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重构江苏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2-05 共4733字
论文摘要

  一、新常态背景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 2014 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7.3%, 增速较二季度回落 0.2 个百分点,创下近年来的季度新低。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我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不及预期,个别经济指标下滑明显, 宏观经济论文内容出现了调整, 进行了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是指一种趋势性、结构性的新的发展状态, 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阶段性改变, 即从原来的旧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所谓“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增速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和宏观政策的新常态。

  经济增速的新常态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将转向市场引导的需求自主型经济,这导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降至 6%-7%的中高速增长区间。 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更趋平稳,虽有小幅上下波动,但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就是一种经济增速的新常态。

  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主要是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看, 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速“下台阶”、经济效益“上台阶”。 动力结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力、资源的粗放、无效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等高效投入增长(如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增加) 并推进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 在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的进程中,经济内生的新动力逐步集聚,新经济的成分萌芽成长。

  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将有更大的容忍度,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不动摇,坚持改革不动摇,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保持定力。 要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性,有效运用货币政策的“有保有压”功能。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微调、预调等结构性改革取代强刺激, 将成为今后宏观政策的新常态。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增速换挡、结构优化、政策微调。

  二、重构江苏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江苏,相比较而言,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2014 年 1—9 月份,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1%,与 1-8 月持平,虽然增幅继续高于全国水平,但这仍是多年来少有的低增速。 旧常态下令江苏人引以为豪的经济增速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 面对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重构江苏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如前所述,“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选择应是结构性改革,而不是需求导向的强刺激。 因此,江苏在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新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类四个方面八句话:一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包括保持定力稳增长,底线管理微刺激;转型升级调结构,定向调控抓重点。 二是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包括精准发力促改革,综合治理防风险;简政放权惠民生,激发活力增效益。

  1、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新常态下强调稳增长,短期内是为了避免经济下滑失速而产生“硬着陆”的风险,但若缺乏合理、优良的经济结构作支撑,就难以保持长久、健康的稳增长。 应该说,稳增长是调结构的目的,调结构是稳增长的保障,在新常态下,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比单纯追求 GDP 增速更重要。 所以,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之一, 应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具体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定力稳增长 ,底线管理微刺激 。 实 际上,中国在前一段时期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 因为当时受到国内经济发展障碍、美国金融危机及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为防止国内 GDP 下降,采用了增加投资、放宽银根等措施,造成了一段时期内 GDP 都高达 9%、10%, 甚至更高的增长率,这种超高速增长不属于正常状态, 也不可能持久,更会带来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损害、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甚至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 而要达到经济稳定的增长状态,GDP 增速只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即可。 所以,我们现在要转入常态。 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 最近一段时期只要保持 7%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同时,因为目前的经济增速下降实际上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必然结果,这种增速放缓能为经济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目前的增速放缓确有必要,但要保持在合理区间。

  由于“新常态”下合理的经济增速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如有专家提出将硬性的 GDP 指标变成弹性的值域,变过去的被动完成增长任务为更加注重对增长质量和结构的把握,只要能保住比较充分的就业,对一定范围内的增速波动均可接受, 不再以增长率为唯一追求目标。 同时,在宏观调控上要将“微调”和“预调”常态化。“微调”也就是“微刺激”。宏观经济调控最忌讳对经济损害极大的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摇摆。 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率虽高, 产能过剩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 所以,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微调、预调, 不搞大起大落的强刺激。 应贯彻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原则,以“微刺激”有效推进“稳增长”。

  (2)转型升级调结构,定向调控抓重点。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调结构。 如果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始终没有调整、优化,不仅经济运行成本将越来越高, 产品销路越来越窄,而且可能错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目前,我国 GDP 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二位,但结构还不如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应在宏观调控中灵活运用“供给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注重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强调结构优化,兼顾一般。 如在投资事项上,适当对高铁工程、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项目、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在财政“结构性减税”事项上,特别注重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支持。 促进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的“有效供给”机制与“需求管理”较好地结合。

  江苏的经济发展要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机遇与空间, 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挖掘新的增长潜力。 如针对传统行业的定向“微刺激”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而对新兴产业的增量培育则有利于拓展转型升级的新空间。 铁路是“微刺激”的重要领域。 2014 年9 月中旬,江苏省启动了新一轮铁路建设,全年全省铁路建设投资将达 180 亿元, 这将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的成长性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将在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得到进一步显现,江苏部分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就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成功逆势抢单,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要鼓励企业积极联姻互联网、电子商务,打造新型产供销模式,主动开拓市场,提高生产效率。 而服务业则比制造业的成长空间更大,如在线旅游服务商苏州同程网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契机, 与全国 1000 多家景点合作开展大型营销,2014 年交易额预计可达 150 亿元, 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健康养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更值得挖掘。 所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江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

  新常态下强调促改革,是为调结构、稳增长披荆斩棘、保驾护航,最终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民生的改善,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应该说,惠民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最终目标和动力源泉,而民生改善、活力激发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改革、调整和稳增长。 所以,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另一个新思路,应是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具体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1)精准发力促改革,综合治理防风险。 面对新常态, 首要的是抢抓机遇。 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四化”融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等广阔舞台,还有远未充分发掘的资本、 劳动力和土地等潜力,要利用好这些舞台和潜力。 改革能够再造微观基础,优化宏观环境,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所以,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财政、金融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对经济也是一种良性刺激。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不能实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强力推动改革,以“微刺激”加“强改革”的宏观调控方式,为调结构提供空间,也为稳增长奠定基础。

  促改革要找准发力点,以击中要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

  通过这些改革,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从而极大地调动个人、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应注重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的有机结合,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有效衔接。 在调控中,坚定地实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企业工商注册程序、压缩政府“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扩展“营改增”改革的行业覆盖面、推进反腐廉政建设、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可推广经验等改革举措。

  (2)简政放权惠民生,激发活力增效益。 简政放权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以简政放权为主要体现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有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2014 年 3 月我国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设立的市场主体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前 3 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 920 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 60%以上。 而近期新设立的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 可带动上千万人就业,企业的成长性也极强,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

  宏观调控应更加注重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联动,如实行以就业、收入为标准的宏观调控。 由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就业、收入、民生直接相关,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有效融合点,因此,未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更多地由大型企业向小微企业转变,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的现实需求。

  应对新常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就是努力保持自主创新的动力、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能力以及不断改进管理的潜力。 对地方政府来说,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杜绝无效投资和无效增长,积极建设地方财源。

  江苏在新时期的改革进程中应敢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自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江苏针对体制机制性障碍实施“定向突破”,有的举措正在研究,有的已经落实。 如在苏州工业园区试点中国与新加坡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 3 个多月以来, 园区 30 多家企业共获得新加坡银行机构贷款 10 多亿元, 新加坡贷款比国内银行贷款的利息低 2%-3%, 使相关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但在新时期,“旧常态”下累积的矛盾和挑战将叠加放大。 如江苏企业用工成本在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2014 年又上涨 10%;2014 年前7 个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财务费用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 6.6 个百分点、 利息支出同比增长 8.9%,融资贵、融资难尚未缓解。 这些问题已存在多年,亟须尽快解决。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引发了各地对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的关注。 而江苏省内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须到有关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审批条件较苛刻。 由于浙江、上海已取消此类许可审批,江苏一些企业只好到外省市备案或把总部、平台放在省外,不仅造成本省电子商务税源流失,更不利于形成类似杭州的互联网经济“土壤”。 这些“旧常态”下累积的矛盾和挑战,应是江苏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须“精准发力”或“综合治理”的重点,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能。 综上所述,适度下调经济增长目标, 有利于政府适当减少频繁的微刺激调控,将主要精力用于促改革、调结构和转方式,切实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为今后争取更好的经济增长实绩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 3 个特点及带来的4 个机遇[MD/OL].人民网,2014-11-09.
  [2]李克强.经济现积极趋势性变化[N].经济参考报,2014-10-22.
  [3]厉以宁.中国错过最佳调整时期,留下许多后遗症[J].中国企业家俱乐部,2014-10-24.
  [4]卢锋.宏观政策“知难而进”[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8):28.
  [5]王 一鸣.宏观调控如何适应新常态[MD/OL].新 华网,2014-09-07.
  [6]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MD/OL].新华网,2014-1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