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工程论文 > 地质工程论文

Ⅳ号角砾岩体矿体的金品位、金矿体厚度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1 共5693字

  陕西双王金矿床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西南部的一个含金钠长角砾岩型金矿床,多年来已有众有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 前人对该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砾岩的成因[1 -6]、角砾岩化期次[7]、成矿流体来源[8]、矿化机制[9 -11]、构造控矿特征[12,13]等方面,并取得许多认识。 但对矿体矿化规律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针对Ⅳ号角砾岩体,分析其中矿体的金品位、金矿体厚度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探讨矿化规律。

  1 区域地质背景
  
  双王金矿床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南部的王家楞乡 - 太白河乡王家庄一带。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 2 大板块之间秦岭碰撞造山带中靠近扬子地台一侧的南秦岭凤县 - 镇安褶皱束北缘[14],位于商南 - 丹凤缝合带和凤镇 - 山阳区域性深大断裂带之间。 区域地层主要为一套泥盆纪富含钠质的浅海相粘土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变质程度低。

  2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出露的为泥盆纪地层,岩性为浅海相粉砂质泥岩及碳酸盐岩,由老至新依次为王家楞组、古道岭组、星红铺组及九里坪组,各组之间整合接触。 4 个组的岩性差别不大,主要为灰岩、变质粉砂岩、砂质板、绢云板岩、板岩为主。 其中星红铺组是主要赋矿层位( 图 1) .

  矿区岩浆岩具有多期活动的性质,其中以印支期中酸性岩浆侵入为主。 西坝复式岩体位于矿区以南1 ~ 3 km,由印支早期的石英二长闪长岩和晚期的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形成时间早于双王金矿。 此外,在矿区内还可见零星分布的花岗斑岩和煌斑岩脉[16].

  矿区构造线大体上呈 NW 向,构造主要为褶皱和断裂。 主要褶皱为西坝复式背斜的次级背斜 - 银酮沟背斜,双王金矿床产于该背斜的北翼。 矿区以 NWW 向断裂构造为主,王家楞和修石崖断层是区内主要控矿断裂,分别位于矿区的南北两侧,双王金矿的含金角砾岩带即位于该二者断裂之间。 此外,矿区还发育有部分近 NS 向的小规模成矿后断裂。
  
  3 Ⅳ号角砾岩体矿化富集规律
  
  双王金矿赋存于角砾岩体中,角砾岩主要为钠长石角砾,角砾大小不一,具有一定的热液蚀变特征,角砾的胶结物主要为黄铁矿 - 铁白云石,金为不可见金,赋存在这些胶结物中。 矿区内有 5 个角砾岩体,主要赋矿体为Ⅳ号角砾岩体,其内部产出 4 个金矿体( KT5,KT7,KT9,KT8) . 本文主要将勘探线 35 ~52( KT7,KT9,KT8) 、标高 1 100 ~ 1 330 m 内的金品位、厚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矿体厚度、品位及相互间的相关关系,探讨矿化规律。

  3. 1 矿体金品位变化特征
  
  据矿山资料统计,矿体 KT7,KT9,KT8 的金品位变化差异较大,金品位 0. 80 ~ 9. 70 g/t,平均品位1. 92 g / t. KT7,KT9,KT8 的平均品位依次为 1. 77,1. 91,3. 08 g / t,沿矿体 SSE 走向方向,KT7→KT9→KT8金品位依次变高。 通过对各个中段和勘探线的矿体品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作出矿体金品位等值线垂直纵投影图( 图 2) . 为区分 3 个矿体,在勘探线 5 和 22 的位置加以标注。 可以看出,总体上 3 个矿体的金品位浓集中心呈孤岛状分布,浓集中心出现在 KT9 和 KT8 部位,KT7 中没有出现完整的浓集中心。 金品位的最大值出现在 KT7 的勘探线 33 线、高度 1 290 m 位置。KT7 因边部有部分高品位值使得最左边图出现高值异常区域,沿着 SSE 方向,KT7 的品位自高向低变化。 KT7 的金品位高值区出现在勘探线 33 ~19 一带,高值区浓集中心不完整,只出现了小上半部分,具有向下延展的趋势。

  KT9 的金品位有 3 个完整的和半个不完整的浓集中心,3 个浓集中心强度自高到低分别为勘探线 6 ~10,高度 1 200 ~ 1 300 m( 最高为 5 g / t 左右) ; 勘探线 5 ~ 2,高度 1 100 ~ 1 200 m; 勘探线 18 附近,高度1 250 m上下。 其中勘探线 5 ~ 2,高度 1 100 ~ 1 200 m 这个浓集中心下半部分不完整,推断在勘探线 5 ~ 0,标高 1 100 m 以下有一定的延伸趋势,预测会有小范围矿体。 半个浓集的中心在勘探线 20,标高 1 100 m及以下,其品位已达 3. 5 g/t,有较大往深部延伸的趋势,其深部可能会有大范围的矿体出现。

  KT8 有 3 个小的浓集中心,分别为勘探线 22 ~ 24,标高 1 175 ~ 1 225 m; 勘探线 26 ~ 30,标高 1 100 ~1 200 m; 勘探线 34 ~ 40,标高 1 100 ~ 1 200 m. 这个 3 个浓集中心最终汇聚在一起,在上部出现了一个大范围的金品位高值区域。 KT8 的浓集中心金品位较为集中,均为 3. 5 g/t 左右。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在标高 1330 m 往上 KT8 有较好的金品位,矿化较好。 勘探线 26 ~ 30,标高 1 100 m 往下会出现浓集中心的下半部位,推测会有2 g/t 左右且随标高降低品位变贫的金矿体。 勘探线42 ~46,标高1 100 m 以下预测会有品位2. 5 g / t,延伸一定范围的金矿体出现。

  总体上来看,KT8 和 KT9 的金品位图中模式较为相近,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发现这些孤岛状分布的浓集中心具有呈雁列状沿 SSE 方向依次降低的规律,同时浓集中心呈线状分布。

  3. 2 矿体厚度变化特征
  
  不同地段金矿体的厚度差异变化很大,厚度为 1 ~109 m,部分地段甚至低于 1 m 而无法圈定矿体。

  KT7,KT9,KT8 的平均厚度依次为 8. 63,17. 66,28. 76 m. 沿矿体 SSE 走向方向,KT7→KT9→KT8 具有厚度增大的趋势。

  图 3 为金矿体的厚度等值线垂直纵投影图,总体上,3 个矿体的金厚度浓集中心呈孤岛状分布,最大值出现在 KT8 的勘探线 40,高度 1 200 m 位置。KT7 的金厚度形成了 2 个不完整的浓集中心。 勘探线 13 ~ 5,标高 1 330 m 附近的浓集中心缺少上大半部分; 而勘探线 29 ~13,标高1 100 ~ 1 150 m 的浓集中心缺少下半部分,显示出勘探线 29 ~ 13,标高1 100 m以下金矿体会有一定的延伸,随深度加深,金矿体厚度从 25 m 开始减薄。

  KT9 的金厚度有 4 个浓集中心,其中东边 3 个浓集中心显示出高度依次降低并向 SEE 倾向的雁列状性质,西边这个浓集中心与 KT7 中的浓集中心一起,也构成倾向 SEE 的雁列状。 4 个浓集中心都已圈闭,勘探线 5 ~2,标高1 100 m 上下这个浓集缺少小下半部分,显示出勘探线5 ~2,标高1 100 m 以下,矿体有一定的延伸,金矿体厚度从 10 m 左右随高度降低而减薄。 勘探线 14 ~20,标高 1 100 m 以下,矿体厚度也有微弱的延伸趋势,会有厚度为 5 m 左右的金矿体,尖灭较快。

  KT8 的厚度最大,有 4 个的浓集中心,这 4 个浓集中心自西向东,中心厚度依次变大,4 个浓集中心并都已经圈闭,这 4 个浓集中心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浓集中心,这个大浓集中心呈现出上部分较为变化平缓,下部分较为急増的特征。 大浓集中心的下半部有少许不完整,推测在勘探线 30 ~44,标高 1 100 m以下,矿体会有一定的延伸,会有厚度为 10 m 左右的金矿体出现,且随着标高降低,快速尖灭。

  整体上厚度浓集中心呈倾向 SEE 雁列状排列的特征。 3 个矿体,呈现出自西向东矿体厚度变大的特点,反应出东富西贫的矿化特征。 同时,就 KT8 单个矿体来看,自西向东矿体厚度也在变大,显示出矿体内部也是东富西贫的矿化特点。

  3. 3 矿体厚度与金品位关系
  
  3. 3. 1 厚度与品位变化曲线为分析金矿体与金品位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勘探线上不同标高所取得的样品的金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以勘探线为横坐标,作金品位与金矿体厚度曲线图( 图 4) . 可以看出,矿体品位与厚度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这在 KT7 和 KT9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矿体厚度和金品位曲线协调性较好,明显具有正相关性。 但 KT8 较复杂,与 KT9 相邻的勘探线 22 ~30 处,矿体厚度与品位是正相关性,勘探线 30 ~42 处二者表现的无关系,而在勘探线 42 以东,二者又表现出负相关性。 沿矿体 SSE 走向方向矿化变好( 矿体品位总体变高,矿体厚度总体上増厚) ,KT8 的矿化比 KT9 和 KT7 要好。 因此总体来看: 当矿化较差时,金品位与金矿体厚度呈线性相关; 当矿化变好时,金品位与金矿体厚度表现为无关性; 当矿化较好时,金品位与金矿体厚度反而会表现出负相关性。
  
  3. 3. 2 线金属量变化规律金品位与金矿体厚度的乘积---线金属量,是一个重要的变量,能够综合反映矿化情况。 矿体的线金属量垂直纵投影图( 图 5) 如下所示。总体来看,线金属量呈现出孤岛状分布,每个矿体中,都有线金属量的孤岛状高值区,形成浓集中心。

  沿 SSE 方向,线金属量表现出增大的规律,这表现在 KT9 的线金属量总体上要大于 KT7 的线金属量( 线金属量的总体比较、浓集中心处线金属量的大小比较) ,KT8 的线金属量要远大于 KT9 的线金属量。 表现出自西向东矿化变好的特征。

  KT7 出现了勘探线 27 ~ 13,标高1 100 ~ 1 150 m 处的半个浓集中心,勘探线 13 ~ 9,标高 1 330 m 处,等值线图中也呈聚集状态,往上可能也是一个浓集中心。 这半个浓集中心显示出勘探线 27 ~ 13,标高1 100 ~ 1 150 m 往深部矿体会有一定范围的延伸,随标高降低,金属量从 50 m·g / t 左右开始减少,减少速度较慢。

  KT9 有 4 个浓集中心,4 个中心呈现出东富西贫的特征。 其中东边 3 个浓集中心线金属量较大,且这 3个浓集中心显示出高度依次降低并向 SEE 倾的雁列状性质,西边这个浓集中心的线金属含量较低。 4 个浓集中心都已圈闭或者表现出即将圈闭的趋势,因此,在 1 100 m 中段以下,勘探线 5 ~2,14 ~20 往深部延伸时,还会有一些强度在 20 m·g/t 左右的线金属量。 勘探线 5 ~2 线,1 100 m 中段以下,线金属量会较缓慢减少,而勘探线 14 ~20 处往深部尖灭较快。

  KT8 有 2 个大的浓集中心,和 KT9 一样,呈现出沿 SEE 方向高度降低且雁列脉排列的趋势,显示出东富西贫的特征。 这 2 个浓集中心在1 200 ~1 330 m 高度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大的浓集中心,呈现出浓集中心上部分变化较为平缓,下部分较为急増的特征。 2 个浓集中心都已经圈闭,往深部延伸的矿体线金属量较少,延伸趋势不强。 可以看出勘探线 30 ~ 42,标高 1 100 m 以下线金属量会有一定的延伸,强度在50 m·g / t以下,减少趋势明显,减少迅速。

  综上研究表明,3 个矿体具有东富西贫的特征,而在 KT8 和 KT9 内部,同样也是东富西贫。 KT8 和 KT9的矿化形式十分相似,空间上浓集中心都表现出倾向 SEE 的雁列状特性,但 KT8 的矿化要远好于 KT9.

  3. 4 矿化强度指数特征
  
  矿化强度是反映品位变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通过某地段( 某工程、某块段、某中段等) 的平均品位与整个矿体的平均品位之比来确定的[17]. 这个比值称为矿化强度指数[18],公式为 Ic= Ci/ C( Ic: 矿化强度指数,Ci: 矿体某地段平均品位,C: 矿体总平均品位) .

  3. 4. 1 水平矿化强度指数根据矿体品位计算出各勘探线平均品位及矿体总平均品位,按照矿化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可得矿体在走向上不同勘探线的矿化强度指数,做出的矿化强度曲线图( 图 6) .

  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水平矿化强度指数呈波状起伏,但沿着矿体走向方向,具有 KT7→KT9→KT8矿化指数总体变大的趋势,这反映出 KT7→KT9→KT8 矿化强度依次变好。 据此在 KT8 以东加大找矿力度,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找矿效果。就单个矿体来说,KT7 矿化强度较弱,最小矿化强度指数已经低于 0. 5,最大为 1. 15,上下变化幅度较大,勘探线 17 处有最大值,以勘探线 17 为中心近似呈对称分布。 KT9 矿化强度要好一些,在矿化强度指数曲线图中,其波动的幅度也较小,反应出其矿化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矿化强度指数最小为 0. 65,最大为勘探线 8 处的 1. 15,以勘探线 8 为中心,也近似呈对称分布。 KT8 整体矿化强度较好,矿化强度指数最小为0. 76,最大为 1. 94,总体波动幅度较大,不太稳定,无论是最大矿化强度指数还是大于 1 的矿化强度曲线所围的面积,KT8 都远高于 KT7 和 KT9,反映出 KT8 的矿化要好于后两者。

  3. 4. 2 垂直矿化强度指数根据矿体品位计算各中段平均品位及矿体总平均品位,按照矿化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可得矿体在垂向上不同中段的矿化强度指数,做出如图 7 所示的垂直矿化强度指数曲线图。【1】

  从图 7 可以看出,强度指数曲线为一条波动曲线,在1 330 m中段处的矿化最弱,1 250m 中段的矿化最好。 随着标高的降低,1 330 m中段到 1 250 m 中段矿化在一直变好,此后波谷相继出现。 曲线波动具有周期性的规律,标高随50 m距离降低,波谷和波峰会交替出现,波峰的矿化强度指数大于 1,波谷的矿化强度指数小于 1. 在 1 100 m 中段,曲线显示出减弱的趋势,但并不强烈,且 1 100 m 中段的矿化强度指数为 0. 88,高于1 330 m 中段的0. 75 和1 250 m 中段的 0. 86,显示出 1 100 m 中段以下矿体有一定的延伸,矿化的强度仍较大,矿化仍较好。 同时根据曲线波动的周期性规律,也能推测出在 1 100 m 中段以下,矿体会继续延伸,到1 050 m中段曲线会出现波峰,矿化会变好。4 结论==1) KT8 和 KT9 的矿化形式很相近。 二者的金矿体品位、厚度、线金属量参数成图模式都十分相近,只是 KT9 矿化没有 KT8 好。

  2) 线金属量研究表明 3 个矿体具有东富西贫的特征,且 KT9,KT8 内部同样存在此特征。 从水平矿化强度指数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沿矿体走向 SSE 方向,矿体整体矿化在不断变好。 综合以上 2 点,预测 KT8以东可能会有矿体存在。

  3) 矿体的垂直矿化指数曲线图表明,矿化指数曲线呈周期性波动分布的规律,峰谷随标高降低 50 m而交替出现,预测矿体 1 050 m 中段的矿化会比 1 100 m 中段要好。

  4) 金品位与金矿体厚度的关系受矿化影响。 当矿化一般时,二者为正相关; 矿化变好时,二者不相关;矿化变得更好时,二者为负相关。

  5) 矿体品位、厚度、线金属量的研究都表明,矿体的富集具有沿 SSE 方向,富集中心高度依次下降,且呈雁列状分布的规律。【其他图略】

  参考文献:

  [1]Zeng Q,Wang J. Formation of gold - bearing hydrofracturing breccia bodies in tectonic lenses: a case study on Shuangwanggold deposit,Shanxi,China[J].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05,29( 2) : 93 - 106.
  [2]滕道鹏。 陕西太白双王角砾岩型金矿的角砾岩特征[J]. 矿产与地质,2008( 5) : 396 -399.
  [3]蒲关虎。 东秦岭钠长石岩及角砾岩带成因讨论[J]. 陕西地质,1997( 1) : 46 -50.
  [4]王国富,孙振家,彭恩生,等。 陕西双王金矿床角砾岩动力学成因探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 1) : 81 -85.
  [5]汤静如,汪劲草,王国富,等。 陕西双王含金角砾岩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 西北地质,2002( 1) : 60 -64.
  [6]汤静如。 陕西双王含金水压角砾岩体构造成因模型及其对金矿的控制[D]. 长沙: 中南大学,20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