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发展竞走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时间:2015-03-25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196字
论文摘要

  一、竞走运动员专项耐力指标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因素

  1.专项耐力指标与运动成绩高度相关
  
  前苏联训练学专家库兹明提出,比赛成绩取决于比赛速度90%以上强度的重复训练次数。也就是说运动员通过有效的专项训练负荷,并且达到一定“量”的基础,将是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契内的研究证明,最佳比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运动员承受专项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水平(两者相关数分别为0.85和0.76)。这一进步表明训练中完成专项训练负荷的优劣对比赛成绩产生直接影响,竞走运动员专项耐力指标与专项比赛成绩高度相关。

  2.影响竞走专项耐力指标的关键因素

  2.1神经过程的稳定性。在长时间较大负荷强度运动中,神经过程稳定性是决定竞走技术动作在这一活动过程是否保持高度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竞走运动员技术的正确和稳定性是防止犯规被罚的重要条件之一。神经过程具有高度稳定性,意味着神经机能对疲劳具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和运动后程保持技术动作持续稳定性能力以及提高物质代谢的调节能力。

  2.2能量物质的储备量。人体体内能源物质,尤其是糖原、游离脂肪酸的储备量,是决定竞走运动员耐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体内糖原和游离脂肪含量高的运动员,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耐力水平通常较高。体内糖原储备量大,标志着运动员在较高强度的负荷下持续工作的潜力大;其体内游离脂肪酸含量多,则意味着连续工作的能力强。长期系统地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有机体能量供应系统的调节能力。

  2.3最大摄氧量水平。在以耐力素质为基础的竞走运动中,氧供应充足与否完全决定着能量物质分解释能水平的高低。而氧供应充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摄氧量水平。从本质上讲,肌细胞内能量的物质化释能所需要的氧量决定着能量供应水平,而要保证肌细胞内氧量充足则取决于肺通气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量、心输出量和毛细血管的分布密度等,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是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关键环节。

  2.4人体红肌纤维的比例。红肌纤维在机能上具有潜伏期长、不易疲劳、持续收缩时间长、呼吸氧化能力强的功能,其收缩主要依赖肌糖原、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释能能力。人体红肌纤维的比例与最大摄氧量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有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人体长时间持续活动主要是红肌纤维及其内部的能量物质分解释能起作用,红肌纤维是有氧耐力素质的物质基础。

  2.5抗氧债能力。人体负氧债能力的高低与人体抗酸能力、糖原无氧酵解能力、氧利用能力有关。一般地说,在氧供应不充分的情况下,糖原在无氧酵解释放能量越多,体能利用率越高,人体抗酸能力越强,人体的无氧耐力水平就会显得越好。训练结果表明:适当地进行缺氧或无氧耐力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抗氧债能力或耐酸能力。

  二、发展竞走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基本途径
  
  专项耐力是由竞走专项运动特征构成的,包括力量耐力、速度耐力、冲刺耐力等。速度耐力是能够持续较高速度、耐乳酸、在有机体疲劳情况下将速度和耐力整和起来的能力。竞走运动员有氧耐力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即供给运动中所必须的能源物质储存;为肌肉工作提供ATP所必须的有氧代谢能力;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耐力工作的承受能力。通过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保持体内适宜的糖原和脂肪的储存量,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是发展竞走运动员专项耐力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主要基本途径。

  有氧代谢能力是有氧耐力代谢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有氧耐力的水平。有氧代谢能力又直接受到最大摄氧量的制约。最大摄氧量和有氧耐力之间紧密相关。发展有氧耐力的贡献率首先要设法提高最大摄氧量。在耐力练习中提高最大摄氧量的主要训练手段是周期性练习,这些练习的强度必须控制在主要通过有氧代谢供能的幅度之内。在有氧耐力练习的负荷安排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练习强度与练习时间。最大摄氧量每年可增加5~6毫升/公斤/分。这种增长与运动员的负荷量呈线性关系。这就要求竞走运动员进行多年的大运动量训练,负荷量在多年训练中要有计划增长。竞走运动员年负荷量可达7000~9000公里。周负荷量的变化幅度较大,由60~200km;竞走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虽然仅占很小的比例,但无氧耐力水平的高低对专项运动成绩往往起着制胜的作用,尤其在比赛途中的变速阶段或最后冲刺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员无氧耐力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无氧代谢能力;能源物质储备;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承受大强度工作能力。提高竞走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和肌肉活动必需的能源物质储备以及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是发展专项耐力的途径之一。

  三、发展专项耐力是竞走运动员训练的关键环节

  提高竞走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以机体供能方式可分为三种:

  即有氧训练、有氧/无氧混合训练和无氧训练。训练中应根据训练任务、个体差异控制好不同供能方式训练比例,合理地交替运用各种训练手段来提高专项耐力。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注意协调发展有氧耐力。研究表明,有氧耐力是无氧耐力的基础,它们之间存在良性迁移关系,有氧耐力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氧输送能力和氧利用能力的提高。竞走实践中,通常用无氧阈强度训练为界限进行不同性质的耐力训练,用高于无氧阈的负荷强度作为强化专项耐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根据竞走专项的需要,对所需的供能方式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逐步加大有氧/无氧供能训练和速度耐力混合供能训练,这是提高竞走专项运动能力的重要保证。

  四、对竞走运动员专项耐力的训练提示

  当前在竞走专项耐力训练方面已经表现出以下趋势:

  1.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个性化。专项技术更适合个人特点和规则要求;专项体能训练更加符合个人特点,扬长避短;专项战术主要以结合个人实力,以我为主的合理分配体能的战术方案;专项心理根据个人特点,建立必胜信念,应变能力;专项智能应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丰富专项经验,加强事业理念。

  2.竞走运动员专项负荷内容的定量化。专项负荷内容、专项负荷强度、专项负荷量度、专项负荷密度、专项负荷间歇时间等指标应符合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符合训练周期各个阶段的目的和比赛预定目标。

  3.竞走运动员专项负荷量与强度的精确化。是否适合运动员个人特点;是否符合竞走训练阶段要求;是否能够指向预定比赛目标;是否考虑地理与气候环境。发展专项耐力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手段,关键是控制好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

  4.竞走运动员专项负荷结构的科学化。是否适合运动员个人特点;是否符合项目代谢特点;是否先有氧后无氧训练,并按照比赛目标;是否考虑地理与气候环境。

  5.竞走运动员专项力量(身体素质)的选择化。通过测试运动员的力量等身体素质,找出运动员素质的差异性和优缺点,分析运动员自身需要的力量素质。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练习,通过从上到下的有序编排,确定练习次数和组数,达到提高运动员专项力量等身体素质的目的。

  6.多年训练的系列化。多年训练的任务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提高竞走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斗志。不断完善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训练的能力。竞走运动员的多年训练和训练计划的制定主要受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发育水平、达到最佳年龄规律、个人能力、运动技能提高速度等来划分。全国田径训练大纲将竞走的训练阶段分为:基础训练阶段(3~5年)、专项提高阶段(4~6年)、最佳竞技阶段(4~8年)、状态保持阶段(2~5年)。

  7.训练与恢复的合理化。目前训练负荷正朝着极限刺激强度方向发展,以求达到最佳训练效果。但这种刺激强度多大为宜,仍需教练员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过分追求大运动量大强度会对人体产生过度疲劳和伤病。专项耐力训练应能使机体产生最大刺激作用,又能够使运动员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同时配以必要的医务监督和药物保健措施,定期检查运动员各种心理生理变化,避免伤病和过度疲劳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肌体承受负荷的能力逐步提高,运动成绩逐年上升。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