意外因素导致的事故占9%。例如, 1988年埃塞俄比亚的一架波音737飞机在爬升到3800米高空时, 突然遭遇大鸟袭击, 结果造成85人死亡, 21人受伤。[1]5
 
  但是, 也有至今不知何种原因引起的空难,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号航班失踪事件, 原因不明, 机上两百多名乘客至今下落不明。
 
  由于“黑匣子”的存在, 人们可以大致了解飞机失事的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的情况都会成为教训, 从而减少空难的发生。近些年随着雷达与卫星技术的发展, 人类能够监控的范围越来越广, 相关数据显示, 2000~2009年失联的飞机数量减少到六架。
 
  其次, 还原了空难发生的经过, 作品的科普性培养了大众的灾患意识。空难类纪实文学在每次空难事故的案例分析中, 都会解释空难发生前的征兆, 普及乘客应该掌握的逃生技能等, 培养大众的灾患防范意识和安全常识, 使人们的航空出行更加可靠和安全。空难的发生人类无法控制, 但通过纪实类空难文学, 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避免发生空难事故的方法。通过纪实文学, 人们可以了解应对空难的方法, 减少空难发生的概率, 发挥纪实类空难文学的最大作用。
 
  (二) 事故调查报告《伊春空难事故纪实》
 
  2010年8月24日, “河南航空公司一架从哈尔滨飞往伊春的ERJ-190型支线飞机在着陆伊春林都机场时断成两截后起火燃烧, 造成42人死亡、54人受伤, 让中国民航2102天的安全飞行记录戛然而止。在这个记录的另一个端点——2004年包头空难的失事客机, 同样是一架100座以内的支线飞机。伊春空难让‘支线航空的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2]20
 
  伊春空难事故的调查报告关注支线的航空安全问题, 揭示支线航空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及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缺陷, 探究空难产生的深层原因, 对中国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改革产生极大影响。
 
  第一, 民航管理制度急需完善更新。近年来, 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航发展势头迅猛, 大量支线开通, 航空公司进行重组扩大规模, 民航运营向民间资本开放, 原有的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都急需更新和完善。但是, 诸多需要完善更新的民航管理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 进行更新完善, 导致支线盲目扩张, 航空公司重组成风。重组就意味着两套安全管理制度放在一起, 这必然产生细节上的冲突, 因此在重组过程中, 保证航空安全的首要工作很容易被忽视。如东航重组云南航空时, 发生了包头空难;国航与南航内部重组时, 发生了南航大连空难和国航釜山空难;国航重组深航时, 深航控股子公司河南航空又发生了伊春空难。[3]169
 
  据了解, 伊春机场2008年7月开工建设, 2009年8月27日完工, 时隔不到一年, 伊春机场通航, 原定的三年工期被缩短到一年以内。高速建设必然存在的细节失误导致伊春空难发生。
 
  伊春空难后, 国家立即采取应急机制, 启动空难追责, 从国家行政法律制度上重视航空安全问题。伊春空难机长受审, 被标识为“首例空难追责”的案件, 在司法及社会正义救赎方面, 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飞行员数量和质量堪忧。航空公司的极速扩张, 导致飞行员短缺。民航界招收大量退役空军飞行员, 他们积累了很多军用飞机的飞行经验, 但却难以适应民航客机的安全系数、着陆要求、思路转换等, 多年来, 民航业缺乏飞行员队伍规范系统的培养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飞行员培养机制滞后单一。民航飞行员主要是航空院校毕业, 缺乏实际飞行训练, 竞争力小, 大大影响了飞行员市场同步壮大。国内航空从2004年向民间资本开放后, 飞行员紧缺, 跳槽事件频频发生。很多不满规定时长的飞行员当上了机长, 伊春空难事件河南航空航班的机长, 正是从干线飞机航线调任去飞支线的。
 
  第三, 社会保障应急机制存在漏洞。市政工程救援设备和条件堪忧。事故发生后, 解放军消防官兵、武警、森警、公安干警和医护人员500多人以及20辆消防车、2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但由于伊春的医疗卫生条件太差, 无法满足应急救援需要, 当即转移15名伤者送往哈尔滨治疗。
 
  第四, 保险理赔方面存在漏洞。伊春空难发生后, 航空公司立即启动保险赔偿制度, 保监会立即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组成事故处理小组, 快速展开现场勘查理赔工作, 但发现我国航空保险存在严重问题:保险行业赔付额水平差异较大, 投保险种分布忽视意外险, 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 大型寿险公司赔付额较低。另一方面, 国民购买航空保险的意识非常低, 事故发生时有大部分人由于未购买保险, 无法获得赔偿, 对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实施构成阻碍。在伊春空难事故遇难者中, 投保航空意外险的约占30%, 大多数民众选择理财型产品, 通过保障功能较低的理财型寿险产品, 获得保险赔偿, 可以看出国民的意外险意识急需提高。
 
  第五, 在安全科学管理建设方面, 支线航空存在内部缺陷, 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近年来, 一方面地方政府想要提高政绩, 招商引资, 推出多项优惠措施吸引航空公司落户;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 不可避免地带来安全隐患。伊春空难就是这些安全隐患集中爆发的悲剧。实际上, 由于支线客流量少, 运营成本高, 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 国家应给予支线航空必要的政策鼓励, 把民航事业作为公益性基础事业, 在政策、资金方面加以倾斜扶持, 加大运作系统方面和飞行安全设施的投入。
 
  二、影视类空难文学
 
  影视类空难文学大都以空难事故为背景, 以反映空难惨烈程度、探索空难发生原因、展现空难的航班乘客和机组人员的英雄壮举与侧面反映空难应急措施为主要内容, 以纪录片、电影等为主要形式, 代表影视作品有《空难》《萨利机长》《迫降航班》《天劫余生》《7500航班》《空中营救》《空难日》《空中浩劫》等。下面分别以纪录片《空中浩劫》和电影《萨利机长》为具体案例来分析影视类空难文学对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启示。
 
  (一) 纪录片《空中浩劫》及其带来的启示
 
  《空中浩劫》是一部大型系列航空灾难纪录片, 在加拿大国家地理频道已播出160集, 主要介绍近几十年来所发生的重大航空事故, 以模拟演出方式, 从不同的视角, 从事故发生前到事故发生、后续善后及调查为止, 重现事件整个过程。节目取材以事故的调查报告、相关新闻报道为主。如果调查单位因为不公开报告, 导致无法取得事故的调查报告, 就会采取相关专家的说法, 以还原事故的全貌。空难类纪录片的典型特点便是记录性, 它在还原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空难事件进行加工创作, 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空难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客观的阐述, 以达到完善航空机制、减少空难事件的目的。
 
  《无力回天——日本航空123号班机》是《空中浩劫》第3季中的空难事故, 主要记述了日本大阪空难发生时与发生后各方采取的具体措施, 揭露了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严重缺陷。纪录片的放映传播对航空灾难应急机制的改革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 金属疲劳、尾翼脱落、液压失灵, 损失惨重。1985年8月12日, 盂兰盆节前夕, 一架搭载509名乘客及15名机组员的波音747-100SR从日本东京起飞, 不久, 在关东地区的高天原山坠毁, 除了4人奇迹般生还外, 520人死亡。由于失事的波音747SR客机是日本国内线专用的短程高承载型客机, 采取了高比例的经济舱座位配置, 载客人数远高于一般同级客机, 使得本次空难成为世界上只牵涉单一一架飞机的空难死伤最惨重的一宗。[4]7 据调查, 这架飞机七年前机尾就曾有损伤, 但维修人员少补了一排铆钉, 使得损伤处累积了金属疲劳, 导致飞行时尾翼撕裂脱落, 引发悲剧。
 
  第二, 搜救延误, 错失良机。由于应急救援人员的盲目判断, 失去了救治伤者的最佳时机。失事现场位于山区, 失事当时天气下着雨, 能见度不高, 发现失事飞机的直升机主观认为没有生还者迹象, 不愿意冒险降落检查。陆路的搜救队伍也因不相信有生还者, 所以并没有连夜赶到现场搜救, 而是在离现场63千米 (39英里) 的村庄过夜。日本的搜救队内部出现种种混乱和延误, 最终导致搜救人员隔天才到达现场。之后读卖新闻的直升机也到达了现场, 由于不具备救援条件, 同样在悬空一段时间后离开。[5]73据生还者讲, 坠机后数小时, 仍有若干生存的乘客, 由于受伤, 没等到救援, 最终只有4人生还。日本搜救工作因此在事后受到指责。
 
  第三, 反面教材, 安全教育。受此次空难的影响, 日本航空其余的6架747SR于1988年起陆续退役, 其中最先引进的JA8117被改装为航天飞机运输飞机, 并在NASA服役至2012年;JA8118则被日航公司用作金属疲劳测试机, 于试验过后被拆毁;此次空难后, 液压控制失效情形下的应变措施也开始受到航空界的重视。1989年, 苏城空难的机组人员就是吸取了该空难教训, 进行了迫降, 从而挽救了大部分乘客的生命。
 
  导致空难的原因很多, 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就会导致十分惨烈的空难事故, 甚至还有一些未被察觉的隐秘因素。影视类空难作品通过还原空难事件, 寻找和总结空难发生的原因, 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对航空领域的专业人群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也让更多人去了解航空知识, 了解航空安全常识和紧急救援措施。
 
  (二) 空难电影的启示
 
  空难电影侧重于对空难事故的重构, 使冲突更突出, 人物形象更饱满, 故事更加吸引人, 传播的受众面也更加广泛, 便于直观地感受空难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常识。
 
  空难电影中最常见的是在事实基础上加工, 表现飞机遭遇故障, 机长采取紧急迫降措施, 凭借丰富经验和机智应变, 加上全体机组人员的紧密配合, 挽救旅客生命于危难的故事。彰显的是机长的英雄形象, 满足了观众的英雄情结。美国影片《萨利机长》 (2016年) 最为典型。影片根据真实英雄事迹改编而成, 讲述了发生在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萨利机长执飞的迫降事件。此次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 在飞行爬升过程中遭遇黑雁撞击, 导致两只引擎同时熄火。在发动机失灵的情况下, 萨利机长果断决定就近于哈德逊河河面迫降, 凭借冷静沉着和专业技术成功迫降, 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尽管紧急关头萨利机长力挽狂澜, 受到媒体和民众的极度追捧, 但在NTSB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调查的过程中, 却对萨利频频施加压力, 致使剧情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调查显示, 萨利机长完全可以按照地面塔台指示返回拉瓜地亚机场, 但他却做出了错误选择, 冒更大风险在水面迫降。导演将灾难和人的冲突引向了制度和人的冲突, 引人深思。事实上, 飞行检查单条目繁多, 紧急情况下, 萨利机长并没有浪费时间从第一条逐一对照检查, 而是在发动机刚减速时, 就迅速直接打开辅助动力装置, 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确保飞机顺利迫降。萨利机长拿不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当时的决定是最正确的, 他依赖的是四十多年来上千次的飞行经验。英雄不仅要经受灾难的考验, 还要经受调查的质疑和拷问。到底是救人的英雄还是拿人生命冒险犯罪嫌疑人, 萨利能经受更加严酷的拷问吗?电影将技术层面的难题上升到人性的层面。
 
  类似的题材还有美国的《迫降航班》《九霄惊魂》, 俄罗斯的《火海凌云》, 中国大陆的《紧急迫降》。《迫降航班》讲述一架从奥兰多飞往亚特兰大的飞机遭遇恶劣天气和引擎失灵的意外, 机长凭借惊人的冷静和高超的驾驶技术, 采取倒吊迫降的技术成功着陆的故事, 但在进行事故调查时发现机长体内酒精超出安全范围。中国空难片《紧急迫降》是根据从上海飞往北京的东方航空公司MU586航班于1998年9月10日19时38分起飞后, 由于起落架故障, 迫降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事件改编的。结合西方惊险电影素材, 表现了机组成员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上下一心、通力合作的职业精神, 成为一部抢险减灾故事片。这类电影强调了机长技术的精湛以及配合的重要。
 
  《天劫余生》《凤凰劫》《荒岛余生》等影片表现的则是飞机坠落以后死里逃生, 在没有救援的情况下怎样自救的主题, 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考验, 终于寻求到了救援。还有一类空难电影是想象大于事实的关于劫机犯或恐怖分子制造出的劫难, 如《空中监狱》《空军一号》《插翅难飞》《93号航班》, 表现了机组成员斗智斗勇和临场应变的技巧。
 
  空难电影对灾难的阐释虽然不如调查报告那么客观直接, 但是它有细节、有情境, 有人物形象刻画和逼真的场景还原, 更重要的是有审美参与、以情动人, 更能唤起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切身体会。正是由于电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无形中增加了受众面和熟知度, 在更大范围起到航空安全教育普及作用。但是,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应该看到, 灾难片以其固有的惊险刺激换来了商业效益、收视率 (卖座率) 的居高不下, 惊悚惨烈的画面往往也能引起人们的恐惧, 负面作用是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和对航空安全信任度的降低。发掘空难文学的潜在意义和价值, 认识和剖析空难事件的动因和机理, 从各个类型的空难文学中发现空难文学对航空安全的启示,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警方法, 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 有效规避空难, 减少损失, 促进航空应急机制的不断改进是研究空难文学的旨归。空难文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整理事故详细的过程和来龙去脉, 能够缜密地对空难原因进行追溯、分析和总结, 发现应急救援方面的不足, 进而给出合理的建议和理性的思考。
 
  航空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影响空难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但近八成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6]序空难文学能够树立危机意识, 把提高个人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视为公民的社会责任, 加强对飞行人员、地面航空管理调度人员的安全教育, 监督安全整顿等工作, 按时进行应急演练培训, 提高飞行员、客舱乘务员应急处理能力, 极为重要, 许多空难纪录片已经成为航空安全教科书。
 
  空难文学的普及与发展, 让社会更多的人提高安全救生意识, 树立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应急能力, 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 减小事故损失, 确保生命及财产安全。尽管我国航空应急机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在历次航空灾难中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但从空难文学中可以看到, 目前我国航空灾难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航空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还较低。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健全法规标准, 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 加大对航空企业安全生产的行政监督力度, 将航空应急机制的各项工作做到准确无误, 以“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化发展, 不断提高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应急机制的水平, 避免安全漏洞的产生, 乃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杨姗姗.消失的黑匣子寻找空难密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2]谢鹏.伊春空难敲响我国支线航空安全警钟[J].安全与健康, 2010, (19) :20.
  [3]刘华.内部控制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4]时刻关注委员会.世界空难纪实[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3.
  [5]郭增林.世界空难探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4.
  [6]乔善勋.空难启示录:谁是航空安全的金钥匙[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018:序.
点击查看>>航空安全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原文出处:荆云波.空难文学对航空安全与灾难应急机制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3):68-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