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养老社区规划布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3 共701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持续照料退休社区规划和设计探析
  【第一章】国内CCRC养老住区建设问题研究绪论
  【2.1  2.2】CCRC养老住区在我国的价值
  【2.3  2.4】国内外CCRC养老住区相关研究和实践
  【第三章】我国CCRC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 4.3】养老社区定位、规模及选址
  【4.4】退休养老住宅小区功能配置
  【4.5  4.6】养老社区规划布局
  【5.1】CCRC养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5.2  5.3】CCRC养老社区住宅设计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CCRC养老住区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5. 规划布局

  4.5.1. 布局结构。

  CCRC 的功能布局是方便和效率及成本的综合平衡。"方便"是从使用者角度使生活更为便捷;"效率"是从设施设备使用上来讲较为高效;"成本"则是从人力和管理角度上比较合理。因此,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评估布局的合理性,总结出最佳方案。

  (1)居住功能"分区成组".

  CCRC 住区中的住宅必须按照护理等级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域,从功能使用上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 CCRC 特征中三种产品的配比要求,自理型住宅规模较大,宜成组团布置,而介助、介护型由于行动力、医疗与护理需求等则宜单幢建筑,方便使用护理服务和管理。

  (2)公共服务功能"一核多心".

  "一核"指 CCRC 居住区内的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它与不同等级的居住建筑或组团关系也不同。"核"应该接近居住区主干道。

  CCRC 住区中的住宅由于不同护理等级老人自理能力和护理标准不同,必须按照护理等级分开设置。"多心"就是指,公共服务配套根据不同类老人的需求和行动力,在不同等级的居住建筑或组团内必须设置相应的次级服务中心,形成多个次级服务中心并存的局面。而"心"应接近主干道或次干道。

  如图 4-2,美国俄亥俄州牛津之诺尔斯持续辅助退休住区,由总平面图可以明显看出除住区中心服务设施外,在自理型组团中就设有次级服务中心,提供较为便捷的服务,事实上,介护和介助也具有相应的次级服务中心。在设计时不同的居住组团内次级服务中心的形式及包含的内容并不相同。如介护住宅内应该参照病房护士站,在每层一定的床数范围内设置次级服务中心。而自理住宅的服务站则采取设置组团级次级服务中心。因为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需求不同,同时我国护理人员也较为紧缺,以求多供多、求少供少的方式较为适宜。

  4.5.2. 功能组织。

  笔者根据章节 4.4 分析所得的我国 CCRC 中需配置的功能作基准,对其布局方式采取集中或分散作分析,详情见表 4-5.各公共功能与居住功能的联系紧密度如图 4-3所示。

  (一)医疗护理。

  医疗护理功能与居住各护理等级的联系紧密度如图 4-4 所示。

  (1)医疗服务功能。

  根据之前对医疗功能的基本配置和 CCRC 布局模式的分析,国内 CCRC 内医疗设施的布局原则主要有:

  ①集中布置。

  CCRC 住区内自理能力较高的老人占大多数,使用频率低。住区内的医疗服务以集中式布置,设置集中的医疗服务中心,合理高效利用医疗设备,放在"核"内。

  ②靠近高护理等级住宅。

  介护型老人自理能力几乎丧失,需要方便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所以医疗设施与介护型住宅应当处于联系最为直接的关系。介助型老人自理能力尚可,但是在力不能及时需要外界的辅助。所以在与介助型住宅的关系上,医疗设施仍然不可过于疏远或者曲折。而居住在自理型组团内的老人,相对前两者来说并不依赖医疗功能。

  ③与其他公共设施分开。

  由于医疗建筑内病人较多,病菌密度较高。所以应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保持一定的距离。

  ④对外联系便捷。

  住区内医疗设施一般是作为辅助功能为老人提供及时的紧急救助和康复治疗。故CCRC 住区医疗设施必须布置在住区主干道或住区出入口附近,方便与外界医院的交通。

  (2)专业护理功能。

  ①分散布置。

  不同于医疗功能,护理服务更贴近老人的日常的方方面面。为保证护理服务的及时性和全面性,需要护理设施更加接近老人平时的生活区域。为了高效合理的利用护理服务资源,护理功能的布置需要采取分散布置的模式,放在"心"内,深入到居住组团或居住建筑中。

  ②不同的护理等级,护理设施侧重点不同。

  不同护理等级的老人所需要的护理服务内容不同,这意味着不同居住组团或建筑中所提供的护理内容不同,规模与方式也不同。自理型住宅可以不设置独立的护理站,或者根据组团规模的大小与次级服务中心设置护理站。介助型老人需要他人的协助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故可以以护理服务中心的形式植入建筑的一层中,为整栋楼的老人提供服务,但又不侵入他们本身的生活空间。既保证了老人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又为老人保留了自主的空间。而介护型老人已经丧失自理能力,在他们的居住的楼层里依照我国护理院的服务要求设置护理站,随时关切老人的动态和身体状况,以便提供及时而全面的服务。

  (二)生活服务。

  (1)餐厅分散布置。

  根据规模,可设一总厨房和餐厅,可设分餐厅,宜放在"心"里,尤其与介助和介护。由总厨房配送,分餐厅设备餐间,可配备一定的保温、二次加工分工设施。

  (2)其他集中布置。

  建议都放在"核"内集中设置,以节约运营成本,形成综合生活服务中心。

  (三)娱乐养生。

  娱乐养生功能与居住各护理等级的联系紧密度如图 4-5 所示。

  (1)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的特征是占地较广,噪声较大,也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由此衍生出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注意:

  ①集中布置。

  运动功能噪声往往较大,而能参加运动的老人行动力必然较强,为了尽量减小其对周边居住区的影响并被高效利用,宜集中布置,放在"核"内。

  ②适当隔离。

  不论是从安全问题或是噪声问题方面考虑,都需要对运动功能加以隔离,尤其是室外运动场地,可以与户外活动、集会场地相结合。

  (2)休闲娱乐功能。

  ①分散布置。

  休闲功能较之健身运动,中国老人使用频率更高,如棋牌室、茶社等。但老年人的体力不足,在我国 CCRC 养老住区中,宜分散至各个居住组团中的形式放在"心"内,比集中设置活动中心更加适合老年人使用。

  ②"小"而"多".

  休闲用房应依据就近方便的原则,适合"小而多"的布置形式。"小"指的是缩小单个点的规模,"多"是指增多点的数量。如直接渗透至住宅一层等,更加贴近老人的生活。

  (3)健康养生功能。

  ①集中布置。

  中医推拿、温泉水疗、熏香 SPA 等各类养生功能,是一般是出于老年健康角度的娱乐休闲功能,虽然分散布置可以加强日常使用频率,但从管理、设备、人员上讲,集中布置都更为合理,故宜集中放在"核"内。

  ②可以与医疗护理功能相结合。

  它与康复理疗也具有延续治疗的效果。故养生功能可以与医疗护理的一些功能互补,二者结合,形成完整的养生体系,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

  (四)文化精神。

  (1)集中布置。

  文化设施如老年大学等,适宜集中设置,易于管理授课,放在"核"内。

  但集中布置的公共设施仅限于大多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考虑到介护、介助等级老人的生活特殊性,在居住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其生活的建筑内部设置专门的阅览室等休闲文化空间。

  (2)适当隔离。

  文化精神功能如书画、文学、语言学习等需要较为安静的环境,因此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适当的整理和隔离。同时,也会有如戏曲、舞蹈之类噪音较大的功能,也需要适当的隔离以免对周边产生噪声影响。

  (五)住宅。

  (1)组团之间相对独立。

  处于各组团的不同性质,为了避免相互之间不良影响,高护理等级的老人离世给低护理等级老人带来的不安和恐惧等,各不同护理等级居住组团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直接干扰。

  (2)以公共活动空间为纽带。

  为老人们建立一个公共开放的生活环境,也为老人提供更周到全面的服务,各组团对公共服务空间应该是一个开放接纳的状态,公共活动空间甚至融入到居住组团中。但也要根据不同护理等级的情况而定。自理型组团内老人活跃,需要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而介护型组团则需要提供更多的医疗护理设施。组团之间通过公共活动空间来连接,在保持一定的距离情况下促进组团间的联系及住户的社会交往(如图 4-6)。

  (3)各护理等级与住区外部环境的联系不同。

  而各居住组团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却和医疗护理设施相反,依照自理能力越来越弱,老人更加需要安静的居住环境。而自理老人则需要活跃的生活氛围,并在其中产生一些社会行为活动,如逛街、散步、集会等。

  4.5.3. 道路交通。

  (一)道路交通流线。

  在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CCRC 的道路交通流线应根据交通类型的差异,分为步行流线和车行流线。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形成系统,实现人车分流。

  (1)步行流线。

  按使用人群划分,步行流线包括住户老人流线、访客流线和服务人员流线三类;按功能划分,则分为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和交通步道三类。在这两种分类方式中,本文以后者作为步行流线的划分方式进行研究。

  景观步道主要是作休闲娱乐用,与住区内景观环境相融合,把用于展示住区形象的景观走廊、景观带或景观节点串联起来,为老人提供亲近自然、陶冶情操的途径。

  健康步道主要用于老人晨间锻炼、日间散步和晚间活动,常常与景观步道合二为一,也可单独设置。

  交通步道则根据道路分级分别承载了住区内的人前往住区内各功能区或住区外的交通职责。

  (2)车行流线。

  车行流线包含住户老人出行车辆(包括自理老人私家车和部分介助老人的辅助机动车甚至是住区提供的公共观光电瓶车)流线、访客车辆流线、服务后勤车辆流线与急救车辆流线。出行、访客流线主要承载老人出行或访客交通,包含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服务后勤流线主要服务于公共服务功能的后勤车辆、员工车辆、垃圾处理车辆等。急救专用流线专用于救护车等急救车辆,以保证老人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尽快获得救助。消防专用流线专用于消防车辆,其具体要求根据居住区消防设计规范。此章不做阐述。

  (二)交通组织原则。

  (1)步行系统。

  ①景观步道。

  A 景观优美。

  景观步道顾名思义,其首要条件就是道路周边需具有较为丰富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它有助于老人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B 曲折通幽。

  一是为了使步道景观更为丰富有趣,为老人提供较为灵活多样的视觉体验;二是为了增加一定的私密性,景观步道宜避免开门见山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采用较为曲折的手段。

  C 宜串联户外娱乐场地。

  景观步道串联的景观节点,多为老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景观步道本身也具有休闲娱乐功能,所以在规划布局上景观步道宜串联其他户外休闲娱乐场所,作为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交通纽带,形成系统。

  D 无障碍设计。

  景观步道的使用人群很广,包含依靠自身努力或他人的帮助才能够短暂出行的老人。由此无障碍设计至关重要。如铺地选材方面,应选择较为平整防滑的材质;休息座椅方面,应缩短与下一处休息点的距离;地面高度方面,尽量避免高差,如有高差,应以平缓的坡道代替,或者增设残疾人坡道;绿植方面,应注意树木高度,避免视觉遮挡等等。

  ②健康步道。

  A 距离长。

  首先从健身效果上讲,长距离运动既健康又保持了健身过程中的新鲜感,而非同一段路程单调的重复。其次,从安全性上讲,长距离的步道设计可以降低人群密度,减少锻炼老人之间的影响。

  B 休息空间间距短、数量多。

  虽然健身的老人自理能力均较强,但体力相比正常人较弱,尤其在健身步道中,体力消耗更大。我们需要在设计中提供足够的休息空间,以满足老人的需求。经调查,正常身体状况的老人,在日常情况下可接受的最远步行距离一般是 300~400m.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这一距离要短很多。所以这些休息空间的设置需数量多且间距较短。

  C 地面平整防滑。

  老人在锻炼健身,尤其是跑步时,速度较快,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则容易发生意外。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对于地面材质的选择,须避免过于坚硬且棱角较多的材质,宜选择表面较为平整、防滑的材质,以免注意力不集中或体力不支时绊倒摔伤。

  D 平面线型顺直。

  健康步道宜采用顺直平面线型,避免视觉死角。老人在锻炼过程中出现大的突发情况时,能及时被周边人群发现并及时施救。

  E 绿植丰富。

  为老人提供一个富氧、幽静的环境,宜在路两旁布置高大的绿色植物,具有遮阳的作用,预防中暑等情况。但需要注意树木枝桠的高度,避免对人的视觉产生遮挡或造成意外伤害,以免延误最佳救助时间。

  F 宜串联户外运动场地。

  相比景观步道,健身步道的使用人群较为单一,多为自理型老人或自理能力较强的介助型老人;其次,使用目的较为单一,是专为健身锻炼而来。这两点与户外运动场地相同。二者宜串联设计,相辅相成。

  ③交通步道。

  A 目的性较强。

  交通步道,承载了各建筑之间的交通,相比前两种人行步道类型,其目的性强,设计时,交通步道应直接高效,尽可能的为老人缩短步行距离,并且沿途设置足够的休息空间。同时应避免过于漫长而笔直,以免给老人带来心理压力和单调的感受。

  B 无障碍设计。

  交通步道作为住区内的重要交通道路,是日常使用率最高的人行步道,即使是介护老人也会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交通步道的无障碍设计,要注意地面铺地材质的选择、地面高差的处理、休息空间的设置等等,还有视觉上的无障碍设计(尤其避免行道树等绿植对视线的遮挡)和标识系统的设置等。

  C 宜结合建筑设计。

  老人体质较弱,注意力、体力等各方面都日益减弱,出行时为避免受到外界天气等不良因素影响,宜将交通步道结合建筑设计成封闭或半封闭的风雨连廊或步行通道,并结合室内无障碍设计,以保障老人的安全。

  (2)车行系统。

  ①出行、访客流线。

  A 道路宽度不宜过宽。

  首先,由于老年人视力、注意力的减弱,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反应较慢,心理紧张也容易产生问题,所以通常情况下,老年住区中的汽车拥有量比普通居住区要少很多;其次为了限制机动车流量,为了避免发生交通意外,避免车行道路过宽,是在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上采取的措施之一。

  B 宜"顺而不穿,通而不畅".

  与"避免道路过宽"具有同一目的,本原则是通常在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上采取的另一措施。用曲折的道路设计,替代在过于笔直一眼到底的车行道路,达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效果,使驾驶司机自主降低车速,减少由于驾驶司机因为轻视路况所发生的意外交通事故。

  C 标识明显。

  在道路的转折处、人车交叉口、停车位出入口及交通尽端等地要设置明显的标志和导视牌,辅以较有标志性的园林小品或植物等,以加强警示,帮助减少交通事故。

  D 宜组团外围环形布置。

  日常生活中组团内部人行较为频繁,为减少人车流线的交叉或重叠,车行道路宜采用组团外围环形布置,并从居住建筑的背面,通过枝状或环状尽端路的方式使老人到达居住建筑,以避开步行流线,减少安全隐患。

  ②服务后勤流线。

  A 目的性强。

  为提高后勤服务的工作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服务后勤流线宜简单直接、目的性强,使公共服务设施分别与其他服务设施和住区外直接联系。

  B 避免流线交叉。

  由于后勤服务功能在洁污方面有其特殊性,所以宜避免与其他流线(尤其是出行、访客流线)交叉重合,这样既能够洁污分区、美化市容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③急救专用流线。

  A 宜与出行、访客流线平行。

  急救专用流线一般是作为住区医疗无法处理时紧急送医的交通流线,主要连接的是各建筑与住区出入口。通常情况下,为简化整体交通布局,该流线宜与出行访客流线平行,以行道树等绿植、景观、栏杆等方式使二者分隔开。

  B 直通各建筑门厅。

  为了实现急救车辆与建筑无障碍设计的无缝对接,降低送医操作难度和意外风险,急救专用流线须直通各建筑门厅。

  (3)停车。

  停车位一般分为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两种。主要为自理型组团设置,介助和介护型组团内仅少量以供亲友来访、紧急救护车停靠时使用。

  ①机动车停车位。

  A 集中地下停放。

  根据老年人日益下降的注意力和行动力,为了尽可能缓解地面复杂的交通情况,保证老年人出行安全,机动车宜集中设置在地下停车场。

  B 出入口位于组团外围。

  为了避开老人日常生活区域,减少安全隐患,停车场的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设置在组团外围,且位置明显。在人车分流的大前提下,另外设置步行出入口,连入步行系统。

  C 设置微小型停车位。

  随着高科技产品的日益普及,老年人或残疾人的专用车辆及微小型车辆越来越受欢迎。机动停车位需考虑这类汽车专用停车位与普通停车位的合理搭配,在提供了越来越细化的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位紧张的问题。

  D 设置临时停车位。

  在组团内部或建筑出入口附近需设置临时停车位,为临时突发情况提供便利,也为居住区内的公共交通和紧急救护车提供临时停靠的地点。

  ②非机动车停车位。

  A 不宜设置在地下。

  非机动车一般为自行车、电动车和三轮车。其中自行车和电动车为日常使用较多的交通工具,停放在地下车库对老人来说存取不便;其次电动车和三轮车车身较重,老人推行上下坡道较为吃力,容易因此产生危险。综合以上两种因素,非机动车不宜设置地下停车位。

  B 设置在建筑出入口附近。

  非机动车常常供老人短时间和短程出行时使用,使用频率较高。为了使用方便,宜就近设置在建筑出入口附近。

  4.6. 小结

  本章分别从住区的定位、规模、选址、功能配置、规划布局五个方面阐述如何规划我国的 CCRC 养老住区。

  首从我国老年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观念两方面来确立我国 CCRC 的市场定位;其次介绍了影响 CCRC 住区规模的因素,并根据国内外相关设计要求和建议以及第三章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市场要求,确立我国 CCRC 的规模范围;再次,本章阐述了我国 CCRC 的选址条件及选址原则,选址条件指地块所具备的基本要素,而选址原则重点在于选址时避免 CCRC 过于集中或与其他独立型养老住区集中形成老人城;然后,分别从医疗护理、生活服务、娱乐养生、文化精神与居住这五方面总结我国 CCRC 的功能配置;最后,从布局结构、功能组织和道路交通三方面阐述在合理的功能配置下我国 CCRC 该如何规划布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