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法语音乐剧中伴奏音乐的摇滚元素分析

时间:2019-11-18 来源:未知 作者:依依 本文字数:4691字

  音乐剧论文(精选10篇)之第五篇

  摘要:法语音乐剧,是独树一帜的现代音乐剧的典范。“摇滚元素”的加入,是法语音乐剧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亮点。本文从法语音乐剧伴奏音乐中的“摇滚元素”缘起进行研究,举例说明了“摇滚元素”在法语音乐剧创作中的运用,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以寻找出法语音乐剧的独创性魅力。

  关键词:法语音乐剧,伴奏音乐,“摇滚元素”

音乐剧论文

  一、法语音乐剧创作的“摇滚元素”缘起

  当“音乐剧”(Musicals)这一名词,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时尚、现代、融合演出形式的舞台剧定义时,在英国西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产业链逐渐构建成熟的同时,以“时尚之都”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当然不甘示弱。于是浪漫、现代、大胆地法国音乐人便开启了独树一帜的法语音乐剧创作。

  “comédie musicale”是音乐剧的法语形式,comédie代表“戏”,也有一层含义是“喜剧”,而musicale的中文翻译是“音乐的”,也可以是“和谐的”“悦耳的”。1带着对音乐剧这样美好的法语释意,擅长奇思妙想的法国人在音乐剧的音乐创作中加入了许多不同的元素。

  1978年10月,法语音乐剧的起源代表作《星幻》(《Starmania》)发行了概念CD,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中,“音乐剧”这一舞台表演形式是属于百老汇的产物,《星幻》首选发行CD这种形式,也并不是法国人独创,然而这部描写未来的音乐剧,无独有偶,却恰恰开启了法语现代音乐剧创作的未来之门。概念大碟的诞生,带来了连锁效应,半年后,1979年春,音乐剧《星幻》的舞台版在巴黎国会大厅完成了首演。

  《星幻》虽然不是第一部法语音乐剧,但首演后却受到法国青年一代的追捧,其音乐风格中浓重的“摇滚元素”贯穿整个剧始终,也向舞台剧界证明了唯美的法语也能与叛逆的摇滚音乐结合。而该剧中情节的推动也选用了插叙、跳进的模式,而不是英美剧中惯常使用的以时间为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法。该剧从1979年至90年代初,一共推出了1979年版、1980年版、1986年版、1988年版、90年代版,五个版本,担任主演的也都是当时当红的法国、加拿大流行乐坛或者摇滚乐歌手,该剧成为了法语现代音乐剧的鼻祖。

  有趣的是,该剧重要配角之一“ziggy”,在几次改版后,存在感几乎超越了男一号,而剧情中“ziggy的梦想”的改编,成为了该剧编剧们热衷的事情:1979年版他的梦想是“成为摇滚舞者”,1988年版成为“成为摇滚鼓手”,90年代版“成为摇滚歌手”。然而,无论怎样改变,梦想始终围绕着“摇滚”进行,“摇滚元素”到底有什么魔力?《星幻》之后,法语音乐剧中创作又有多少音乐风格是受“摇滚元素”的影响呢?

  二、法语音乐剧伴奏音乐中的“摇滚元素”分析

  法语音乐剧中有两部力作是非常受欢迎的音乐剧作品,直接打上了“摇滚”的标签。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后简称《法扎》)和《摇滚红与黑》两部当今最红的法语音乐剧代表作,在中文翻译名称时,都实打实打上了“摇滚”的标签,这两部剧的共通点,除了是同一创作团队的作品以外,最主要就是音乐风格中的“摇滚元素”。

  (一)案例一:

  《摇滚莫扎特》(Mozart-L'opera Rock),于2009年法国首演。2017年由上海文化广场引进,开启了中国地区的首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扎》在中国地区的首演获得了空前的追捧,首演的34场演出,早在刚开票时就一票难求。为求一票,有许多中国粉丝甚至排队超过30个小时。很快,这部剧被中国的迷妹粉丝们称为“全宇宙第一热门法剧”,也在2019年初便迎来了时隔很短的第二轮中国巡演。

  笔者曾随机采访过《法扎》现场的观众,他们用“燃”“看完像打了鸡血”“反叛”“颠覆古典”“我疯狂了”,这些形容词无不表达了《法扎》为演出现场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效果,而这些形容词联系起来正是人们心目中曾经对“摇滚”一词的解读。剧名中“Rock”一词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在音乐风格方面将“摇滚元素”运用到极致的决心。该剧的主人公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之一,被后世誉为“旷世奇才”。而他跌宕起伏、命运坎坷的一生以及英年早逝的传说也是全世界的一个“迷”,天才音乐家莫扎特这个人物原型也被许多文学影视作品改编过,人们对他早已熟悉,在他身上“黑暗与光明”“命运与抗争”也是几经讨论的话题。

  西方媒体介绍该剧说:“这场表演是对莫扎特17岁时的生平的戏剧化描述,并在1791年以35岁的年龄去世而告终。它既使用了传统流行摇滚乐作品,也使用了莫扎特的已有的音乐。”《法扎》中保留了许多莫扎特的经典音乐作品,有些则加以改编。更大程度上运用了大量摇滚音乐元素,来表现莫扎特传奇的一生,青年时莫扎特的放纵、叛逆,而后的彷徨,及跨时代的反抗精神。也只有摇滚才能表达颠覆一个时代的产物。摇滚元素也在该剧中与剧情、人物形象结合的相当好。该剧粉丝推荐的“中毒”歌单推荐,例如:《Tatoue-moi》《Bim Bam Boum》《L'Assasymphonie》《Vivreàen crever》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摇滚元素”的运用。

  《Tatoue-moi》(纹我):男主角莫扎特重要唱段。曾连续五周在法国SNEP单曲排行榜周榜位居第一。歌曲表达了剧中莫扎特初到巴黎时对城市的热爱以及希望获得认可的渴求。歌曲的伴奏阳光热情,A段莫扎特天真、俏皮地独白式唱段,与电贝斯间奏有力而诙谐、轻松的曲风相呼应,天才音乐家的不羁的灵魂,也在尽情地跳跃。这段歌曲也带有法国乡村摇滚的风格,

  《Bim Bam Boum》:女配角阿伊洛西亚的登场曲,冰蓝色的美人,梦幻的光影,暧昧的浅唱……这段歌曲中,伴奏音乐运用了哥特系的黑色重金属配乐,高潮段落时重金属感极强的摇滚乐托起了她隆重地出场,人们立刻明白了剧中“青年莫扎特这一瞬亦沦陷”的原因。

  《L'Assasymphonie》(夺命交响):萨列里的独唱曲,反映了他对莫扎特嫉妒以及不得不承认其天赋才能的震惊、矛盾的心理。这首歌曲是《法扎》中,最受欢迎歌曲之一,在现场演唱时,每次观众的音量都足以掀翻屋顶。在歌曲伴奏中,低音电贝斯的连续切分音走向,增加了许多紧张情绪化的色彩,与歌声形成了二重唱,描写出主人公及其矛盾的暗黑心理。副歌段落,电钢琴的重低音区与歌唱旋律融为一体,将歌曲渐渐推向高潮。

  《Vivreàen crever》(活到极限):全剧终曲。莫扎特与萨列里的二重唱。在莫扎特生命走到尽头之际与萨列里再相见,在莫扎特最后释放的呼喊声中,萨列里也终于明白了权力欲望并不那么重要。歌曲的伴奏音乐此时是壮丽、圣洁、洒脱、无畏、摇滚……一切混杂在一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和谐感。

  笔者曾亲历《法扎》南京保利大剧院的演出现场,“摇滚元素”贯穿的《法扎》整剧,三和弦加厚重持续的鼓点的摇滚音乐形式贯穿了整部剧,现场观众犹如置身一个庞大的摇滚音乐现场大典,也被剧情与舞美以及演员极具感染力地表演掀起了一次次地高潮。巡演期间,每晚大剧院的地板都在发出有力而节奏感的震响,仿佛地板也在音乐中承担了低音鼓的角色,“摇滚元素”颠覆了所有音乐剧观众对音乐剧的观剧体验。而主创团队用“摇滚”风格与古典音乐结合诠释这部音乐剧的灵魂人物莫扎特,大概也是想表现莫扎特叛逆、向往自由与独立不羁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许多“摇滚青年”所向往或追求的,也可以说,《法扎》突破了时空,将18世纪的一位“叛逆青年”拉上了现代舞台。

  (二)案例二:

  《摇滚红与黑》(Le Rouge et Noir),于2016年9月在法国首演。虽然《摇滚红与黑》在法语原文上并没有直接体现“Rock”一词,但这部剧是《法扎》主创团队的又一力作,音乐创作方面延续了《法扎》的摇滚路线。该剧现场运用热情似火的摇滚乐队与舞美置景相结合,运用独特的“法式摇滚”风格来构筑“红与黑”“浪漫与现实”的抗争。目前这部剧由中国主办方-聚橙网音乐剧制作公司买下版权、独立制作,将于2019年开启首次中国巡演。

  三、法语音乐剧创作中,“摇滚元素”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因素:

  居其宏先生曾说:“追逐时尚是音乐剧的本性之一,但还不是音乐剧处理自己与时尚关系的极致。真正的音乐剧大师和杰作,并不老是追着时尚跑,而是创造时尚、引领时尚。”2法语音乐剧对“摇滚元素”的运用,将其推到了一个另类的“时尚”高度,这受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自古以来,巴黎就被称为“时尚之都”,在法国的街头到处都充斥着各种流行的元素,很容易就看到很多时尚的人,而这种时尚从上个世纪就一直在延续,无论是妙龄女子还是高龄的老奶奶,都非常崇尚时髦和热爱生活。正是因为这种百年来的时尚环境,当音乐剧在法国开始流行,法国人便不满足于模仿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典,而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法式摇滚风”音乐剧。

  (二)文化因素:

  历史舞台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法国人民向来崇尚自由,富有开拓者精神,虽然法国摇滚乐并不是世界摇滚乐的主流,但无论是《星幻》还是后来的《法扎》,主创人员在表达剧情和音乐创作方面都极具创新精神,这也和法兰西民族的追求突破的特性相符合。同时,音乐剧的题材也往往赋予了音乐创作以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星幻》中要表达的未来主义,还是《法扎》中要表达的人物个性和追求,也符合摇滚风格坦率、直接的态度以及充满能量与情绪的音乐特性。

  (三)审美因素。

  法国人爱“美”。而法语音乐剧通常是浪漫、唯美、写意的,也正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与英美音乐剧不同的是,他们并不热衷于写实,他们更擅长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音乐剧的舞台上表现“向往与追求”。正是这种审美的差异,令他们创造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音乐剧表现形式。例如音乐剧《法扎》的主人公莫扎特,原本是一位古典主义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德奥古典音乐的巨匠之一。法国人在创作时,跳出了“古典主义”写实的风格,用更为释放的“摇滚精神”来挖掘人物的深层精神境界,使这部描写18世纪人物的音乐剧更“接地气”。这正是法国人审美特质的“个性美”。而《摇滚红与黑》中,打破思想的禁锢,冲破教条式的精神思想,正符合“摇滚精神”中的自由不妥协,也体现了法国审美的“开放美”。

  (四)法语音乐剧与法国流行乐坛共同“造星”。

  法语音乐剧创作中的“摇滚元素”运用,也与法语音乐剧演出的诞生过程有关,许多剧目都是先在流行乐坛发行剧中单曲或大碟,靠流行乐坛的歌手或者明星来集聚人气,之后才在音乐剧舞台上完整地呈现的。很多剧中的主演,本身也已经是摇滚乐队主唱或者是流行乐坛歌手,而音乐剧的演出成功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地成名机会。例如,《星幻》中重要角色ziggy的扮演者们:1986年版,扮演者Jean Leloup(让·勒鲁)是魁北克著名摇滚歌手;1988年版,扮演者Renaud Hantson(雷纳德·汉特森)是法国著名摇滚歌手;《巴黎圣母院》1998年版,游吟诗人Gringoire的扮演者Bruno PELLETIER是法国摇滚乐队Pell的主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首演版罗密欧扮演者Damien Sargue(达米安·萨格)和朱丽叶扮演者Cécilia Cara(希西莉亚·卡拉)在主演音乐剧以前都是通过法国电视歌唱比赛获奖的流行歌手;《罗朱》中配角Mercutio的扮演者John Eyzen(约翰·埃真),曾是法国放克摇滚乐队的主唱并发行过专辑。《法扎》中莫扎特的扮演者Mikelangelo Loconte(米开朗琪罗·勒孔特),曾是Léopold Nord&Vous乐队的艺术总监,他在音乐剧中的第一支单曲《Tatoue-moi》(纹我)在2009年法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位居第一。

  四、结语

  “L‘impossible n'est pas franais.”(法兰西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拿破仑。

  拿破仑曾说过的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对法国的自信,而当代法国人民又把其当成一种流行语。用在法国人对音乐剧的创作上也非常合适。与美国的“百老汇”模式音乐剧相比,他们的创作更为开放、随性,从不拘泥于一种类型。

  当然,法语音乐剧伴奏音乐的风格特征也并不仅仅只有一种摇滚风格,而是兼具摇滚、浪漫、时尚、流行等多种风格融合的多元化、现代感音乐的舞台剧。例如:体现法兰西浪漫主义精神,“美与丑”的灵魂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名著改编,体现法国古典文学魅力的音乐剧《小王子》、《悲惨世界》(巴黎版)等等。这些剧目从音乐风格本身来说也非常注重音乐的色彩性,音乐的配器丰富、旋律优美、层次分明,并常常具有奇异斑斓的幻想色彩。

  有趣的是,在这些剧中也有许多唱段能够找到“摇滚”的影子,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著名唱段《Les Rois du Monde》(世界之王)、《巴黎圣母院》中的《Je Sens Ma Vie Qui Bascule》等等。

点击查看>>音乐剧论文(精选10篇)其他文章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