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舞蹈表演论文(精选8篇)

时间:2020-01-15 来源:未知 作者:婷婷 本文字数:10872字

  舞蹈表演可以说是一种视觉艺术,舞蹈演员利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既能够让观众既体会到舞蹈之美,又感受到舞蹈中的精神内涵。而情感作为舞蹈表演的灵魂,只有富有深刻情感的舞蹈表演才是最具感染力的表演,下面是搜索整理的舞蹈表演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舞蹈表演论文第一篇:敦煌曲子戏溯源及其现代舞蹈表演

  摘要:敦煌曲子戏的艺术形态不仅昭示了早期戏剧的艺术形态,也呈现了古戏剧、戏曲的形成过程。曲子戏对后代戏剧、戏曲艺术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在与多种民间曲艺形式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并发展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戏剧形式。随着社会变革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敦煌曲子戏的表演形式从最初的坐唱到“自乐班”演出,现今已濒临失传危机。对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发展形态、舞蹈表演的形态及特征演进进行研究,从而实现敦煌曲子戏舞蹈艺术现代化,是促使当下文化艺术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敦煌; 曲子戏; 舞蹈艺术; 演进;

  1 敦煌曲子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

  查阅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可知[1],自唐宋时代起,曲子戏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保存完整并流传至今的曲子词与曲子调共计670余首,学术界把这些曲子词与曲子调称为“敦煌曲子”或“敦煌曲子词”。元明清时期,藏经洞的曲子词与曲调并没被人们发现。1900年藏经洞的发掘,才使得曲子调重见天日,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高度关注。而曲子词在民间的传承一直未断[2],清末曲子词和民间俗曲不断交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小戏。民间小戏促使敦煌曲子戏进化为具有曲牌体与连缀体的地方戏曲音乐,曲牌经过大量连缀,出现了《五更》《十二月》等曲调,都记载在敦煌曲子词内。

  剧本、曲调、曲牌是构成曲子戏的三个重要部分。在敦煌地区,伴奏的乐器文武齐全,有大鼓、京胡、鸳鸯板、三弦、扬琴、二胡、琵琶等。剧本虽小但情节栩栩如生、语言活泼幽默且曲调极为丰富的戏曲剧种慢慢演变成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方戏种:敦煌曲子戏。敦煌曲子戏的主要演出方式有舞台演出和坐唱两种,后人所谓的“彩唱”即为敦煌曲子戏的舞台演出[3],分为文场与武场,其中的道白以当地语言为主。演出时旦角必须走得漂亮,舞蹈的步伐要轻巧浪漫、栩栩如生;丑角的言语动作则旨在让人发笑。文曲坐唱是一种以文词和小曲定名的曲艺形式。文曲坐唱有清唱和清演两种形式,对演出的场地和服装道具都没有要求,但要求艺人嗓子条件优秀、唱调精准、曲调不单调以及板路平稳。剧目内容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社会生活形式[4]。

  敦煌曲子戏通常在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时进行演出[5],表演通常采用坐唱形式。在一些婚嫁、庆寿、庙会活动时,以坐唱为表演形式的曲子戏也比较多,曲子戏演出的特点是折子戏较多,本子戏不多;生角、旦角和丑角是演出中常见角色,而净角不常见;唱词、道白全部采用敦煌地方语言。敦煌曲子戏最繁荣的阶段是清末到民国时期,当时每个村子内都有自行构建的曲子戏班子,并且出现了很优秀的曲子戏艺人。

  繁盛一时的敦煌曲子戏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现如今每逢年节,民间还有小型演出。虽然内容上有所变动,但并没有将敦煌遗书中敦煌曲子戏的原味曲子词和曲调进行改动,这使得敦煌传统文化艺术代代传承,成为后世研究敦煌传统艺术的“百科全书”。基于民间音乐产生的曲牌体,戏剧情节很多是折射民间的实际生活情况,情节波荡起伏,气息浑厚且曲调美妙悦耳,别具一番特色。此外,曲调不会出现难学、难记、难懂的情况,往往令观众流连忘返[6]。传承至今的敦煌曲子戏有《顶灯》《小放牛》《磨豆腐》等。

  根据剧本内容,可将敦煌曲子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生活故事。敦煌曲子戏反映的内容大部分是劳动人民一直以来的农村生活,他们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经历写成剧本在舞台上进行演出,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能相互了解各自生活状态。(2)爱情故事。敦煌曲子戏中关于爱情的内容较多,大多反映当时人民群众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以及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例如《老换少》剧目采用喜剧形式折射出反对封建婚姻的思想;《兰桥担水》剧目则采用悲剧形式描绘了主人公敢于同封建礼教婚姻作抗争并寻求美好爱情生活的故事。(3)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劳动人民向往圆满生活的幻想作品,比如修炼成道的《巴东神仙》、人与仙寻觅幸福爱情的《闹书馆》等。(4)历史传说。此类作品把历史故事改编为曲子戏。农耕时期的老百姓普遍没有上过学堂,缺乏知识,仅知道的历史故事都是在戏曲传播中了解到的,《仿白袍》《麦仁罐》等作品就是该体裁的代表作。

  2 敦煌曲子戏艺术发展回顾

  1949年以来,从事敦煌曲子戏表演的艺人严格遵从党的方针政策,利用敦煌曲子戏的曲调创作新词并进行传播[7]。改革开放40年来,敦煌曲子戏得到良好传承,其经典曲目也多次被搬上舞台[8]。敦煌文化馆把敦煌曲子戏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归档保存,让人民群众与游客能够对敦煌曲子戏传统艺术进行鉴赏和研究。

  据曲子艺人的讲述,大规模敦煌曲子戏演出是在每年春节,曲子班轮番到每个村镇的庙会中表演。敦煌市文化馆出资在党河畔构建了戏台,供曲子戏自乐班表演。每年7月是敦煌旅游的旺季,这成为党河风情线中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该举措不仅促进了敦煌曲子戏的传播效果,也为其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途径[9]。

  在2010年敦煌民间自乐班有32个,始终坚持表演曲子戏的有22个。敦煌市从1999年开始,举行了七年城乡自乐班大奖赛,为民间文化的交洽提供了载体,推进了敦煌曲子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化馆将敦煌曲子戏融合新闻媒体进行传播[10],并在每年举行曲子戏表演时,使用录音与录像手段进行存储。尽管文化馆的相关人员对曲子戏传承保护想尽了办法,曲子戏的“三老”问题仍然迫在眉睫。“三老”问题指曲子戏表演形式老旧、表演内容老旧以及传播方式老旧。

  2010年,新编敦煌曲子戏《十八扯》风趣地把一些出色的曲子戏名段汇聚到一起,采用坐唱的形式进行戏剧联唱演出[11]。同年,甘肃省第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系列书籍《敦煌曲子戏》由敦煌市文化馆整理出版,其中记载原著曲目45个,当中的资料都是根据当时真实情况记载,对传承即将失传的敦煌曲子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信息科技时代的蓬勃发展,曲子戏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加之传承曲子戏的艺人年纪普遍在50岁左右,年轻人很少涉足这个领域,曲子戏面临人才缺乏的现象[12]。

  国家艺术基金为艺术创作提供基金服务,以促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2017年,敦煌曲子戏作为地方小戏成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关注和资助。该举措推动了敦煌曲子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国家对敦煌曲子戏传承的重视[13]。

  3 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的发展态势

  敦煌曲子戏舞蹈可驱动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改编传统剧目的发展,增强审美主体价值,产生较多的精品剧目,从而使敦煌曲子戏的舞蹈表达形式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得以提升[14],最大程度地发展戏曲舞蹈表演艺术。

  3.1 不同剧类兼蓄并容,广收博采,丰富敦煌曲子戏表演的舞蹈词汇

  敦煌曲子戏具有丰富的舞蹈表演方式和绝技绝活,如在《打神告庙》一剧中,对“水袖”舞蹈的服饰运用和表现具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和称谓,像“双抓冲天袖”“腋下穿搭袖”等舞姿以及“风卷残云袖”“翻云覆雨袖”等。敦煌曲子戏中花样水袖的舞法包括小面花和多层侧转花等,同时辅助以眼神、面部表情、水袖等不同的表演技巧,呈现出人物婀娜多姿的体态。

  在现代题材的敦煌曲子戏剧目中,较多典型作品呈现出的个性化舞蹈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受到作品描述时代的差异性影响[15],作品中人物装束以及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创作人员应充分分析曲子戏的创作规律及其规范要求。

  当敦煌曲子戏舞蹈中写实的生活素材及形体语言描述的生活空间用量过多或者用法不合理时,特殊表现力的舞蹈词汇将会被淡化[16],导致形体动作作为舞蹈语言的审美价值度大大降低。为了提高敦煌曲子戏舞蹈编排的创新性,应确保新加工的舞蹈作品和舞台形象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并充满创意。如《兰桥担水》呈现出的别具风采、技艺独特的舞蹈剧目以及完美的“蛇步”体态,舞蹈演员头胸前倾,两腿并拢,走动过程中时缓时疾。这些舞蹈动作姿态是创作人员融合生活化动作素材以及写意化技巧的结果。敦煌曲子戏舞蹈最大程度吸取了生活泉源,使得舞蹈词汇库存量大大增加[17]。敦煌曲子戏舞蹈创作的求新求异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为新而新、为异而异的形式主义现象[18]。分析敦煌曲子戏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应拥有辨识艺术、评估艺术的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敦煌曲子戏舞蹈创作过程和设计舞蹈身段编排过程不能脱离创作的出发点,避免舞蹈人物过多地进行自我表现,表演人员和创作人员应准确掌握分寸。

  3.2 敦煌曲子戏舞蹈包容不同类型艺术元素的精华,丰富其表演形态

  对于敦煌曲子戏新创编舞蹈的词汇,应增加现代美的特征,还应在近邻群体如音乐剧、话剧、电影和杂技等艺术形式中采集舞蹈词汇,通过舞蹈词汇的夸张、重组以及变形等措施提高敦煌曲子戏舞蹈素材的丰富性。如新版敦煌曲子戏《仿白袍》中大量采用了京剧、民乐等音乐元素,通过音乐、舞蹈、杂技和戏曲间的关联性表达创造人员的主观意识。该剧编舞在宽泛的艺术空间内,通过多样化、多韵味的舞蹈,采用渲染方式呈现出独特的舞蹈风韵[19]。当前敦煌曲子戏创作人员在编舞过程中应大量吸收借鉴古典的、民间的舞蹈动作,还可以从小说、诗歌、绘画等文学作品中获取标本,通过融化、变形,编制成多样化的舞蹈词汇。在新时代背景下,敦煌曲子戏舞蹈艺术的发展是具有开放、融合性的,其美学追求定位和社会价值功能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对敦煌曲子戏舞蹈特征、律动以及功能的认知是舞蹈创作人员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应紧紧把握时代规律[20],通过敏锐的视角探索敦煌曲子戏的创新性,以确保敦煌曲子戏在现代创作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4 敦煌曲子戏的舞台艺术与现代舞蹈表演

  敦煌曲子戏舞蹈艺术对现代时尚文化领域的表演艺术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尤其对舞台表演中的形态表演意识、表演动作采集、姿态造型波动以及丰富意象、思维创新等综合表演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4.1 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的形态和特征演进

  敦煌曲子戏舞蹈是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其融合了舞蹈和唱词,并对二者进行了修饰,呈现出剧情的变化情况。与传统舞蹈不同,敦煌曲子戏舞蹈的形态和特征具有个性化特征,其将构建人物作为关键内容。节奏清晰、表达多样化的舞蹈形态是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的关键内容是其表演的灵魂。构建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指构建的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不仅要对人物外表的体态样貌、衣着习惯特征进行呈现,还要对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内心波动等特征进行呈现。敦煌曲子戏的外在身段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人物的内在情感对其肢体动作也有影响。

  敦煌曲子戏舞蹈的节奏相当于其脉搏,对脉搏节奏实施及时的把控,可确保戏曲表演的顺利进行。敦煌曲子戏的节奏性还可将观众观看情绪调动起来,提高舞蹈表演现场气氛。如要呈现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时,表演人员会跟随曲子戏中锣鼓点呈现出不同的身法、步法变化。舞蹈创作人员应对节奏感进行准确把握,观众也应跟随曲子戏的节奏欣赏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艺术。

  敦煌曲子戏的舞蹈层次就像其四肢,确保舞蹈的顺利进行。创作人员创作敦煌曲子戏过程中,应对舞蹈动作进行合理的修饰,用具有舞蹈魅力的艺术呈现出生活中的动作,赋予敦煌曲子戏舞蹈丰富的生命力。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中人物情感基于舞蹈演员动作幅度以及表现张力的差异性而具有较大的差异,舞蹈演员动作幅度以及表现张力的一点不同即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21]。为了确保二者间的平衡,个别演员会利用相关道具协助表演。

  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具有较高的历史感,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唱词、念白等呈现剧目的故事情节以及时代背景。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形态特征对丰富戏曲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优秀的舞蹈形态会大大增强观众在艺术上的享受。敦煌曲子戏舞蹈形象的特征为曲子戏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22]。

  4.2 敦煌曲子戏舞蹈艺术对舞蹈表演形态的塑造与完善

  敦煌曲子戏舞蹈艺术的舞姿舞韵包含丰富的变化,其姿态自由变换、连接流畅,对当前舞蹈演员的系统表演、姿态变化、动静造型姿态的创意等能力培养和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23]。

  4.2.1 敦煌曲子戏舞蹈对舞蹈演员形态表演意识的作用

  敦煌曲子戏舞蹈中“S”形态、姿态造型、运动轨迹以及动态韵律等,对舞蹈演员的形态表演艺术能力训练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习敦煌曲子戏舞蹈系统词汇,可以增强舞蹈演员由内而外、身心协调统一的表演意识,确保舞蹈演员表演思维的流畅性,增强其舞蹈效果的感染力[24]。

  4.2.2 敦煌曲子戏舞蹈对舞蹈演员形态表演塑造的作用

  舞蹈演员学习敦煌曲子戏舞蹈艺术后,可确保自身进行系统表演时收放自如,情韵有致地演绎剧目,呈现出人物的动态之美及内涵外显的和谐之美。

  5 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的现代化与可持续性

  5.1 敦煌曲子戏舞蹈表演的现代化

  敦煌曲子戏的舞台艺术现代化是戏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任何艺术的创新发展相同,敦煌曲子戏的发展需要一步一步进行,在承继、借鉴中进行创新,在传统戏曲的肩膀上推陈出新,从而实现敦煌曲子戏传统舞台的现代化。

  不论怎样将敦煌曲子戏传统艺术“现代化”,怎样使其适应当今发展的大趋势,都不能改变我国传统艺术的本质。传统的艺术样式是人民乃至国家最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不可以否定其文化价值,也不可冲动地舍弃并随意改变,所有形式的创新都要以传承传统戏曲文化以及服务于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宗旨。

  5.2 敦煌曲子戏艺术的可持续性

  敦煌曲子戏的演出是为了向广大受众传播传统文化。失去受众的观看,敦煌曲子戏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我国传统戏曲受到了很多外国友人喜爱,但引起中国年轻人的喜爱却并非易事。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审美偏好,还需要一定时间的陶冶。怎样培养年轻观众群,是推动敦煌曲子戏艺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问题。

  5.2.1 敦煌曲子戏艺术观众的培养

  大学生是当下的高素质文化群体,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接受程度高于常人,作为传统戏曲的固定观赏群并不具有太大的难度。举办“敦煌曲子戏艺术走进校园”活动,不仅使传统戏曲文化得以传播,而且可以在校园中培养出高素质的表演人才。在教学体制与课程建设中,可将敦煌曲子戏艺术划入戏曲艺术教育学科类中,归类到规范性教学机制范畴中,使孩子从小时候开始便对戏曲有所了解并受到熏陶,为以后的鉴赏意识打下基础。高校要多举行艺术家走进校园活动,让学生的艺术素养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这不仅能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推动敦煌曲子戏的发展。

  5.2.2 敦煌曲子戏艺术的普及宣传

  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人们普遍钟爱电影、电视、网络等科技信息化娱乐方式,敦煌曲子戏与人们的生活渐渐脱轨。想要让敦煌曲子戏的舞台艺术重新进入人们视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国民认识到传统戏曲精髓的可贵之处,自发地鉴赏、了解、学习以及保护敦煌曲子戏;同时需要戏曲创作者主动挖掘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需求,实现戏曲创作供给的改革,从而推动敦煌曲子戏的现实传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一致,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敦煌曲子戏是古代艺术家创作的戏曲精髓。将敦煌戏曲舞蹈艺术与现代化潮流相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走进敦煌,推动地方古典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乔.从敦煌文化的继承中发掘敦煌舞蹈的当代价值——以高金荣的艺术经历与学术实践为视角[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74-77.
  [2]刘洁.论敦煌艺术“再生”的哲学命题与中国当代敦煌艺术流派的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4(3):54-57.
  [3]刘朝霞.文化资源艺术转化的“敦煌模式”[J].学习与探索,2016(2):142-146.
  [4]杨嘉.敦煌舞蹈的文化特质及其艺术再生研究[J].艺术百家,2015(s2):206-208.
  [5]丛振.敦煌岁时节日中的游艺文化——以上巳、端午、七夕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16(1):73-81.
  [6]杨静薇.再谈舞台艺术创作中“妙悟”的获得与运用[J].戏剧文学,2015(3):99-103.
  [7]佳一.文化部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J].中国戏剧,2016(5):67.
  [8]孙玫.回望当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的戏曲艺术创作[J].艺术百家,2015(4):26-29.
  [9]鲍红志.市场条件下的舞台艺术家[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5(3):219.
  [10]平凡.浅议新世纪戏曲电影表演艺术[J].当代电影,2016(6):26-30.
  [11]黄静枫.古代戏曲理论中戏曲史述的逻辑演进及学术特征[J].戏剧艺术,2017(4):98-108.
  [12]狄野.媒介融合时代的视觉叙事设刮——作为跨界艺术的舞台美术叙事[J].当代戏剧,2016(1):52-54.
  [13]WANG F F.On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and manifes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J].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2007(5):777-785.
  [14]STOCK J P J.Addendum:A response to Kagan’s review of Huju:traditional opera in modern Shanghai[J].Asian Music,2006(2):176-177.
  [15]王熙.戏曲形神观视野下的舞蹈角色表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4):17-21.
  [16]周飞.昆剧舞台美术的传承因循与华丽转身——《昆剧舞台美术概论》评介[J].艺术百家,2014(6):271-272.
  [17]张晓明.“舞台腔”的摆脱与戏剧表演元素的渗透——镜头微相表演的纪实化与性格化[J].戏剧艺术,2014(3):104-113.
  [18]邹元江.从如何表现和表现得如何看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J].文艺研究,2015(3):112-121.
  [19]黄玉萍.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内在联系及其差异[J].社会科学家,2017(5):158-160.
  [20]幸洁.景观社会的症候分析:数字媒介时代的戏剧表演和剧场空间[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3-147.
  [21]邵振奇.数字化浪潮下戏曲受众的阅读变化及戏曲传播的创新[J].中州学刊,2015(8):162-167.
  [22]龙赛州.论中国古典戏剧分场形式的变化[J].戏剧艺术,2015(4):32-41.
  [23]陈静.从身段到身韵——传承与创新之我见[J].舞蹈,2015(3):60-61.
  [24]陈鹏.关于地方戏的几点思考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地方戏演出有感[J].中国戏剧,2016(11):12-17.

舞蹈表演论文第二篇: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探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舞蹈与生命同在,反映舞蹈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跃动,用舞蹈来抒发自身内心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舞蹈不单纯是一门肢体艺术,它更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产物。舞蹈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随之变化随之想象,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磨练,并不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也许有人认为只有跳剧目或跳整个片段才能发挥出艺术想象,那是偏面的,在表现单独一个舞蹈也同样需要想象力。只有在课堂和演出实践中不断体会、揣摩,才能把其中的精粹渗透并融入身体与精神。因为一个优秀的舞者不但需要高超的技艺,表演时必须还得对剧情、人物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以此为依附,才能表演出舞蹈作品的内涵。次外,文章对如何培养想象力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舞蹈; 艺术想象; 表演;

  现如今,舞蹈已不再让人觉得陌生了,刚出生的婴儿哇哇落地时,就用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宣告自己来到了这个大千世界。舞蹈来源于生活,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喜爱舞蹈,用生命去舞蹈,舞蹈也一步步不断地在创新并不断地提高与发展,与此同时编舞和表演自然也就必然离不开艺术的想象。那什么又是所谓的艺术想象呢?对于这一问题,每个人经过自己的摸索都有自己的看法。以我表演的理解就是抛弃自我,使自己融入到某人物角色、某环境,甚至是某一种物体中。通过自己平日慢慢地观察和积累,在不同的环境下体会出不同的感觉。

  艺术想象的能力培养过程。艺术想象需要培养,并不是凭空胡思乱想。我接触舞蹈时,并不知道基础训练中的奥妙,那时的我并不理解为什么每天都要做那么单一的擦地,又是那么的枯燥。后来指导老师告诉我们擦地不是单一的做动作,而是要动脑子想着支撑腿要有力地踩在地面上,直到把地板踩到陷下去,动作腿贴着地面擦出去,但重心却不能带出去,只要脑子里有意识了才能练得到。

  在我们学习蒙族舞蹈的时候,就要想象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绿油油的大草原,虽然是在教室,眼前是镜子,并不是所谓的大草原,也没有牛和羊,但是这时就是训练你的艺术想象了,谁做到了也就提高了,就能跳出一种充满内心感觉舞蹈。所以,别以为训练时不需要想象,只有在不断地克服那些在训练时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想象的能力,才能更快地适应舞蹈表演的要求。

  舞蹈是最高尚,最活跃,最美丽的艺术,因为它不仅是生活转化或抽象,它就是生活的本身,而生活又需要自己来编织。艺术想象不仅在训练中要体现,在剧目中更需要有所体现,我觉得如果没有想象能力空间的话,表演就不能创造性的体现剧目的特点。就拿我曾经在浙江省艺校,学习表演过的舞蹈剧目《黄河》来说,学校就为我们邀请了张羽军老师来指导排练,经过一个星期的排练,老师似乎对每段的乐句都似乎有很深的理解,他的教导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艺术想象力。我们所有男孩,用脊背叠加拱起。在《黄河船夫曲》的音乐中,演员们集中表现了水波、船夫、大浪以及冲破激流、闯过险滩、登岸远眺等形象,这些除了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大家在剧目情境中的艺术想象。剧目也意向的体现出黄河之水对中华儿女的滋养、鼓舞,奋进之心。“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他的名字叫黄河。”舞蹈《黄河》把整个民族的血脉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没有绚丽的修饰也没有缭乱的变化,但从每个人的身体中都能感受到一种暴风雨似的震撼,一种超越情感本身的震撼。它用一种颜色诠释着生命,用一种精神传承着力量,当文明的火焰一波波席卷整个华夏民族之时,是它给我们民族重生的希望,单纯凝聚的民族味道,气势恢弘的雄伟力量,舞蹈《黄河》不但给我力的震撼,情的升华,同时还让我感受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那奔腾的血液,飞流直下。只有让自己完全地融入到这份真实的情感当中去,才能得到对舞蹈的真正的诠释。现在剧目《黄河》也在被不断创新编排,赋予它更多的艺术想象和更丰富的生命色彩。

  舞蹈是一门抒情性、比拟性、象征性极强的艺术,舞蹈是人的情感最极致的表达方式之一。那如何能成为一个优质的极具品质的好演员。除了有良好的业务水平做支撑,更多的还需要内在的涵养,多阅读,博览群书,多体验生活。如果没有这些.那咱们就是舞动四肢的机器,是没有生命力和感知力的,也是综合其他美学的艺术。一个剧目如果分别由两个人来跳,一个有着丰富社会经历和文化知识,富有想象力的了解剧目内容的演员,和一个不了解剧目的内涵并缺乏想象力的人跳,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好的演员都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融进舞蹈里,使得观众的思维和情绪紧跟着舞蹈的剧情走入,产生共鸣。

  想象力是我们舞蹈创作的灵魂,更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人类的所有文化、文明、科技都与想象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想象力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对于我们舞蹈表演来说,舞蹈是一门艺术,是人类文艺文化的产物,这都是需要我们能有一个好的想象力才能编好舞,跳好舞。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活动的任何时代,从各种古代壁画,器皿的雕刻画面上都能看到人类通过舞蹈记录世界,表达情感的影子。那么为什么一个肢体动作能表达出情感呢?这是舞蹈者用想象力联想到现实,观舞者通过舞蹈联想到现实。舞蹈或舞蹈表演没有了想象力,那么舞蹈就失去了灵魂,就是如同手语,只是一个既定的表达工具而已。

  比如电视剧《芈月传》当中的《少司命祭舞》的创作来源是楚辞当中的《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这些古词也许很多现代人都已经很难通过文字来理解其要表达的情感,但是舞蹈却是没有时代划分的,人们可以通过舞蹈感受到时代的文化感。这些都是在舞蹈创作者加上表演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在舞蹈中共同发挥和展现出来的。想象力是创造一个催化剂,更加是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年我也是试着换个角度审视自己,打破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去看待舞蹈,理解舞蹈,从舞台演员角度再到编导视角,全新的去探究舞蹈艺术,更多的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近期做的一个小剧目《斗茶倌儿》也是通过不断采风,深入历史,走进南宋故址,结合现代元素,艺术想象应运而生。

  作品是反应南宋时期的斗茶文化,斗茶始于唐朝,兴盛与南宋,卖茶沽若者在大街小巷、瓦市勾栏中卖茶,斗茶,品茶,出茶诗。至今为止每年新茶初出,杭州作为中国茶都还延习着每年一次的斗茶大会!四位舞者从表演形态与道具运用上,各具风格,各怀技艺,四人时则个体,时则整体,古典韵律结合与当代审美情趣的表演。当时编排过程中,寻找四位演员独特的身体语汇,人物特点相近用了三个月。再通过两人磨合,再到三人磨合,再到四人共同的打磨,提炼,以及艺术想象。作品收尾最后茶出留香以意蕴着江南茶文化源远流长。

  黑格尔在《美学》中也说道:“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舞蹈演员作为沟通编导和观众的桥梁,能否准确的传递和表达编导的意图,与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密切相关。而在演员的二度创作中,“想象力”这一要素尤为重要。在舞蹈表演中,“想象力”是舞蹈表演素质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舞蹈艺术的形成、升华和完善几乎每一个过程都打着想象的烙印。

  当演员时,是享受舞台,享受诠释人物,诠释生命。但编导,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创新,还需积淀各种文化与各种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美学,文学,历史,话剧电影等等!谈几点创作感悟,第一,发现题材与立意很关键,题材的选择与立意,表达什么,它决定你作品的高度与思想。第二,熟练作品表达,也就是表达方式层面,编舞技法层面,形式运用方面,也就是动作动机与舞蹈语汇层面。第三,发现与创造动作很容易,但是不容易的是准确捕捉到符合作品内容的动作与动机发展,发现好的动作品质与艺术效果很关键.第四,创作的原动力一定是想象,充满智慧的,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想象。作品《斗茶倌儿》,获得了2019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浙江风格江南舞韵”舞蹈比赛十佳作品综合最高奖剧目,对于编导而言,其实各种创作是享受从无到有的过程,挖掘可贵的,歌颂时代的作品,发扬传统民族艺术的,反映生活人间百态的,诠释人性真情实感的作品,那么这应该是作为创作人员和演员的最高理想了。

  艺术想象是由简到繁,由表及里,从舞蹈训练到舞蹈排练到舞蹈表演,在《毛诗·序》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极为精辟的见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舞蹈的起源,而且也说明了舞蹈艺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比其它艺术形式更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于平.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32开页数393.
  [2] 刘青戈.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4.1页数122.
  [3]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页数378.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
    舞蹈表演论文(精选8篇)
    第一篇:敦煌曲子戏溯源及其现代舞蹈表演 第二篇: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探析
    第三篇:朝鲜民族舞蹈表演中内观的运用 第四篇:舞蹈演绎中舞蹈技巧运用问题与策略
    第五篇:叙事性舞蹈表演中如何塑造艺术人物形象 第六篇:舞蹈表演中对形象完整、生动的塑造
    第七篇:三人舞《外面的世界》情感表达的方式及意义 第八篇:舞蹈表演中情感的表达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