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设计论文

成都公共雕塑中成都文化的融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2 共3232字

  随着城市边缘不断向四周地蔓延,大量高层水泥建筑出现,由此而造成了正在发展中的城市更多的公共空白空间。但这却给城市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时机。 遍观成都市现有雕塑,从公共空间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成都近一两年以来的城市空间雕塑的设计元素主要取材于两个方面:巴蜀的历史和成都民俗文化。成都市通过对历史和民俗对城市雕塑内容进行取材,以凝练,简明的符号化表达来展示成都历史的瞬间和民俗文化的人文情怀。

  一、成都公共雕塑中成都历史的符号化定位

  地域文化在城市化不断加剧的今天,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开始受到城市规划者们的青睐。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不断加剧的今天,确立了以城市历史文化为城市文化核心力的发展战略,以主题形式来挖掘和整合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给成都公共雕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成都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以前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带给世界极大的震撼。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的金沙文化遗址更是以出土太阳神鸟等金器享誉国内外。其后成都出土的战国船棺,秦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武侯祠,杜甫草堂,保路英雄纪念碑和孙中山像等一大批历史遗产。成都市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文景观就达170多处,除此之外,道观庙宇,陵墓寺塔,古镇街坊散落其间。立基于这些历史文化上的成都文化,汇聚了鲜明的巴蜀特色。产生于不同时期的这些人文景观,集中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现代的成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而极具纳够力的成都文化,为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提供文化元素的多元取向和创作的多维空间。从近年来成都公共空间的雕塑艺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雕塑家从成都历史文化中吸取创作的文化养料,凝练成都文化的典型符号,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向。

  成都市三环路金牛立交桥的“蜀风”雕塑,借用历史故事,以古蜀王国开通金牛道与秦国相通为题材。“蜀风”雕塑取材花岗岩为基座,以黄铜铸传统建筑的斗拱为顶饰,中间的空间以不锈钢为材,采用斜顶大屋架的形式,对传统的“中国结”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填充中间空间。柱式以门楼牌坊的样式放置,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与古蜀文化特殊的符号元素进行抽象融合,四面雕刻浅浮雕花纹的立方流水形的体柱以四川汉代建筑常见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兽为题材,并对其进行了符号化的处理。将浓郁的古蜀文化展现给了每一个经过金牛立交的人,让人在移动中,触摸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品格。

  在成都,历史悠久的公园,着名建筑和名人故居等等历史文化资源不胜枚举,“蜀风”雕塑只是在众多景观雕塑群中反映出了成都文化的冰山一角。成都市公共空间的改善,合理利用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维修、扩建和改造。与此同时。

  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增加相应反映历史题材的雕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相应的历史遗存符号性的注解。也有利用工业旧厂区的空间,进行改造的例子,例如成都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等。

  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数字媒体的展示手段,结合城市公共雕塑的表现方式,将尘封的历史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示于城市公共景观空间中。这样不仅整合了城市的历史资源,为沉寂的历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为城市的文化提供了视觉的符号展示。

  二、成都公共雕塑中成都民俗的符号化定位

  城市公共雕塑不只是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物件和装饰品。

  它是作为城市人文景观的主要存在部分来显示其在公共景观空间中的作用,需要与人的互动。因此,城市公共雕塑的表现方式必须大众化,设计中的互动型理念更显得关键。城市公共雕塑只有以公众参与的互动型方式为公众日常生活的经常性内容,使得公众自愿参与到其中来,才能发挥其在公共空间景观中的美学使命。要做到这一点,除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外,民俗文化作为反映普通公众日常生活点滴的浓缩元素,更是不可阙如。

  成都民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休闲”.“休闲”不仅仅是对成都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集中概括,更是成都城市居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此,只有从能体现成都休闲文化的居民的日常生活情景中去寻找城市公共雕塑的元素,才能较好将城市公共雕塑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具有人性的互动性设计理念,引导公众内心的情感共振。

  成都春熙路商业街的重新改造,使得成都民俗文化的特色更体现地漓淋尽致。对成都民俗文化符号在其间的准确应用,让春熙路不再是一条具有商业性质的街道,而成为一道向穿行其间的公众介绍成都文化的独特风景线。位于春熙路商业街的《老街景照片》、《擦肩而过》、《熙来攘往》和《“老字号”铺地浮雕》四组城市公共雕塑,共同作为春熙路商业街民俗文化的亮点,在公众参与的互动中,将成都民俗文化从平面到立体嵌入到了春熙路商业街的公共实体空间中。无论是《擦肩而过》中手拿水烟袋的花甲老者,穿高跟鞋的时尚女郎,还是《熙来攘往》中剪影式的人物浅浮雕等,都是艺术家精心选取的能体现成都文化的典型情景,以大众化的表现方式,将其展现在公共景观空间中。

  成都市城市雕塑对成都民俗文化的符号化运用,将城市公共雕塑真正的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公共雕塑适应我国地域文化的一次有力的尝试,而且是成功的尝试。对民俗文化符号的准确提炼,让城市的品质更为鲜明跃动。

  三、成都文化与成都城市公共雕塑的互动型关联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成都市城市雕塑景观空间的定位中,成都城市公共雕塑充分利用了两大文化元素--历史和民俗。取材于这两大元素的雕塑静默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作为一种人造的人文景观环境,在维持着对城市中个体心灵的稳定与平衡。

  进入21世纪,水泥建筑击退了自然环境。现代都市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将人类裹挟在水泥钢筋的世界里,远离了对自然的感知能力。狭小的空间,视线的阻碍,快的生活节奏,充斥眼球的色彩和机械的喧闹,构成了一个摇摆的城市。城市中人文景观是缺失的,但是城市公共雕塑可以作为人造环境的中一种稳定的调节元素而存在。城市雕塑其自身所运用的城市历史和民俗的符号,块面的体量的构成,自身的静止伫立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融入等等,对穿行在城市中的个体心灵的稳定及缓解审美疲劳,建构了一个城市的人造有机人文景观环境,在人与城市中维持着一种平衡状态。今天,无论我们置身于城市何处,都在发生着与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无声的情感交流,唤起心灵对美的的向往,释放个体内心被隔绝的美的体验,引导个体进行自我完善。

  因此,城市文化通过城市公共雕塑的大众化语汇表现出来,充斥在城市的空间景观中,来培养和陶冶一座城市自我品质的定位。而城市公共雕塑,在城市文化的历史和民俗中大量吸取创造自身发展语汇的各种满蓄活力的表达方式,赋予城市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一种新的活力。他们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给予了城市一种可以调节的平衡。

  总之,现代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是离不开对于地域文化的整合与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以特定的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城市公共雕塑是对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特定地域人的尊重。地域的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一种自我公认的存在形态。因此,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间的互动性关联,必将以视觉的方式,将地域的文化留存在每一个城市个体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钱海源·浅谈新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J〕文艺研究, 1996, 3
  [2]郭凌、王志章,空间生产语境下的城市景观的失忆与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
  [3]宋杨,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人性化设计研究, 2012, 南京理工大学。 第 81页。
  [4]段禹农, 成都城市景观雕塑中历史与民间文化元素的运用。 天府新论,2008(05): 第108-112页。
  [5]孙伟华, 城市景观雕塑的公共属性与发展问题研究。 美与时代(上旬),2014(06): 第57-58页。
  [6]杨铭, 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融入的应用研究, 20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 75页。
  [7]沈涛, 城市开放空间中的景观雕塑设计研究, 2011, 沈阳理工大学。 第 68页。文史艺术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