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设计及老北京四合院规划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10 共3356字
摘要

  历史文化的产生是要经历时间的洗礼与岁月的考验,它代表和显示出某一地域所特有的传统和特征,因此对科学文化和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对于该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珍贵的价值。历史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而存在,既带有某一段时期中重大事件相互影响下留有的本阶段时间烙印,又吸收了过往的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在诸多的历史文化体现的事物中那些经历了历史而遗留下的古迹亦为彼时社会文化的缩影,古迹具化为物质形态进行展示,是对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我们曾经拥有着辉煌的城市发展历史,但是毋庸讳言,相较西方工业化城市仍落后将近一个世纪,所以我国建设现代化城市和现代城市文明还有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开始高速发展,现阶段的目标与趋势就是加速城市化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我们在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同时,似乎并未探究“城市化”的真正含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政府审批,建设单位发展,我国已步入了“千城一面”-这种尴尬的世界性危机。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中那些历史古迹的珍贵,并要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致力研究出对其保护的措施。

  城市规划是直接关系到城市历史古迹保护的相关专业。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地理、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作用的产物,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繁荣,两者相互影响,使城市建设的每一具体过程和细微角落,都蕴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现在的城镇中很少有某片需要新建的区域了,更多的工作是如何将现有的城市布局进行改动,设计出适合生活在当代当地的人们使用的城市空间。基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每个地方的城市规划布局都具有其地方特色,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实际上包含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规划理念到城市形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同时也是世界城市文化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奇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技术和文化内涵。虽然近年来陆续出版有关城市史研究的文章,但是总体来讲对于中国传统城市的研究依然是十分薄弱的。在历史古迹保护改造设计方面,比我们城市化发展时间长的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古迹保护改造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其中,如以下的巴黎皇家广场的“再设计”和美国历史街区保护设计还有老北京“新型四合院”探索设计为例。

  一、巴黎皇家广场的“再设计”

  皇家广场是巴黎重要的历史性空间,经历了不断的“再设计”后保存至今。对该广场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则探究出了城市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空间作为整个城市在四维时空中的坐标与公众生活载体的特征。“再设计”途径主要包括在城市格局、设计元素、使用环节、复合型设计等因素的选择、把控和营造。

  (一)把握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格局

  皇家广场周边用地处于人们活动密集的城市格局中,继承着浪漫之都的人们处于室外活动的地域文化传统,承担着人群聚集和空间疏散的功能,并明确了“再设计”中营造公共空间的功能方向。

  (二)引入新设计元素

  皇家广场“再设计”在保留历史元素的同时,引入了新的设计元素。这些强行注入的新元素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意义,尽管看似与皇家广场格格不入,但是它们在保持历史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对建筑空间的诠释,为后世的皇家广场留下了一页历史。

  (三)营造适合当今使用的环节

  历史中的皇家广场是为当时人所用的城市空间的一部分,现在引入新设计元素的皇家广场实质也是在于营造适合当今使用的环境,只有这样皇家广场才能作为承载历史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延续下去。

  (四)设计复合型的使用活动

  复合型的使用设施是根据设计师在大量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产生的,它们满足了当代使用者的各种活动需求。

  二、美国历史街区保护设计

  美国在对历史街区保护的道路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从1966年开始,经过几十年摸索与探寻,美国现已制定完善的制度用来保护历史街区,比如除了最高级别的国家立法外,各州至城市都相应地建立法规,如此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最终形成了以地方管理为主体,配套多样化经济激励政策的管理体制,现在,历史街区保护已经成为美国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之一。

  (一)城市规划主导-查尔斯顿

  1931年,查尔斯顿市率先建立了历史街区,并通过街区保护条例将城市规划与街区保护有机结合,查尔斯顿将城市规划作为历史保护的重要手段,不仅通过城市规划明确历史街区的地位,而且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条例,引导和控制历史街区的发展,成为推动历史街区保护的强大推动力。
  
  (二)城市更新拉动-费城社会山

  政府部门并未在社会学的角度上用餐饮、购物、教育、医疗等社区中的其他功能建筑与住宅区相配套进而形成混合功能社区,以此激发出周围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反而将工作重点和方式转为将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作为城市复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如此,城市的发展启动了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他们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探索了一条城市中心复兴与历史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道路。

  (三)社区组织推动-波士顿比肯山

  在对比肯山的保护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是因为有民间组织力量的干涉与努力。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和监督比肯山保护条例,在民众中间建立起严格的建筑控制措施。这样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提高了居民保护历史文化的观念和意识,也能够使得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力量和关联实现有效结合和互相监督,从而保障了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延续。

  (四)保护基金带动-萨凡纳

  保护资金来源及其运作方式是有效开展历史保护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保护资金的筹措和有效运作,使人民逐渐认识到历史街区的价值以及保护的经济可行性,增强了保护的信心,有效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

  三、老北京新型四合院探索设计

  在封建制度极度完善的古代中国,北京四合院作为封建等级中普通民居的浓缩,代表了一类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当今中国城市规划中对历史名城城区历史古迹的保护研究,虽说不像是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特别成熟的设计规划手法模式,我国对这方面探索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我们已经着手开始探索研究城市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城市永远处于建设发展中,人们居住的房屋更是如此,在老旧城区的规划建设中,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欧文物保护式的整治,也不能搞拆光重建方式。对于这一点,吴良镛先生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研究以菊儿胡同中四合院为例的“新型四合院”。

  四合院是在旧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下的产物,它必然会随着旧时代的逝去而失去生命力,“大杂院”的出现就是四合院衰败的证明。吴先生及其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团队欲探索出一种近代支持系统下的“新型四合院”体系,使之既有现代都市生活中独立的单元式住房所期望的私密性,还有传统历史文化中以“大杂院”为基本构成的社区邻里情谊;既不像行列式公寓那样崖岸不亲,又能争取高的容积率,容纳单元式公寓楼的多户居民。

  “新型四合院”的研究前提是基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合院体系在,循着“有机更新”的规律,基本保持原有社区结构,探讨“新型四合院”体系的建筑类型。本研究以“基本院落”的设计为其关键,将一定数量的住宅单元组成大小合适的院落,既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和功能用房设施的满足,创造符合日照通风卫生条件的适宜环境,并争取较高的容积率。对于“新型四合院”设计实施工作的意义可以归纳为:改造了老旧城区,提高了居住水平,保护了历史名城和探索了住房设计。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理、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对历史古迹保护的城市规划中要依据当地主导历史保护古迹为依托,这样才能不至于处于“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城市中的历史古迹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有相互间的作用。历史古迹继承着传统文化,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今,我们更应做好文化建设工作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城市古迹保护的规划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经济投资发展经济建设,反过来经济发展能带动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面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紧迫的城市化问题与复杂的背景,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以创造性的举措,具体探索它可能的发展道路。

  为此,我们以一些西方国家和地区近年城市文化发展为借鉴,更积极地继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最终归结并落实到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昌明,汝军红.城市历史性空间“再设计”途径———以巴黎皇家广场为例[J].新建筑,2009,2.
  [2]李和平,王敏.美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推动模式[J].新建筑,2009,2.
  [3]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昆仑出版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