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学术编辑判断失误的必然性及其警示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16 共3919字

论文摘要
  在当下中国的学界,对学术编辑正确的学术判断及其产生的成果往往褒奖有加,而缺乏包容判断失误乃至在宏观上缺乏对“失误”的理论确认空间,影响了人们对学术编辑劳动的全面认识。其实,学术编辑判断具有双重性:

  一种结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判断形态;另一种是不符合科学、时代要求或者当下条件还不成熟不能显现其十分正确的判断。后者在多数情况下就是编辑在学术成果判断上的失误问题。事实上,学术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判断失误总是难以避免。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尤其对于学术编辑自己来讲更是如此,可怕的是不知为什么会判断失误,不能正确地认识判断失误的价值,使自己陷入彷徨迷茫、不知所措的境地。

  一、学术编辑判断是一个艰难的思维过程,既符合时代的脉动又具有时代的局限

  学术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劳动成果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实践的检验与社会的接纳;而作为劳动对象的学术成果,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可以有限地揭示事物的规律、反映事物的特征、符合事物的本质是正确的;而在另一段具体的历史区间,不能完全揭示规律、反映特征、符合本质,就变成谬误的了。所以在一定意义和很大程度上,学术编辑的判断思维是一种试错性的活动,即是说,学术编辑在判断过程中这种试探性活动中很容易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然而要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就必须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艰辛的探索。从事编辑劳动的学术编辑好像艰难地行走在山间的攀登者,前面的路好似熟悉又好似陌生。学术编辑判断的过程,就像是一条通向前方永无尽头的山路,经历无数次痛苦失败的考验,经历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但绝不会达到辉煌顶点。因为学术论文作为学术编辑的劳动对象,只是当时那个时代学术成果的阶段性判断与阶段性推演。我们必须懂得,任何编辑判断都是以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活动成果作为判断的出发点,而任何时代的研究成果,都经常地、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科学不能超越时代的需要,也不能超越时代的条件。牛顿的认识,局限于低速宏观的物体;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然而他们对人类文明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历史性差异塑造着理论的意义,就以后人类文明演进的新的历史阶段而言,既往科学家的创新思维结论可能存在着某些失误,但这种失误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造成的。因此,作为学术研究守门人的学术编辑的思维判断过程,只能是既符合时代的脉动又具有时代的局限。

  二、学术编辑判断失误经过努力可以避免,应以正确的态度与适当的宽容来对待

  学术研究成果及其成果的创造者,绝大多数不仅富有创造精神,而且还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只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总结,就能及时将他们的成果公之于众,让人们对研究和探索的成果有所了解。但这些成果是否都达到出版要求,其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术规范,需要编辑分析判断。然而,学术编辑的研究不可能走到研究者的前头,这是编辑劳动从属性所决定的,但还需要编辑有一个科学的判断,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学术编辑的判断失误不可避免。

  有一则经典的哲理故事,说是山下有一口井,应该怎样去看它呢?如果站在井口边往下看,井非常深,里面的水也很多,以这样的方法去看待学术编辑判断中的失误,就会把失误看得太大,容易束缚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如果站在山顶上看井,就会看不到井口与井体,从这样的站立点观察学术编辑判断失误,只能有飘飘然的感觉,视而不见判断失误而继续一错再错,就不可能得到社会与读者的谅解与宽容。如果站在半山腰看井,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井口,周围有不尽的风景可供观察,从这样的方位看待学术编辑判断中失误,视野开阔而适中,既能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也能找到真实的差距,为进一步科学准确地分析判断奠定很好的基础。看井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判断失误采取的思维、观察方式不同,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在人类学术出版史上,有许多编辑,在他们睿智的编辑判断过程中,也有失误的时候,但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些判断失误经过努力可以在以后的思维和实践中得以避免,于是增强自身进行编辑判断的意志力,进而在不断成功与失误的编辑判断过程中培养起正确观察和思维方法。

  三、学术编辑判断失误可为自身及后来者准确判断奠定基础

  学术编辑主体是有生命和文化追求的个人,编辑劳动的本质是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经过分析判断及编辑加工、优化的基础上公之于众,使之尽快变为文化成果和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繁荣社会文化生活,实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在学术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处于中心地位,而编辑工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持续不断的分析判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劳动与人们改造现实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最终产生学术产品,这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珍贵的成果。然而,这种成果的获得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许多失败者为其付出了艰辛劳动,这其中就有学术编辑判断失误的影子。当前,我国学术功利主义的倾向一定程度地存在,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对学术编辑的严厉批评之声音也不绝于耳。难道这全是学术编辑判断失误造成的吗?当然不是。对一个不负责的学术编辑,甚至在学术不端过程中推波助澜的编辑,得到诟病与痛批理所应当;但是对有责任感,敢于向读者与作者负责,勇于对社会负责的学术编辑,其编辑判断上的失误,应得到适当宽容。在人类学术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判断思维的失误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在科学进步探索的道路上发生了违反科学原则的错误,这是思维者自身思维谬误所致;另一类是从业者的思维判断本身并没有违反科学规律,只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不能满足其思维判断所需的条件。学术编辑判断失误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占多数。原因简单,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是超前思维所形成的成果,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学术编辑在此超前思维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失误也就在所难免了,但当历史的车轮达到所需条件的驿站时,学术编辑判断失误为自身及后来者准确判断奠定基石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四、学术编辑判断失误可能为自身带来意外收获

  在人类的思维判断过程中,许多奇思妙想甚至不菲的收获是在经历了痛苦的失误之后成就的,所以对失误必须进行辩证地分析、正确地对待、用心地把握。学术编辑判断失误一样也可能为自身带来意外的收获,但这绝不是为判断失误找理由,对待思维判断失误的态度不同会产生结果各异的状况。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用了很长时间对考古发掘的物品的恢复原貌问题苦思冥想,一直无所收获。为此,他总是心不在焉。有一天,在不经意中将桌上的花瓶打碎了,他没有在惴惴不安的心绪情结下一味地慨叹悲伤,而是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失误造成的后果,善于捕捉其中包含的价值。他俯身细心地收集满地的碎片,并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数量最少,1-10克的数量稍多,0.1-1克以及0.1克以下的数量最多;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的16倍。以后,他开始利用自己发现的“碎花瓶理论”来恢复失去原貌的文物、陨石等,为考古学和天体研究等作出了重要贡献。雅各布博尔之所以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是失误之后并没有一味地消沉,注意培育对科学的执着的精神,善于在困境中奋进;把失误造成的后果同自己的创新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对失误后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

  学术编辑在面对判断失误时,尤其在面对因失误而受到的作者读者严厉批评时,甚至面对各种不理解和种种质疑时,一定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敢于面对不同的批评,要勇于反思判断失误的真正原因,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始终坚信成功是建立在失误的基础之上,完全成功的思维判断是不存在的。

  五、正确认识学术编辑判断失误,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编辑工作过程中犯更大的失误

  判断犹如一种思维探险活动,即便陷入判断的误区,也只是思维探索中的错误。如果学术编辑害怕犯判断上的失误,蹑手蹑脚,裹足不前,根本不去探索和论证,就仓促将一种不成熟的判断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更大、更严重而且是不可挽回的失误。在学术编辑思维判断的过程中,应善于从一般判断失误定势中找到新的价值点,才能在未来的编辑工作中多几分成功的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学术编辑总是愿意把每篇学术论文都编辑加工得尽善尽美。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过度的完美会成为一道屏障,使判断审阅者失去与作者沟通的机会,失去寻找判断失误的各种因素。如果学术编辑能在以往判断失误的基础上,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多了解作者的研究兴趣与研究范围,掌握作者进行学术领域研究的真实目的,就能很容易对作者的研究成果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如果学术编辑只限于对作者提交的论文进行反复研读,对作者及其研究的领域知之甚少,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思维定势对作品作出取舍判断,判断失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学术编辑判断失误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对某学科某领域的研究状况不甚了解,自身的知识储备还有欠缺,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等。分析学术编辑判断失误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犯更大的失误,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要确立一种良好的、建立在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判断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判断失误,似乎还要经过许多不经意之间出现的判断失误,也还需要走更长的一段路。

  【参考文献】

  [1]陈国丹。检讨记者对事实性的判断失误[J].新闻写作,2008(5)。

  [2]张星岩。美国决策在海湾危机爆发前的判断失误[J].国际展望,1992(21)。

  [3]蔡兵。自主创新不足与自主创新的文化、制度障碍[J].学术研究,2006(2)。

  [4]李纯英。从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失误看今天的社会主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5]陈先达。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