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改进对策

来源:智库时代 作者:陶佳硕
发布于:2021-03-02 共3236字

  摘要:新的网络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对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同时针对由其虚拟性、隐匿性特点导致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大,人际关系缺失与冷漠化、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从学校和自身两方面去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一、新媒体定义及特征

  新媒体是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为信息呈现方式,向大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其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而技术是新媒体的支撑,新的技术就是更新新媒体定义的根本。因此,依托新技术的新媒体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媒体形态。[1]

  (一)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及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使人通过手指便能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世界人民实现零距离交流。另外,以往借助传统媒体获取消息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无法完全应付信息的时效性特点带来的滞后问题,但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取全球资讯,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得到了更好的满足感。

  (二)信息内容具有不可控性、无序性

  新兴媒体平台大多具有开放性,主体自由,信息传播的基本门槛降低,大量的“信息超载”造成大学生信息系统紊乱,同时也导致部分个体对信息内容进行粗加工,以低成本的方式交换信息,造成信息混乱的无底洞,比如个人信息的泄露被他人盗用,网络交友被欺诈,被违法收取中间费用等。

  (三)信息形式具有多维化、超文本化

  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形式大多是一维的、单一化,通常以“5个W+1个H”的表达方式,而随着“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腾讯体育”“微博”等APP的面市,信息形式更丰富多样,也不再局限于文本,更注重图片、视频、语音等超文本的多重感官感受传递,为大学生用户提供了多样的体验方式。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鹅智库”2019年10月的数据显示,46.5%的21-30岁用户认为资讯产品能带来更高效率的体验,效率体验的总体趋势呈现为越年轻、越困扰。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对大学生这类年轻主体的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问题。另外,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差异性。

  (一)人际交往行为的年级差异

  为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上的差异,对不同年级的被试进行了差异性检验,见表1:

  分析结果显示,大一与大二两年级相比较,P为0.531,α(显着性水平)为0.05,P>α,因此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上差异性不显着。同理,大一与大三年级、大二与大三年级、大三与大四年级在人际交往行为上都不存在显着差异。反之,大一与大四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同理,大二与大四年级学生也是如此。

  (二)人际交往方式的专业差异

  为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式上的差异,对不同专业的被试进行了差异性检验,见表2:

  分析结果显示,P为0.852,α为0.05,P>α,也就是说,不论专业性质,同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表现出趋同的人际交往方式。

  (三)人际交往习惯的性别差异

  为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习惯上的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了差异性检验,见表3:

  分析结果显示,P为0.046,α为0.05,P>α,由此得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式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详细数据表明,35.19%的男生更倾向于面对面交流,16.67%的女生也选择该种交流方式;8.80%的男生选择使用网络媒体进行交流,而有29.53%的女生也选择这种方式。

  (四)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发生弱化与冷漠化

  通过调查得知,71.76%的学生认为冷漠化是新媒体在人际交往上最突出的问题。从客观方面来说,新媒体时代背景虽然实现了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等多种即时交流方式,但从情感、精神等主观方面来说,数字化、符号化的人际交往过程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了情感弱化并趋向冷漠化。

  (五)大学生存在现实沟通障碍,人际交往能力低

  大学生借助新媒体的隐匿性来逃避自身人际交往的缺陷,达到无忧交往的目的。但单纯靠“手指交往”模式无法满足维持人际关系的长期需要,隐匿的安全感不能跨越未来即将面对的现实沟通障碍,从而造成人际交往能力低,社会融合度低等长期的交往行为问题。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扩大交友范围,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在校园期间通过加入各种社团、协会、学生会等组织并依靠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获取人际关系,之后通过新兴媒介维持人际关系,保持交往频率。新媒体时代衍生出的线上交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大学生避免了因个人性格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疏离,为今后踏入社会积累人际关系资本,加快社会化进程与提高社会融合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拓宽交往平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大学生拓宽了人际交往的平台,但对其背后的使用主体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们如何辨别信息,如何正确理解文字背后的主体意识,如何养成健康的交往习惯等都对人际交往行为有直接的影响。面对面的实际交往技巧与“手指艺术”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思、调整自己的人际交往行为。

  (三)交往环境虚拟化,导致认知障碍与行为失范

  表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年级差异 

  表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专业差异     

  

  表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性别差异     

 

  哈贝马斯强调:“交往行为是由符号协调的互动,它服从的是必须实行的规范,这些规范决定交往双方行为,且至少被两个行为主体理解、承认。”[2]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但其思想还具有一定的混乱性和易感染性,由于缺少规则,也不乏屏幕外的矛盾,如在公共平台对学校或老师进行攻击,对各类资讯做出不当评论等伦理失范行为。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改进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

  “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超出新媒体作为‘工具’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它有着越来越凸显的社会文化意义。”[3]“新媒体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上的海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自然就成为新媒体的信息依赖。”[4]教育工作者应借助新媒体重新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新媒体博纳的特征,在学生的交流群中分享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文章或推荐相关的公众号,做好课下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每个角落。

  (二)清虚拟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大学生要学会正视新媒体隐匿、不可控的特点,提升自我约束力,理性对待虚拟交往,建立虚拟与现实交往的平衡点。另外,学生应将传统的交往模式与新媒体时代的虚拟交往模式相结合,比如,通过参加各类社团、协会、学生会等学校组织与人建立交往,再借助新媒体维持交往关系,在扩大交往范围的基础上,以传统媒体辅助新媒体,维持真正的情感交流。

  (三)主动积极参与,提升现实交往能力

  由于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积累社会资本的必要手段,学生之间的个性具有差异性却也具有青年的共性,交往过程中较少涉及利害关系,因此交往难度不大且关系密切。学生可基于自身个性与兴趣主动选择、参与适合自己的团体活动,创造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机会,在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与组织沟通能力。

  五、结论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同时处于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中,时代特征直接决定其人际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的发展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大学生就会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形成交往恐惧与心理困扰而导致行为失范。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厘清虚拟与现实交往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提升现实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巧曦.新媒体时代“粉丝”现象与视觉符号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7.

  [2]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0-72.

  [3]单晓莹.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4):101-103.

  [4]刘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特征属性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17(9):1092-1094.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原文出处:陶佳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研究[J].智库时代,2020(12):78-7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