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王中堂秧歌的表演特色与吉林秧歌的美

时间:2020-01-15 来源:艺术教育 作者:穆瑞鹰 本文字数:3546字

舞蹈毕业论文第四篇:王中堂秧歌的表演特色与吉林秧歌的美

  摘要:吉林秧歌是东北秧歌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从学理上却较少对其进行文化的梳理。文章以吉林秧歌代表人物王中堂为研究对象,对其秧歌表演进行分析,指出其表演具有活、浪、跳进跳出的表演特色。通过对王中堂个体的分析延展至吉林秧歌的美学特色,认为其具有“美中浪、浪中艮、艮中绝”的美学特色。

  关键词:王中堂;吉林秧歌;美学特色;

  王中堂,1934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的传承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获得者,在二人转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本文通过对王中堂人物生平的梳理,继而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认为其表演呈现了秧歌的活、浪与跳进跳出的独特风格。笔者认为,对吉林秧歌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对东北秧歌的学理研究,有利于推进区域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一、王中堂作品简述

  少年时期的王中堂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二人转的表演之路。王中堂的父亲王福林是一位乐善好施、喜欢结交朋友的木匠,尤其一些说书的、二人转艺人更是王家的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下,王中堂很早就接触到了许多的民间技艺,他在二人转表演中有很高的天赋,八九岁就能演出一个正戏,戏班缺人时他也能随时顶角儿。进入专业表演起始于拜师吉林省知名秧歌及二人转艺人双红(王云鹏)。从此,王中堂跟随双红系统地学习二人转表演,专攻上装。

  在王中堂演出及创作的众多剧目中,《金精戏窦》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从这个剧目开始,王中堂成名于众人面前。《金精戏窦》讲述了一个正直果敢的书生窦仪夜晚读书,一位姑娘前来寻事骚扰,被窦仪以言语教育,女子不从,窦仪以宝剑砍之,女子变成一锭金子的故事,故取名为“金精戏窦”。在表演中,王中堂左旋右转、前仰后合,彩裙旋转好像喇叭开花,大辫子上用绒绳系的两个结,如同两只蝴蝶飞舞。刻画人物细腻入微,形神毕肖,配合手玉子在身前身后、身左身右、头上、胸前,有节奏地发出金属般的清脆响声。观众往往看了半天最后才发现是一个小伙子扮演了金子精这一角色,纷纷拍手叫绝1,于是王中堂得名“浪丫儿”。

  二、王中堂秧歌的表演特色

  (一)“活”的表演形式

  王中堂曾说:表演要突出“活”。“活”是指两点:一是指表演形式的“活”(活泛),二是指道具运用的“活”(灵活)。表演形式的“活”是其东北秧歌表演中的灵活,要“既有框儿,又没框儿”1。“框”是标准,是在日常训练与学习中积累下来的扎实的功夫;“没框”,则是在表演中要根据所表演的环境、氛围、情绪的变化而随时进行的即兴式的表演及变化,要与观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场景。道具运用的“活”是指在舞蹈动作时,道具的运用是伴随舞蹈动作产生的,道具的声响在此时起到丰富动作语言、调节舞蹈情感的作用。

  王中堂表演的“活”体现在他平时的演出中。1954年在进京参加群众文艺汇演时,刚上台,王中堂就很快进入了表演的状态。节目当中的几个舞蹈动作,如“掏灯”“逗扇”“卧鱼儿”等都完成得很出色,但在做一个抛手绢动作时出现了失误,手绢马上要掉到地上,王中堂随机应变,以脚接住了即将掉到地上的手绢,并随着手绢转动的力量又用脚抛了上去,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手绢抛接动作,引发了观众极为热烈的掌声。

  (二)“浪”的表演形态

  “浪”是东北秧歌与传统二人转表演中的特殊美学术语,指的是在表演中要没有约束、放纵。在歌词“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中,这里面的“浪”指女子美丽、风情万种、温婉可人。王中堂表演的“浪”与其职业生涯有关系,因其年轻时与其师傅双红一起进行二人转舞蹈的表演,而在二人转舞蹈的表演中必须是一个上装(女性)、一个下装(男性),以一副架的形式进行演出的。而在旧社会,女性是不可以在外面进行表演的,这也就导致了二人转这一艺术形式特有的反串表演。在表演中,王中堂大多是以男扮女装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所以他始终要以性别互换的方式进行表演,这也就形成了其表演上重要的女性特征及“浪”的审美范式。

  (三)“跳进跳出”的形式意味

  我国学者田子馥说:“演人物又不人物扮。”关键是这个“扮”字1。“扮”有装扮和扮演之意,同时又隐含跳进跳出、变来变去的“搬”演规则。在舞台表演中,王中堂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扮成年轻的小伙形象,转身又要变成逗趣的老者形象;时而扮成年轻女子,时而转化为泼辣的东北姑娘,转眼又扮成参与表演的演出者,在跳进跳出中完成故事的演绎。王中堂在表演中常运用转换时空场景的方法,营造不同环境与人物,又通过其声音的表达折射“扮”者的情绪及人物形象的内心。

  三、从王中堂的表演看吉林秧歌的美学特色

  在美国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合著的《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一书中提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要寻求一个最佳基点,从内部来看其他世界,从外部来看自己的世界,或者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加以比较研究,区分彼此的普同性和独特性,并描述各种不同文化的特征以及这些群体所特有的稳定、变异、发展的各个过程1。在对人类的一般文化和特殊文化的研究中,人类学家的重点不是放在普同性方面,而是放在文化变异的问题上,分析伴随着文化接触产生的接受、选择、对抗和统一的移动过程。文化变异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值得注意的个体变异,正如文化永远不会一成不变或保持静态,典型人格特征也从来不是静态的,个人为了适应变化中的环境也常常改变自己的行为,个人的变异或个人对文化规范的偏离也会给文化变迁提供材料。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想要研究吉林秧歌的表演特点,就要从社会与人两个维度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那么首先就要从社会的维度进行研究,继而进入到个体人的研究。因为个体人的变化是推动社会形势变化的重要来源,反过来,社会的变化也会促进人的改变。

  吉林地处中国东北中部,因清初建吉林乌拉城而得名。北接黑龙江省,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就是在这样一个东北亚区域中的中心位置,诞生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及艺术形式。吉林秧歌就是在东北秧歌表演特点的特定审美视角下形成的独特的表演形式,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样式。“美中浪、浪中艮、艮中绝”这三个特点,既体现了东北人民的审美观,也彰显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特点和东北个性精神1。

  (一)美中浪

  “美中浪”是吉林秧歌表演的重要美学体现。老艺人常说:“美不美,头一水,浪不浪,走一趟。”“美不美,头一水”,指的是吉林秧歌在表演中的一个亮相、一个造型就知道是不是吉林秧歌表演中的“美”。从地理位置上看,吉林位于黑、辽两省之间,文化及艺术形式更加兼容并包,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民族融合上看,吉林省内居住着朝鲜族,朝鲜族虽然是较封闭的民族,但生活中也呈现了与汉族彼此交融互动的共性,汉族文化也同样受到朝鲜族文化的影响。朝鲜族温和的民族气质也影响了吉林地区的秧歌表演形式,这在秧歌中体现为动作形态的小而内敛,在表演中不过分夸张,在步法动作中简单轻快,且保留了较多传统秧歌的形态,较少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及改变。

  “浪不浪,走一趟”指的则是脚下的步伐,秧歌步伐要“踩在板上,扭在腰上”,也就是脚下的节奏与身体的形态要保持一种和谐。浪是通过上下装(男女)动作语言的交流,产生一种从心理到生理、从心灵到形体的对话,通过对话而产生的“传情”的身体语言交流,在动作表达方面细腻、小巧,多以含蓄的线性动作为主要特点。

  (二)浪中艮

  在上下装彼此传情的意味中,“艮”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动作节奏的断点。节奏的体现是在速度与力量的变化中产生的,“艮”体现了东北人在情感表达中除了线性表达外,还呈现点的反映。吉林秧歌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节奏及形态,并以一种戏剧性的言说方式使表演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通过节奏的快与慢、长与短、大与小进行彼此的沟通,给人以声声传情达意之感。尤其在吉林秧歌的鼓点中,一鼓为:冬——古隆——咚——锵,里边的“咚”为“艮”的节奏形式。在动作中要求线中有点,不能拖泥带水,要有劲,这个劲还不能硬,是使心劲,就要求在艮上要多训练,多花费心思。

  (三)艮中绝

  如果说美是东北秧歌中上下装的形体呈现,浪是人物表演的心理呈现,艮是人物性格的表达,那么可以说,吉林秧歌在表演的形式中更加突出了绝。“绝”,字面含义解释为极端的、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及的。在东北秧歌中总有“绝活”的说法,指的是在表演的形式中要绝。“绝”体现在动作的绝、技巧的绝、花样的绝、道具运用的绝这几个方面。秧歌道具的绝活体现在打法上,如扇子的花转及抛转。

  注释

  1穆瑞鹰.从“一副架”的意象探索东北秧歌的身体语言表达[J].舞蹈,2019(3).
  2卡·恩伯,梅·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王中堂,于永江.双辫小浪丫[J].学问,2001(11).
  4田子馥.二人转本体美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5于溟跃.从“东北大秧歌”看东北文化[J].艺术研究,2012(3).

点击查看>>舞蹈毕业论文(最新8篇)其他文章
    穆瑞鹰.从王中堂的表演看吉林秧歌的美学特色[J].艺术教育,2019(12):243-244.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