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探讨嘉峪关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举措及方法

来源:国际公关 作者:张晓燕
发布于:2020-10-19 共4112字

  摘要:万里长城--嘉峪关,始建于1372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的第一座军事关隘,也是明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一座古城堡,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内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地。2006年5月25日,嘉峪关市境内的墙体、单体建筑、壕堑、关堡相关长城遗存均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嘉峪关,对全面加强文物保护提出了重要指示和嘱托。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推进实施文物保护工作由看守保护向研究保护、科技保护转变的新举措也成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课题。本文从安全保护、预防性保护、修缮保护、风貌保护、科技保护五个方面探讨总结嘉峪关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举措,寻找当下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嘉峪关; 文物保护; 安全; 预防性; 修缮; 风貌; 科技;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永远不变的初心和使命。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防御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5日,嘉峪关市境内的墙体、壕堑、关堡、墩台、敌台及相关遗存均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嘉峪关市境内文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涵盖长城、岩画、墓葬等,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馆藏文物2252件(套)。2019年8月20日上午9时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考察,在关城查看城池布局和保护现状,仔细听取有关长城保护情况的介绍,对全面加强文物保护提出了重要指示和嘱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对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物保护

  近年来,嘉峪关文物保护部门积极探索符合嘉峪关文化遗产特点的新举措,寻找当下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主要体现在安全保护、预防性保护、修缮保护、风貌保护、科技保护五个方面。

  一、安全保护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近年来,嘉峪关文物保护相关单位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把文物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文物安全零事故。

  1. 定期召开文物安全工作会议。

  制定详细可行的文物安全管理制度、检查排查工作计划和应急预案,认真部署和组织实施文物安全巡查检查整改工作。

  2. 认真落实安全责任。

  把文物安全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和年终安全工作考核,在年初制定并逐级签订文物安全和消防安全目标责任书,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相关责任。健全田野文物和馆藏文物安全管理规章和制度,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坚决预防和杜绝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加强安防、消防、技防项目建设及日常保养维护。

  对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消防系统、防雷系统定期维护和检测,主要对消防报警、视频监控、安防专用设备、电子巡查、广播网络等进行日常定时保养维护和月检年检。

  4. 切实提升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在文物分布的村镇聘请13名业余文保员,为基层文博单位配备无人机,对田野文物进行不间断巡逻检查,确保境内文物安全。

  5. 组织实施保护设施增设工程。

  近年来,先后在长城、魏晋墓区的保护范围组织实施保护围网、保护标志、保护界桩、宣传警示碑增设和喷涂工程、嘉峪关市新城墓群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文物保养维护和保护设施建设工程,健全人防、物防和技术防范体系。

  二、预防性保护

  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管理、监测、评估、调节控制、干预,抑制各种因素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和损害,尽可能使文物保存于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为文物的长久保存提供支撑。嘉峪关文物保护部门在预防性保护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

  1. 积极与科研院所寻求合作。

  2018年以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合作,先后实施了《嘉峪关夯土遗址病害监测研究》《嘉峪关城楼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人员培训》《嘉峪关木构城楼现状结构分析与状态评估研究》《嘉峪关历史文献档案收集整理与营建史、修缮史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引入科研院所优质的科研技术和资源,为嘉峪关文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11场授课培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达600余人次。

  2. 实施嘉峪关魏晋墓六、七号墓葬的日常监测项目。

  嘉峪关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对六、七号墓进行科学监测,主要包括对墓室结构稳定性、完整性、墓室微环境、砖壁画病害、游客承载量和墓室内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编制两座墓葬的监测报告。

  3. 科技手段的介入。

  2018年以来,充分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开展嘉峪关境内所有田野文物的巡查。对长城夯土墙体、岩画、墓葬,运用现有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环境监测、病害监测,定期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对文物本体的病害把脉问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维修方案提供真实依据。

  4. 有效开展长城本体日常维护保养。

  2018年,启动实施了嘉峪关长城石关峡口墩、大红泉堡和石关峡堡日常保护维护工程,对自然风化和病害部分及时治疗,防止文物本体病势扩大。

  三、修缮保护

  文物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文物的保护修缮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依靠多种方式和手段,持续不断地开展文物的日常保养维护,真正做到让文物"延年益寿",使文物所蕴含的价值和特点,以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永久延续。

  2012年至2016年,实施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其中本体修复工程包括关城古建筑修缮、油饰彩画、关城安防、消防、防雷系统工程、长城夯土墙体保护维修工程等10个子项目。整个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和"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文物保护维修原则,在运用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添加PS加固液、烧料僵石、改性土等当前文物保护工程领域反响较好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使嘉峪关境内长城墙体开裂、风化、墙基酥碱、墙体掏蚀等危害文物本体安全的显著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2017年以来,又先后实施了嘉峪关保护范围内部分现有建筑修缮工程和嘉峪关保护范围内部分现有建筑油饰彩画工程,特别采用了和古建筑本身相一致的修复材料和传统修复工艺对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井亭、关帝庙、碑廊、碑亭等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使历经六百年多年风雨沧桑的嘉峪关关城的整体风貌得以完整恢复。

  四、风貌保护

  文物环境风貌是指文物本体或保存地周围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文物的寿命一大部分取决于一定的周边环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种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文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因此文物的保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增强全社会对文物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依法合规做好文物环境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切实做好嘉峪关市文物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环保工作,近年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实施了嘉峪关西长城、野麻湾长城重点段落保护范围环境恢复工程;每季度组织基层文博单位的宣传力量前往文物保护范围周边的农村开展宣传,强调文物保护与环保工作的重要联系、文物保护与附近生态环境的直接关系;定期组织各保护管理单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及文物本体周边的区域开展环境清扫和垃圾清理工作;汛期加强巡查频次,对被洪水冲毁的巡查道路及时进行修复,确保文物本体所在的环境不受影响,尽量保持文物遗存周围的原始生态环境。

  五、科技保护

  科技保护是当今文物保护领域的新主题,无人机、激光扫描仪、VR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已经成为当下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新宠。故宫、敦煌研究院等文博行业的重量级单位都在积极寻找、实践数字化保护手段,为文物永续留存寻觅良方。近年来,嘉峪关文物保护部门也逐步启动实施了一系列科技保护工作。

  1. 充分发挥遗产监测工作在长城保护中的作用。

  全站仪、三维扫描仪、风速仪、墙体水分仪、悬挂式测斜仪、裂缝监测仪、土体压力计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在长城的日常监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采集精准的监测数据,开展嘉峪关境内的长城修缮以及预防性保护工作,建立了"监测-预报-预警-保护"的长城保护新模式。

  2. 提升文物保护人员的整体科学素养。

  定期举办文物工作讲堂,邀请业内专家开展现场培训指导并具体讲解文物保护领域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选派专业人员进行无人机等设备的操作培训;选派监测中心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外地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文物保护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水平。

  3. 利用远距离裂缝观测仪。

  定期对固定的裂隙进行拍照监测,通过一年内观测到的裂隙数据对比,从而获得全年裂隙发育的细微变化和发展趋势。对关城和夯土墙体较高的位置的裂缝及其它病害,使用远距离裂缝观测仪采集数据后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具体的裂隙宽度变化的详细数据。根据每月一次的数据记录,利用后台软件获得整年的数据变化趋势,合理判定整条裂隙的发育情况和所处的风险等级,从而确定是否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行保护修复。

  4. 启用无人机开展野外文物安全巡查。

  对嘉峪关境内的长城保护区、黑山岩画、墓葬群进行大范围、全覆盖式的巡查,减少巡查时间和人工采集数据的误差,获取大量文物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的高分辨率的影像和高清图像。无人机的使用,大大缩短了野外巡查的时间,同时解决了文物保护力量不足的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嘉峪关境内43.617公里的长城墙体进行一次全面的巡查、观测、图像及数据采集,为切实做好文物安全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

  总而言之,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中遗存下来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更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永远不变的初心与使命。我们应该遵循文物保护原则,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寻找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 刘艳。文物保护新方法新措施[J].管理观察,2009(16)。
  [3]陈国哲。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1(10)。

作者单位: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原文出处:张晓燕.试论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举措——以嘉峪关市为例[J].国际公关,2020(09):146-14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