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作者:高鹤刘继伟
发布于:2019-01-12 共3316字

  摘要:宏观经济学作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未能结合具体的专业需求, 教学内容一刀切、教学方法相对死板、教材的选用与教学需要脱节和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 从而影响授课质量。因此需要在各专业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 问题; 对策;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核心必修的基础课, 也是部分非经管专业的必修或选修基础课。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 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奠定基础, 并且与微观经济学成为越来越多的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 虽然时代变迁, 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工具却可以很好地解释和分析各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总体来说, 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未能结合具体的专业需求, 教学内容一刀切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除了经济管理类专业把它作为重要的基础课之外, 一些非经济管理类专业, 如文史哲类专业等, 也将其和微观经济学作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某一门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但据笔者了解到, 一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都是合班上课、不区分专业。而对一些非经济管理专业, 课时会有所差别, 授课内容也只是做简单的增减, 没有更多地考虑专业的具体要求, 因此无法实现因需施教, 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法相对死板, 亟待多样化

  目前, 宏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大多数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参与相对很少, 即使许多高校教师已经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但仍然未能摆脱单一化讲解, 多媒体教学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较强, 对其制作也只是教案的缩小版, 不能对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展开说明, 甚至有些老师一次课下来从未离开过电脑屏幕, 黑板上不书写一个字迹。[1]笔者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显得过于死板单一, 缺乏与学生交流互动,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会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 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材的选用与教学需要脱节

  选择适合于专业要求和教师教学需要的教材非常重要, 这关系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师的施教效果。而目前在教材选用上, 地方的普通高校一般会选择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宏观分册) 或者是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而新版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宏观分册) 明显模仿了外文版经济学原理等教材, 很大程度上带有西方国家院校教学的特点, 而自编教材又大多以高鸿业主编教材为参考依据, 这就使得所使用的教材中缺乏结合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或案例。[2]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进行补充和拓展, 学生会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感觉, 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四) 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由于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授课量较大, 一般来说, 需要若干名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由于各种原因, 在授课教师队伍中会存在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教学经验上比较丰富, 但教学方法可能比较陈旧;而一些刚刚承担课程的青年教师, 拥有足够的教学热情和鲜活的教学方法, 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需要不断摸索和积累。另外, 由于各位教师各自承担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 彼此缺乏交流, 也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因需施教

  授课教师首先应该认真领会授课学生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材, 再根据课时量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比如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掌握系统的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 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学习宏观经济学就是要帮助学生们日后在参与社会经济实践过程当中, 应用经济学原理认知和解释各种经贸现象, 更好地从事经贸业务。在教学安排上, 例如开放经济条件的短期经济,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就应该作为对该专业学生重点介绍的内容之一, 而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可酌情取舍。另外, 宏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内容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 如国际经济学, 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对一些非经济管理类专业, 一方面学生缺乏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先期基础, 比如数学课,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 应该考虑更倾向于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的思维方式, 在本专业领域更好地加以运用, 因此在授课内容上应该设置相对简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

  (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

  目前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个性张扬、思维丰富的群体, 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下足功夫思考的问题。高效运用多媒体, 制作文字内容适度、画面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并和必要的板书相结合, 比如一些重点模型的分析、重要变量关系的推导, 需要在黑板上给学生作详细的解释, 学生们能够紧随教师的思路;一些与经济事实关系较为紧密的章节可以选择采用案例分析或者学生讨论的方法, 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可以分析美国历届政府实施这些政策的背景、目的和效果, 也可以分析近年来我国政策实施的情况, 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两大政策的含义和应用, 再比如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章, 一方面我国近年来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形势, 另一方面, 就业、失业问题也和每一位学生息息相关, 这部分内容学生感同身受, 是很好的讨论素材, 教师采用让学生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 容易营造师生互动的、活跃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组织讨论发言的环节中不仅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更重要的也是参与者, 教师应该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提问或者辩论, 在发言后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总结, 对发言的学生予以必要的鼓励, 把他们课堂参与、发言的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作为期末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当然, 也可以根据课时的安排, 适当布置课后作业, 在下次上课前由学生作答, 最后教师总结, 这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是一个和学生拉近距离的好机会。如果授课班级的学生素质普遍较高, 也可以考虑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 学生以组建小组的形式对某一宏观经济问题展开研究, 教师作指导,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也可以提高科研能力, 尤其有益于那些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

  (三) 提高授课教师水平, 组建团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对所授课程内容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 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 更需要广博的知识面, 善于捕捉各种宏观经济现象, 结合到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当中, 为学生答疑解惑。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合理搭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加强日常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学习, 更多地为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 比如可以派出到更高层次的高校听课交流, 积极申报、参与相关科研教研课题等, 形成上佳的教学团队氛围, 使得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

  除此以外, 在课程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 不单单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加平时成绩的传统形式, 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或者两者结合, 将学生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的表现都纳入到期末总成绩中去,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可以杜绝学生考前突击背题、考后大脑空白的现象。[4]

  参考文献
  [1]朱文蔚, 李清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地方高校特点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
  [2]陈银娥, 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3]蒲佐毅.基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整合及体系优化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4) .
  [4]祖晓青.本科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 (5) .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高鹤,刘继伟.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03):96-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