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与流派形式

时间:2020-01-15 来源:音乐生活 作者:李匆 本文字数:3861字

舞蹈鉴赏论文第六篇: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与流派形式

  中国古典舞应是具有典范性的民族传统舞蹈的加工和转换, 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象征。它的存在肯定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艺术形态, 是众多舞种中最为被民族和国家认可的。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逐渐呈现多流派、多元化的现象。各流派不同的风格特征、不同的训练体系形成了不同的舞蹈代表性作品, 而这些作品是中国古典舞建设和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

  一古典舞与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一) 何为古典?何为古典舞?

  在试图理解和了解什么是中国古典舞的同时, 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何为“古典”?何为“古典舞”?黑格尔在《美学》中将“古典”解释为艺术的最高理想状态。它具有理性、秩序、规范、均衡、严谨、静谧的特点, 被用来表现民族精神。 (1) 因此不难理解古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有典范性、正统性的固有形态, 它可以是一种气质, 可以是一种精神, 也可以是具体存在的事物。“古典舞”则是建立在古典基础之上的艺术形式, 具有时代精神气度, 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化象征, 是古代审美内涵的延续。印度有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卡塔克舞、曼尼普利舞;欧洲有古典芭蕾;日本有歌舞伎;泰国有面具舞等。每个国家、地区的古典舞都代表着本土文化的典范性和传统性。

  (二) “中国古典舞”概念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阳予倩老师对“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的提出, 中国舞蹈家开始以明清戏曲舞蹈中“做”、“打”为动作依据;以武术的身体气韵为元素;借鉴吸收了苏联芭蕾的训练体系, 开始了“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和发展。李正一老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到:“名为古典舞, 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 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 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 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 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 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1) 中国古典舞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除了以戏曲为主的戏曲舞蹈以外,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石窟壁画、画像砖、雕塑等为创造依据来还原古代舞蹈, 展现大国气象的敦煌舞蹈流派和汉唐古典舞流派。这三大流派在80年代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三足鼎立”的状态, 而本文也侧重对于这三大古典舞流派进行分析和作品鉴赏。这三大体系虽各有其不同的分野, 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中国舞蹈家为还原古代舞蹈, 创造具有当今时代精神的“中国古典舞”事业而努力着。

  二中国古典舞流派形式分析研究

  戏曲舞蹈

  戏曲和舞蹈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戏曲舞蹈是20世纪50年代以戏曲中的“做”和“打”为主要借鉴对象的古典舞流派。“做”和“打”在戏曲中主要是指“舞”, 用来服务于戏曲的“唱”和“念”。而李正一老师和唐满城老师等戏曲舞蹈的主要创始人正是抓住戏曲中的“舞”, 吸收借鉴具有经典性的动作而成为发展中国古典舞的主要依据。例如戏曲舞蹈的八个手位、云间转腰、圆场步、大刀花、风火轮等舞姿动作, 极大的丰富了身体的运动方式。唐满城老师曾在《唐满城舞蹈文集》中这样说过:“戏曲舞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舞蹈。它是我国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典舞蹈中的一个支流, 它是以程式化的戏曲性舞蹈为特征, 以表现生活内容为特长的舞蹈形式。” (2) 除此之外, 戏曲舞蹈还吸收借鉴了苏联的芭蕾为训练体系, 以至于在“中国古典舞”创建初期形成了“脚下芭蕾, 上身戏曲”的现象。但芭蕾舞的把杆训练以及“开、绷、直、立”的规格规范, 逐渐被中国古典舞所采纳, 并至今存在于基训训练中。直到“身韵”的诞生, 中国古典舞才从多元吸收的环境中撤离出来。

  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 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 是李正一老师和唐满城老师历经30多年里探索出来的训练体系, 是脱胎于戏曲和武术附庸的新的成果。身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神、劲、律”这四个字。“形”是指外在能看到的动作, 是最直观的形象。任何动作都离不开形, 否则则“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身韵中的“形”主要体现在以拧、倾、圆、曲为主的体态特征, 以腰带动身体为主的的运动规律, 以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的运动路线。身韵中的动作不是凭空出现的, 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动作, 这也是唐满城老师的文集中所提起的。“神”是指神态、眼神、神韵, 它支配着形的存在而存在, 也可以说神是精神, 它是自内散发出的生命力。在舞蹈过程中, 我们常说到:“形未动、神先领, 形已止、神不止”, “神”就是引领形象活起来的关键。“劲”是指身体运动中的顿点, 或是动作结束后的亮相。它的存在使得动作不那么平缓无力, 只有把握劲的力度, 才能使得动作“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律”是指身体的动律和规律, 讲究的是舞蹈的规律,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通顺, 衔接流利。因此, “形、神、劲、律”这四个字是把握身韵的重要特征, 也是跳好中国古典舞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掌握这四个字的意义, 再看中国古典舞的作品, 似乎就能看到中国古典精神和中国古典舞固有的形态特征。

  戏曲舞蹈作品《小刀会》

  《小刀会》是1959年编创的反应革命题材的大型舞剧。舞剧带有政治色彩, 宣扬翻帝反封建的主题, 揭露了“宁赠外邦, 不予家奴”的本质, 是通俗易懂的社会题材。舞剧提取戏曲舞蹈中身段、技巧、把子功等作为主要语汇, 来塑造革命人物形象。第一, 采用戏曲舞蹈中老生的表演身段来演绎刘丽英的角色, 刻画了刘丽英的胆量过人、性格果断的人物特色。第二, 采用戏曲舞蹈武生的表演身段来演绎潘启祥的角色, 刻画了潘启祥的勇猛、豪爽的侠客之风的人物角色。第三, 采用戏曲舞蹈武旦的表演身段来演绎周秀英的角色, 刻画了周秀英的英姿飒爽的人物角色。戏曲中的身段和行当属性, 为这部舞剧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1.敦煌古典舞

  随着改革开放后舞剧《丝路花雨》进京演出的成功影响, 高荣金老师形成了“以教材编写保留敦煌舞语言体系”的理念, 随后敦煌古典舞这一中国古典舞流派建立了。敦煌古典舞以敦煌壁画中的壁画人物形象、形态作为依据, 并借鉴了本土民间舞;佛教文化中的舞蹈;西域、玉门关、龟兹等域外舞蹈, 形成了具有唐代审美风格的中国古典舞。敦煌舞蹈的特征以“弯”为形, 大多数的敦煌舞蹈造型, 以及身体动作都多呈S形。

  “反弹琵琶”造型

  例如“反弹琵琶”这个动作, 手臂在脑勺的后方, 动力腿吸在主力腿前方膝盖处, 整个人重心前倾, 无论是整体形态上, 还是内在韵律上, 都体现着“弯”的舞蹈特征。这也是“龙凤图腾意识转化为舞蹈的审美意识, 转化为对舞蹈意象的审美追求的体现。” (1) 敦煌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戏曲舞蹈出现了不同的分野, 这意味着敦煌舞蹈作品也和戏曲舞蹈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艺术特色。

  敦煌古典舞作品《飞天》

  女子双人舞《飞天》是1954年在北京首演的中国第一部敦煌古典舞艺术作品, 是由戴爱莲老师编导, 中央歌舞团资华筠、徐杰表演, 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取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飞天”形象。在作品中演员妙曼的身姿, 回眸一笑的神韵, 飘扬在身后的丝带, 将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就像李白《古风》中所说的那样:“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2.汉唐古典舞

  汉唐古典舞是孙颖老师通过对文物资料的搜集, 对石像、壁画、舞俑的考察, 创建的具有汉代、唐代审美气象的中国古典舞的另一个流派。孙颖老师强调舞蹈的风格性即舞蹈的文化属性。因此, 大到汉唐古典舞体系的风格建构, 小到汉唐古典舞的单一造型, 都是孙颖老师细致研究出来的具有时代气象和文化审美的古典舞。如果说身韵讲究圆、讲究中正;芭蕾讲究开、绷、直、立;敦煌古典舞讲究身体线条的“弯”;那么汉唐古典舞则是讲究重心的“失重”“倾斜”, 而这些重心的倾斜在古代汉画像中是可观的, 似乎这样的失重重心体现了汉代天足时代的浪漫情怀。汉唐古典舞是以“流动连接”为艺术特色, “流动连接”是以上肢和下肢为主要训练部分。上肢是对上身肢体的化解, 主要连接方式有“盘、绕、甩、抖、抹、穿、托”等, 体现为行云流水的特点。下肢是主要是对脚下步伐的训练, 主要连接方式有“跑场步、刨步、花梆步、蹭跟步”等, 体现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特征。时而厚重、时而轻盈, 体现了汉、唐时期我国包容万象、泱泱大国的形象。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审美风格, 以至于孙颖老师创作的作品《铜雀伎》《踏歌》《相和歌》等, 成为至今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

  汉唐古典舞作品《踏歌》

  女子群舞《踏歌》以汉唐两代的歌舞表演形式为创作依据, 表现为汉代“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伴随着音乐“君若天上云, 侬是云中鸟;相随相依, 浴日御风……”, 舞蹈演员手拉手, 肩搭肩, 时而踏地而舞, 展现了少女踏春的唯美画面。在舞蹈造型上对袖子的运用也极为丰富, 有“翘袖、抛袖、打袖、搭袖”, 袖子的运用使得整个舞蹈更具有律动性。在舞蹈队形上运用也极为巧妙, 整个作品进行了近17次的队形的变化, 使舞台更加的立体、丰富。可以说在《踏歌》中既能看到古代女子温文尔雅、纯净洒脱的气质, 又能看到这一时代民族的自信、国家的风度。

  三总结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典范性的古代舞蹈的提炼,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代表反映着中国古老文明古国的气象, 是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戏曲舞蹈身韵流派、敦煌古典舞流派、汉唐古典舞流派, 还是本文章未分析的其它古典舞流派, 它们所呈现的多元化和不同的分野, 同时都体现着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特征。而如今, 中国古典舞甚至在有些国家已被普及, 成为训练身体的元素之一。越来越多的古典舞作品被世界所认同, 越来越多的古典舞舞剧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走向世界的舞台, 这标志着中国古典舞、中国舞蹈事业正朝着另一个新的高度迈进。

  注释

  1 田恬《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 李正一《论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古典舞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 (10) :5-7
  3 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4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点击查看>>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其他文章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