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财政学硕士论文

征收环境税的意义探讨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19 共4759字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匿乏,经济增长的背后掩盖不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能源、铜等资源消耗量在世界首屈一指,近几年许多城市频繁发生雾霾。资源的衰竭和环境的污染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更是对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方面,发达国家率先做出尝试,将环境保护纳入税收体系,通过征收环境税引导企业和个人行为,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税收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职能。

  与此同时,我国也高度重视环境税的幵征,不断推进改革。2007年6月,我国首次提出要“开征环境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2008年3月,贾康建议将环境税引入国家议事日程,并提交了相关提案;十八大要求进一步推进环境税改革,“对污染程度高、监测技术较成熟的对象征收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直接提及“环境”或“生态”字眼达到28次的报告相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加至45次。2013年5月,畐ij总理马凯提出,提高资源税征收环境税,完善税收制度改革。同年12月,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环境税正式上报国务院,资源税和环境税是这两年最显着的税改重点”3。因此,我国征收环境税已是大势所趋。

  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环境资源而不必付费,经济发展产生了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单独依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那些高消耗,高污染和高外部成本的企业为追求利润,盲目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需采取必要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也应该使用税收手段进行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税收不仅是政府财政的重要工具,也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保护环境方面效果显着。首先,税款专款专用,特用于环保行为和公共事业;其次,对髙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或产品的征税,引导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转变,有助于减缓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此外,可以通过调整相关环境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到达引导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目的。因此,开征环境税不仅是保护资源环境、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对策,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税制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国外研究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与税收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重视。随着“污染者付费”原则获得广泛认同和实践的同时,税收绿色化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OECD国家,环境税迅猛发展,近年来北欧国家还先后引入了碳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有些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上建立了环境税制度。

  一、环境税的理论基础

  (1)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负外部由谁支付,并在1972年提出后被各国普遍接受。正如庇古提出的“通过税收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现实中就是通过“污染者付费”原则来实现的,即污染者为环境污染造成的负外部性承担费用,从而促使污染者更加理性地使用环境资源。基于PPP原则,OECD国家才真正通过环境税将外部成本内在化,因此,将污染者付费原则列为环境税的重要理论基础。

  (2)公共产品和外部性在此简要介绍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环境符合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从根本上解释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性”理论解释了市场条件下环境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原因,这也是环境税作为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的依据。

  二、环境税的双重红利

  近年来,西方学者围绕“双重红利”作了一定的分析研宄,经济学家对“双重红利”的一系列理论分析和实证模型,推进了环境税纳入税收体系的进程,为进一步完善环境税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Terkla (1984)认为,“局部均衡模型下环境税代替其他税种提高了效率”,证明了存在双重红利。Pearce(1991)指出“碳税可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还能有效降低其他税税率”,产生了 “双重红利”的概念。双重红利可以划分为弱双重红禾IJ、强双重红利和就业双重红利,对于是否存在后两者,学术界产生了激烈的讨论。Shiro Takeda(2006)通过动态CGE模型验证了 “碳税减少了现有的扭曲性税种,弱双重红利是存在的,但是强双重红利不是一定存在:当碳税替代资本税时,存在强双重红利,而替代劳动税和消费税时则不存在”。Gilbert E. Metcalf (2007)采用了投入-产出模型研宄了环境税对工业产出的影响,通过对58个工业部门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了“在税收中性的前提下,碳税代替公司税后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小”。Christoph (2008)分别对德国单独减排和德国印度联合减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初始税制存在扭曲,德国的就业双重红利不存在;而德印实施联合减排方案两国都能受益,德国减排实现了就业红利,印度能提高电力生产效率促进就业”。Paul (2009)指出:环境税是一项政策工具,通过提高资源价格、提高利用率和保护环境,并减少资本和劳动的税收扭曲来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增加就业和产出。

  1.2.2国内文献综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们对环境税展开激烈讨论。国内的环境税研究以2007年为分界线:第一个时期是90年代到2007年,在国外对环境税研宄成绩斐然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开征环境税、开征时机是否成熟进行了讨论。多数研宄者认为,中国应该征收环境税,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不应征收环境税,重点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相关税收政策。第二个时期是2007年至今,自我国提出研究环境税的开征问题,我国的研究转向环境税税制设计。刘辉(2009)、高萍(2011)和众多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环境税的开征必须提上议程,何时开征、如何开征以及环境税的税制设计成为目前阶段的研究重点。

  一、对发达国家环境税的介绍和借鉴

  发达国家,特别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推行的环境税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此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和税收特点提出了建议。按照不同税种,高萍、计金标等(2010)介绍了二氧化硫税、二氧化氮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在国外的实施情况,提出我国环境税的改革思路。陈少强(2008)对发达国家的典型环境税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说明,介绍环境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环境税体系提出了参考经验。按照不同国家,王林(2007)介绍了美国、波兰和荷兰的环境税改革,突出特点是健全配套制度、提高征管效率和各部门相配合。罗小兰(2011)介绍国外环境税进展,并着重介绍了丹麦、荷兰、英国等国在实施环境税后的双重红利成效,为我国环境税发挥双重红利效用提供了参考。

  二、环境税的经济效应

  环境税的经济效应研究重点就是中国环境税的双重红利,通常做法是CGE模型对双重红利进行分析。王德发(2006)运用CGE模型模拟了征收5%税率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排放量均下降,同时对劳动要素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从而证明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的存在。童锦治、朱斌(2009)介绍了丹麦等国环境税税改的经验,实证证明各国双重红利的效果是不同的。司言武(2010)认为“环境税的经济效应需要综合考虑基本福利效应,收入循环效应和相互作用效应”,会产生双重影响,一个是基本福利损失,另一个增加了社会收益。李升(2011)分析了征收环境税对经济、通货膨胀、制度的影响,并为环境税方案提供了思路。沈田华、彭钮(2011)指出以往分析的局限性,创新性地分析了环境税影响,引进了“国际贸易收益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效应”的概念,提出了环境税政策在中国的启示。童锦治,沈突星(2011)通过CGE模型分析了环境税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税的税收减免对社会福利影响不大,但对其环境保护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白彦锋、董瑞哈(2012)从污染税入手,实证结果表明“污染税增加了产品成本,但对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和研发投入产生了显着地促进作用”。

  三、对我国税制设计的完善和建议

  关于我国税制设计方面的研宄,一般是从我国现有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现状入手,分析环境税开征的必要性,确定环境税的税率和税基等。余荣渊(2008)、王金霞、尹小平(2011)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环境税的征税对象、税率、征管方式等进行了探究,为我国环境税的开征提供了参考。王金南等(2006)认为我国先实行融入性环境税,逐步实现绿色税制;计金标(2010)认为应选择“综合独立型环境税”;高萍(2011)认为我国应先幵征直接污染税。此外,赵丽萍(2009),薛钢、纪惠文(2011)介绍了国外的环境税税收返还制度,建议增强我国间接返还制度的公开性,要求依法执行间接返还。

  1.3本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论文共分五章,详细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现行的环境税费、对我国各省经济社会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国外环境税借鉴以及我国税制设计和征管的建议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介绍环境税的实施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对本文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第二章介绍我国当前的环境税费政策,并基于环保、效率和公平功能对各种环保手段进行比较分析,突出了环境税三大功能的优越性。

  第三章基于三大功能定位分析环境税幵征对我国的影响。在李绍荣提出的税收生产函数基础上建立新的模型,选取我国资源税、消费税中的成品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作为准环境税,以准环境税代替环境税变量,对全国29个省1999年-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了我国环境税的环保功能和效率功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三大功能尤其是公平功能受现实条件的影响,在现阶段环境税三大功效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效果。

  第四章是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功能定位下的国外环境税借鉴。针对我国环境税的效率功能和公平功能并不完善的现状,重点介绍西方国家如何利用税制设计和税收征管实现三大功能完美定位的经验,并从中总结经验进行借鉴。

  第五章是基于环境税的三大功能定位,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应该首先坚持“治污环保”目标,兼顾“效率公平”目标,据此构建我国环境税体系。通过税制设计和征管解决环境税环保和效率公平问题,提出构建体系的政策建议。坚持治污环保和兼顾效率公平,分阶段分步骤开征环境税,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环境税效应。

  1.3.2研究方法

  文采用的研宄方法包含:

  一、文献研宄法,搜索国内外环境税相关文献,结合系统的经济理论分析,有针对性地参考借鉴国内外环境税税收政策;二、实证研究法,利用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并利用Eviews7.0对环境税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三、经验总结法,基于效率和公平视角系统地研究了OECD等诸多国家实践情况,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针对我国环境税三大功能的改进进行借鉴;四、系统分析法,系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理论,财政学理论,税收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对我国环境税政策及经济社会影响进行全面研宄。

  1.4.创新之处

  一、数据的代表性增强。鉴于环境税尚未开始征收,在实证分析时,为了从税收角度研宄对我国各省的影响,将我国资源税、成品油税、城建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加总税额作为准环境税的税额,代替环境税数据,区别于以往仅选择国内资源税或者排污费代替环境税的做法,抑或以国外污染税数据进行分析的做法,更能够基于税收效应的角度进行环境税税收开征的影响分析,增强了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二、模型的拓展。本文并未遵循通用CGE模型,研宄碳税对GDP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在模型的选择上,借鉴李绍荣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除了原有的K (固定资产投入)L (就业人员),增加了 E (能源消耗)作为自变量,设立新的生产函数,不仅研究准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也对能源消耗和企业产出效率的影响作出了分析。

  三、将环境税的功能定位为环保功能、效率功能和公平功能,基于此三大功能,结合财政学、税收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多方位、宽领域地研究我国各省环境税效应,这也是本论文创新和出彩的地方;此外,在效率和公平功能视角下,借鉴国外经验设定我国环境税的体系,突出环境保护的首要目标,兼顾效率公平目标,更借鉴环境联邦主义提出了中央和地方环境税分权,通过税制设计和税收征管解决我国准环境税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希望能为研宄此课题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