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格式 > 学术论文格式

论文在结构、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的特征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德方
发布于:2022-12-27 共3388字

  特征是“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学术论文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反映其一般性特点的征象。把握学术论文的特征既是撰写学术论文的需要,也是对学术论文的水准及价值进行评价的依据。为了直观了解学术论文的特征,让我们先来看一篇教育类学术论文的例文。

  例一: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统整的误区与矫正——基于教师视角的质性研究

俞冰 杨帆 许庆豫

  摘要:通过对苏南某市X学校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对课程统整的理解模糊、易变,且因受到学校规范性文件的制约,对现有的课程统整模式及其效应持谨慎与消极的态度。教师在理念与实践上陷入了一定的误区与困境。要走出课程统整的误区,必须形成清晰稳定的课程统整理念,学会融合学科知识,适应社会进步需求,实现课程统整实践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最终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理念;课程统整实践

  课程统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 是伴随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的边界,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近几年来,课程统整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方……但是,课程统整理念及其效应实际上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一、课程统整的争议与理解

  ……本研究希望通过访谈一线教师,了解他们在理解与实践课程统整方面的一些困感与困难,为探索课程统整的原则与路径提供支撑与参考。本研究研究的问题是:第一,教师对课程统整的理解与误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第二,教师实践课程统整的实践状态与困境是什么;第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对课程统整的理解误区进行矫正,消解实践困境。

  二、个案学校与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择深度研究一所推进课程统整项目的典型学校,探讨课程统整的理解和实施机制,期望获得借鉴意义。研究以苏南某市X学校为样本,对部分在校教师进行访谈。..抽取X学校29名参与课程统整项目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教师性别、所教年级与学科、职称、教龄等因素(见表1)。访谈时间为2016年9月19日至9月23日。

  三、个案学校课程统整的理解误区与实践困境

  尽管课程统整渊源有自,理想美好,但是,其在我国的实践实际上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可以复制的现成模式,甚至没有可以借鉴的通用路径。因此,课程统整在实践中存在多种理解.上的和实践中的误区。

  (一)教师对课程统整的理解与误区

  1.教师课程统整理念被学校规范性文件模糊并固化(具体内容略,下同)

  2.教师尚未深入理解课程统整的要义

  3.教师对现有的课程统整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二)个案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与困境

  1.教师在实践中探索自我适切的课程统整路径

  2.教师缺乏总体设计的引领以及贴合实际需求的培训

  3.教师实践课程统整的沟通渠道不通畅

  4.课程统整的实践尚未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5.课程统整引发教师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四、课程统整误区的矫正路径

  (一)明晰统整理念,形成整体规划

  (二)善用学科知识,促进多方交流

  (三)由上而下发起,由下而上统一

  从X学校实施课程统整的现状与问题中,可以窥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课程统整的某些共性状态。课程统整作为一种较为前沿的理念,其内涵与效应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与争论之中。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课程统整的形式发生怎样的改变,其教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应当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准则。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

  这是一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文章的结构、内容和行文风格等具有下列特征。

  1、文章的结构

  该论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前置部分、正文部分和后置部分。前置部分又包括题名(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要素。正文部分篇幅较长,是整篇文章的主体,也是一篇文章的关键。从上述论文的结构不难看出,正文的前面有一段话,这段话叫作引言一虽然这 篇例文没有明确注明“引言”二字,有时候也称为绪言、导言或前言等。

  根据需要,有时候也可以将“引言”这两个字明确写出来。引言之后分别是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及其内容。文末也有一段话,这段话通常用来表述研究得出的结论。

  与引言一样,有时候也可以将“结论”两个字明确写出来。论文的后置部分包括“参考文献”,有时候也有“注释”, 有时候还有“致谢”一写明需要感谢的人或组织,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

  2、文章的内容

  内容是学术论文的“硬核”,反映文章的实质。分析这篇例文可以看出,文章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即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存在哪些误区及如何矫正,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课程统整的理解与误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第二,教师实践课程统整的状态与困境是什么;第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对课程统整的理解误区进行矫正,消解实践困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者分别采用了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和数据收集,同时按照特定的方式将研究结果呈现出来。事实上,学术论文正是在研究基础上的写作,是研究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具有问题意识是对作者(研究者)的基本要求,明确研究问题是开展研究的出发点,合理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是学术论文的核心和重点。

  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是围绕着研究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围绕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一这既是区 别于其他文体的内容特点,也是学术论文的通用标准。

  3、文章的行文风格

  文章的行文风格又称写作风格,就是指作者通过遣词造句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提出见解的特点。显然,因为每个人的经历、知识和思想认识不同,因而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从而使这个人的文章整体呈现出异于他人的个性。但就学术论文总体而言,其共有的行文要求通常是平实、规范和专业。

  平实就是语言平易朴实,不随意夸张,不特意渲染,实事求是地将对问题的思考、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发现以及得出的结论和观点等呈现出来。是否做到这一点,一个检查的方法是,看论文中是否存在道德判断或情绪渲染的词汇,比如“肤浅、小儿科”“狡猾说谎”“胡说八道”等。

  如果有,应将它们相应地修改成“没有深思熟虑”“ 缺乏事实根据”“ 与常识和逻辑不相符合”等能够客观说明问题的陈述词句。研究论文的“力量”不在于态度,而在于基于事实的观点。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完全排除作者自身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事实 上这在实践中很难做到。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所有的学问都有意识形态立场,不容回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设置距离,以便区分意识形态和知识,特别是应该避免以貌似知识的意识形态代替知识研究。

  此外,还需要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正确性。正如科学哲学家卡尔. 波普儿( Kard Popper)所说,科学知识“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构成的,但并不是在寻求确定……所有人类知识都是易犯错误的,因此是不确定的"。

  规范是治学严谨的体现。学术论文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行文格式要规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87)对此有详细规定。通常中国期刊刊登学术论文要求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分别是:题名、作者署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结尾、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二是用词要规范、严谨,尽量使用本领域的专业术语和通用语言,不随意夸大或渲染客观实在,符合使用语言的句法和语法要求。

  三是标点符号、图形表格和参考文献等使用标注要规范。学术论文中的图标、表格、图形和标点符号等的使用要执行已有的规定,不能随意使用。文后的参考文献要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 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一2015) 进行标注。

  在专业性上,学术论文是作者对事物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对专业领域内某个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研究探讨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要力图通过深刻的思维过程、客观的分析和科学推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 加工提炼”,使知识专门化、系统化、严密化,深刻揭示和剖析事物发生所蕴含的科学规律。

  学术论文的专业性特征还体现在行文需要遵循学术共同体公认的逻辑,其中最为基本的逻辑是坚守理性和讲出理由。如果论文在某一论域中提出新问题,需要给出理由:说明为何是新问题,为何是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论文希望建立新视角,也需要给出理由:说明为何从前的视角不能阐明问题,它们的局限性是什么,为何新视角能够阐明这一问题, 阐明的逻辑(或分析原则)有何变化,为何这些变化是值得的、重要的。如果论文提出对他人论点的批评,同样需要给出理由:说明这些论点的局限是什么,论题还有什么不同方面,从前忽略这些方面的后果是什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