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德国农村建设规划要点与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14 共6547字
摘要

  0 引言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务院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布了相关意见: 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注重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重点关注城乡协调同步现代化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及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在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功能性建设的情况下,忽视了农村地区的丰富文化和自然特色,不少村庄出现“千村一面”,或是“城镇一面化”的尴尬局面[1].

  德国是一个注重文化与自然环境,强调生活舒适协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2].德国乡村整体视觉上舒适有序,拥有着现代城市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先进成熟的农村建设理念。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农村如何在改善其生产与生活条件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传统风貌与特色、文物与古迹的保护[3].德国规划还拥有很强的低碳发展调控能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控制排放为主、治理污染为辅的主被动调控相结合的调控理念[4].最后建设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庄,形成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相关经验方法都是很值得我国借鉴的。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先系统梳理并深入分析介绍德国农村建设设计流程、内容及其标准原则。总结德国农村建设具有引导意义的建设设计内涵、依据、标准与现代农村建设理论,以期为建设我国特色农村地区提供科学性指导建议。

  1 德国村庄建设实施背景

  1. 1 德国农村建设理念演变过程

  德国农村建设曾经也是困难重重,现如今的中国新农村建设尤其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重视传统文化特色的延续、生态的保护、新能源的开发,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德国就已经开展农村建设,当时建设的主题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人们很少关心传统古老的建筑文化,以致数不清的老房子被拆毁。到了60、70 年代,建设街道的方式是将一切阻挡道路建设的广场、花园都清理出去,最后导致德国大量的村庄和村落被硬生生的分割开来。村庄的特有文化被放置一旁,农舍与村庄的建筑文化鲜有受到关注[5].在逐渐的拆毁与新建中,德国村庄的独特性与传统价值也随之而消逝。自 70 年代以后德国开始认识到村庄文化流失的错误后果,逐渐将建设主题转向研究历史村庄结构,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对各自村庄独有特征的保留与发展建设上。

  随着 1990 年正式加入欧盟,德国开始在欧盟农村发展政策(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框架下进行农村建设。在欧盟的管理下,欧盟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坚实的保护了特有文化,将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地域文化作为乡村魅力的资本,避免了文化传统的流失。如今这种模式已然成为榜样。

  1. 2 德国农村建设基本原则

  作为欧盟的老成员德国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更为强调保持自然生态的完整和持续,顺应自然规律开展农村建设。他们很少占用耕地来新建房屋,或是大规模开辟新场所,建设全新农村社区。重要的建设过程无非是在原有乡村区域对房屋与周边进行维护和修复以及再开发。一切在尊重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变。原始的地貌未受到大规模破坏,这必然有利于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洪灾、山体滑坡) ,并且对自然生态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从而维持了水土资源的保存( 图 1) .如何在农村建设中给自然生态留下最少的人为印记,使乡村空间布局与环境相互协调,融于自然景观之中,是德国农村规划设计的主题。

  1. 3 自下而上的农村建设模式

  有远见且谨慎的政治家曾提出过警告“成长或消失”,这其中的尺度在农村的建设中尤其需要留意。地理学家格哈德·亨克( Gerhard Henkel) 曾经在90 年代指出农村建设中灾难性的后果,即村庄自主性与农业自我发展的沦丧[6].他倡导自然与历史遗迹的保存,找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农业乡村建筑景观文化,重新树立被遗忘的人性尺度。

  如今德国乡村建设注重引导。在组织引导村民参与过程中,为了使得农村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各地方结合实际,编制区域内规划,明确空间布局与实施步骤。地方下级在具体规划制定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决定权并特别注重行为控制和引导。同时建立由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团队。规划团队中不仅包括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的专业规划师,还强调了公众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讨论参与家园建设规划编制与决策。从村庄具体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其重要工作阶段按照“问题”、“原因”、“方案”、“评估与选择”、“实施”五个阶段进行实施( 图 2) ,每个阶段有“讨论决策”、“整理总结”、“公示”工作流程,并灵活地修正、实施[7].在此过程中,国土、规划、交通等相关部门被综合到统一框架下进行合作,以提高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这样既避免了未来实施中出现矛盾,又保证公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

  2 德国农村建设规划要点

  早在 1954 年德国就出台了《联邦土地整理法》为农村建设规划提供法律依据,随后 1965 年修订的《联邦建筑法典》也为农村规划提供了主要的法律支持,经多次修订,到如今的赋予了村民在规划制定全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权利。在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与全民参与这种架构下,专业规划师需要对村庄的建筑情况进行调研,这在德国农村建设属重要的过程。其中开放空间与房屋使用率的情况,还有房屋建筑设施的质量状况需要得到确定( 图3) .调研内容为农民家庭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得到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德国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是居住区域的密集化,将原有的村民相对集中的区域再进一步聚集。

  其内部建设具体可分为填充式开发、对传统建筑的维护改建,以及新增建筑建设。特别是阁楼的扩建和建筑加层,通过新建楼房加大已建区域的建筑密度和土地的重新利用。长期战略目标是在进一步放弃新辟建筑用地的同时实现持续发展。下面章节将会介绍德国现代农村建设理论,并分节具体分析农村建设过程。

  2. 1 村庄建设规划模式

  2. 1. 1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拥有地区土地的记忆。挖掘整理地区历史,土地记录,研究过去到今天发展的脉络,尤为重要。地区景观、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建筑风格、地区特色。它们在景观、道路导向、街道与广场结合特有的房屋类型和门面风格的整体形象中得到体现。这些特色内隐于村庄建筑内部的深层次结构中,要通过一定的调研解析,才能逐步发现其特色所在或真正认识其特色价值。对此,以下问题需要得到回答: ( 1) 在历史的时间尺度下,地方村貌的建筑风格如何更新( 图 4) ? ( 2) 是什么造就了村貌几百年的独一性,地区性,专属性? ( 3) 哪些元素在村貌中得以保留,哪些已经失去,又有哪些新的元素被加入?

  地方村貌演变重要的发展过程、发展脉络,以及历史文化特色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实地调研中利用图示方法挖掘与追溯隐含在历史文脉中的村庄建设特色,如根据历史材料、历史地图图片记载,并且需要保证原始历史资料的获取来源准确度。其中建筑设计发展过程---地方立面图( 图 5) 、地方剪影介绍、街道、广场、空地及建筑类型的分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过程对村庄建设的历史演变研究有重要的调查意义[8].

  德国乡村在建设中需保持村庄几百年的传统,结构和功能。建设中尽可能的巩固和修复传统特色建筑。其中涉及到的建筑元素有: 墙面( 檐口高度、结构、开口部分、颜色、材料) ,屋顶( 形式、倾斜角度、建筑材料、颜色、上层建筑) ,窗户( 大小、比例、材料) ,门,阳台( 楼房凸出部分) 和自动装置等。

  具体体现在众多方面: 老房屋的门窗换新,立面涂上新材料,新建上延伸出来的房间或阳台,房屋在整体上的协调。最后重要的是它们的外形、尺度、砖木结构( 如屋顶角度、屋顶阁楼等) 仍然没有改变。老房子的建筑风格保留了下来。同时没有一个外形和尺度完全一样的房屋,每座房屋建成都是独特的。采用传统的建筑方式和材料使得乡村的房屋充满了特色性与多样性。

  2. 1. 2 新建建筑的建设模式

  村庄中难免已有部分房屋被拆除,在村庄建筑之间留下空地。正如前述,每个村落富有特色不只是个别房屋的历史,而且建筑之间空缺位置的新建对于建设亦尤为重要。在旧址中的空缺上新建建筑时需要考虑到传统房屋的排列方式。注意周边传统房屋的高度及建筑面积大小,强调与传统村落相协调。如此村落封闭系统中的屋顶景观才能相互融合。一般的源于过去现存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限制,传统村落房屋有着相似的高度和房屋规模。为延续这一传统特色,在旧址中的新建筑须遵守传统村庄的建筑材料特性,主要包括建筑规模、高度、墙面颜色和使用材料等。在当地村庄的历史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村落的历史演变,进行现状分析。并在各方参与下,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村庄导则。以村庄导则为前提进行综合设计创新,避免为促进建成历史性建筑而新建。

  过去的交通工具决定了所需的道路要求,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和广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交通的容纳能力。道路设施应当进行适当更新或改用。如今的道路需要考虑到机动车的需求,还应考虑人们日益增长的步行锻炼、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建设中尽量通过减少道路的总长度和宽度来减少道路整体铺装面积。

  此外,过去道路硬性需求小,使用材料多半是在附近大自然可以找到的岩石。如今的水泥路带给交通方便的同时,给传统村落土壤生态带来了破坏。同时水泥或柏油道路把生态和居民分隔开来,各自形成了单独的网络个体。研究表明完全使用混凝土、沥青和无封面板铺路对地面的密封度大约是 100%; 使用铺路石和地砖等材料铺路对地面密封度占到约 60%; 使用砾石、碎石和草、草摊铺路是最为理想,其密封度占到约 30%.因此需要根据实际交通方式、行驶速度等需求选择合理的生态性的铺路方式[9].街道广场地面材料的使用以及规划在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建设中还需要注意传统村庄类型结构,街道广场的建设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空间结构特色,保留村庄的特色性。

  2. 1. 3 村庄扩展模式

  村庄的大小不会一成不变,如若需要扩展,需满足四个前提: 自然和居民的和谐; 明晰的生活空间; 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房屋建筑形式;建筑结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村庄不是一堆建筑部件和房屋堆积而成,它的重新设计需要考虑到居民的舒适度、村庄的整体性、相互协调性。形成建筑、空间、社会和自然的集成化。

  房屋类型和定居形式根据农村地区生活和经济方式而发展,进而建筑物也相应得到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形式风格,就连如今的建筑方法也能与几百年的传统找到相关联系。例如德国勃兰登堡州典型的村庄类型有以下几种( 图 6) :

  ( 1) 眼睛村,村中包围一小块像眼睛的空地,空地上有少量公共建筑如教堂等;( 2) 街道村,排列于街道两旁的村落;( 3) 积聚村,很多房屋块依据交通的线路分布在村落的各个区域;( 4) 圆盘村,村落中心有块圆形区域,可以是街道中转区域,村落围绕圆形区域而建立;( 5) 散射村,错落分散的村庄,村落分布没有特别顺序。

  传统的房屋状况在前面提到的调研过程中已经有所依据。新建筑需要符合传统的村庄建筑肌理,使其更加协调到村落中。一个传统村落的基础平面图可以从土地片段中展现出来,这些片段根据形式、用途、拥有关系相互区别开来。路径和道路的系统描绘了相关顺序和开发的部件。每一种法规原则体现了一种基本形式,具体到每个农庄的基本要素和农庄排列。藉由数学规律推导出规划性的居住区。

  2. 2 村庄景观与生态规划

  随着村庄的现代化建设,各种现代产业,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被添加到原本古朴的村庄中,打破了村庄原有的宁静。如何让这些“新来者”更好地融入村庄中,成为村庄的一部分,并与之形成和谐的画面,这在建设中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像德国这样高度工业化和高技术的国家,农村地区的主要功能不只是提供农产品,它处在边缘地区的同时具有保护多样性文化景观与生态的职责。部分农业地区甚至重新变成生态公园或是自然公园,重现了该地区原有的自然风貌。

  德国景观与生态建设重点包括: 将村庄与自然景观融合,注意地方边缘的建设,地方出入口区的绿色建设; 强调自然空间的联系,加强对洼地、丘陵还有植被的重视; 重视河流在生态中的作用; 修复和重建花园、房屋前院、房屋大院; 在街道和广场上多种植树木。如此使得村庄被绿色边缘包围,通过绿色网络连接开去,乡村地区处于广袤的绿色开放空间之中。

  2. 3 村庄新能源规划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下,为减少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消耗,德国在农村建设中逐渐关注如何增加新能源的利用上面。农村地区力求做到电力自给自足,不依赖于外部能源的供给。德国北部( 如梅克伦堡州) 地势平坦开阔,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是建设风电场的理想之地,因此受到德国政府的大力资金扶持[10].

  以德国北部梅克伦堡州农业地区风能建设为例,该地区在建设风电机之前要求严格做好前期规划。在满足各项要求标准下层层筛选,将对周围居民与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终获得可建设的风电场区域。风能建设在选址规划中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与监督。一方面由于处在海边自然旅游风景地区,特色景观文化尤其受到保护。另一方面在选址规划中不仅需要考虑游客的视觉需求,而且对于鸟类与自然风景地区的保护上的生态保护方面也在规划中得到重点关注。此外公众也会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意见都会被考虑。风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在城郊与乡村区域建设风电场利用风能发电,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 结论: 德国农村建设经验对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

  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改造过程,既体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又体现人们对于过去历史的依恋。而关键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如何适度建设开发,在享受现代服务的同时,留下人们对村庄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村庄的历史的记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根据我国农村特有的问题与矛盾将我国村庄建设做如下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有针对性的进行。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借鉴德国自下而上的建设思路,建立灵活和高效的规划体系,弱化计划色彩,改变空间形体和轻社会发展的建筑学思维,增加指导性内容减少强制性内容,增强公众对农村建设的参与,保证公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组织引导村民参与各种决策与实施中。在由村民以及专业规划师等组成的乡村规划编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地方实际,设计编制地方性规划方案,明确空间布局与实施步骤。

  为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建设中需要做好前期规划,提取挖掘地区典型聚落形态、建筑和文化要素,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专业规划师需要对于村落中房屋建筑质量状况,家庭居住环境和建筑特色,村庄风貌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调研结果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在原有村庄形态上进行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区和村庄进行适当扩展建设,做好村庄扩展规划,确定村庄发展趋势。在村庄扩展中考虑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建筑,适应村庄特征,完善旧址上村庄的建设。以此来平衡郊区低密度用地结构,缓解城市中心用地压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在完善现代设施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景观规划,加强村庄边缘的建设,保护地区多样性文化景观与生态,以求整体协调,体现地方性文化特色。

  此外新农村建设尤其要注意避免村庄的扩张规划,即在“绿地”上不兴建建筑。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进行绿色规划。最后还需要提高人们的气候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鼓励环保生态型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还应重视新能源的规划建设,充分分析城乡能源的开发潜力,推进地区新能源的合理化利用。(图略)

  【参考文献】

  [1]叶斌,王耀南,郑晓华,等。 困惑与创新---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10 ( 2) : 30 -35.

  [2]朱玲,刘鑫。 中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思考[J]. 新建筑,2013( 1) : 030.

  [3]黄一如,陆娴颖。 德国农村更新中的村落风貌保护策略---以巴伐利亚州农村为例[J]. 建筑学报,2011( 4) : 012.

  [4]殷成志,杨东峰。 低碳发展导向的德国城市规划调控力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14( 12) : 45 -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