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浅谈“忠恕”思想在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积极意义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作者:陈晓星
发布于:2021-02-24 共2256字

  摘要:“忠恕”思想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是行仁之方,自孔子首倡,经子思、孟子、朱熹等传承发扬,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影响深远。因此充分发掘“忠恕”的现代教育价值,对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忠恕; 初中生; 和谐人际关系;

  孔子思想以“仁”为本,该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亲也。从人二。”从文字结构来看,“仁”,从人,从二。由此可见,它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即俗称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孔子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表明人要行仁,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依靠别人。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行仁的至关重要的方法是“忠恕”之道。“忠”是对行为主体的要求,忠以尽己;“恕”是对行为对象的关照,恕以待人。概而言之,“忠恕”就是以准则度量事物,以自己的感受揣度他人,并以此要求自己遵循道德规范。

  就此层面而言,孔子的忠恕思想本身阐述的就是人际交往之道。这对于当下“00后”初中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既有引导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紧迫性:一方面,物欲横流、文化多元、生活环境等综合因素导致他们的亲情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欠缺,不善与他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和独立意识的极大增强、思想情绪的不稳定等都可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顺畅。

  一、修己尽忠,让自我人格更健全

  在孔子看来,“忠”就是忠诚,就是对人尽心竭力、诚心实意。如孔子要求行为主体通过“主忠信,徙义”(《论语?颜渊》)来提高道德修养。当学生子张问如何才能无往不利,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侧重点不是待人接物要恭敬,更重要的是强调说到做到的“忠信”。试想,一个行为恭敬的人自然可以获得他人的好感,但若言而无信,又怎能进一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厚待呢?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才会成为同为孔子学生的曾参的每天多次反省自身的内容之一。可见,“忠”既指自己内心一种真诚地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指由此生发出为他人尽心筹谋做事的行为。

  将上述思想运用到初中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要求他们首先做到修己尽忠,即回归本心、关照自我、提升自我。

  一是要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适逢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人与事比较敏感。他人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乃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成为矛盾的触发点,导致自己与他人之间产生嫌隙。因此,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坚定信心,相信个人魅力足以与他人友好相处。

  二是要端正人际交往的心态。凡以功利为唯一目标的交往,常常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或消失而终止。而且,当你心生戒备、遮遮掩掩时,又怎能要求别人对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因此,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颗诚心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是要努力提升自我,培养完全人格。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忠国”是孔子眼中“忠”的最高境界;下沉到个人,则是“立己达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初中生不仅要读圣贤书闻窗外事,还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比如通过爱心义卖、助残扶困、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锻炼能力,明确责任,健全人格。

  二、恕以待人,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许慎《说文解字》:“恕,仁也。从心,如声。”意即如自己的心一般,换言之,就是以己度人、换位思考。对于“恕”道,孔子提出了两种相近的表述:其一是从积极意义出发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其二是从消极意义上出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恕”是从自己的欲求推想到他人并促成他人达成其欲求,“恕”也是要求行为主体不能将自己的“不欲”加诸他人。在孔子眼中,“恕”道应该成为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本着尊重他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态进行一切社会活动。

  那么,如何运用“恕”道思想帮助初中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呢?

  在亲子关系上,要学会换位思考,彼此体谅理解。随着年纪的增长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又加上难以缓和的代际矛盾和与日俱增的学业压力等综合因素,容易让孩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下滑。此时,就像有句话说的“孩子,你是第一次当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孩子应当转换思维,主动去亲近父母,了解父母的生长历程,进而能够尽可能地理解他们的世界。同时父母要求孩子达成目标时,可以先想想自己是否已经完成得很好了?

  在校园生活中,要激发同情心,彼此平等礼让。初中生应避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与同学平等沟通与交流,更多地替别人着想;每个人的成长需求会有不同,要学会尊重多样性,理解和倾听别人的意见;当别人遇到挫折和痛苦时给予同情,对别人的成功表示衷心祝贺;对待别人的过错,宽容体谅,以德报怨,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师生交往中,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初中生要恪守尊师重道的传统,谦虚求教[1,2]。

  三、尽忠行恕,让少年未来更美好

  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提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忠”为“尽己”,是一种审视自己的态度;“恕”是“推己”,即对待他人的方法。二者本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既有对个体内在修养的引导,又直接影响个体外在交往,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马克思曾说:“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海明威也说过:“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可见,人际交往对于每个人都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处在人生快速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更为重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但可以让初中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心态积极,而且可以为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添砖加瓦。儒家的“忠恕”思想是对理想人际关系的一种表述。当代初中生们应遥承先贤思想,在尽忠行恕中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作者单位: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原文出处:陈晓星.论“忠恕”思想对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积极意义[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16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