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魏晋书法美学中“清”的含义与延伸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07 共5434字
摘要

  在中国书法美学中,有两类基本概念:一类是神韵、理气、筋骨、风神、体势等构成性概念;一类是雅俗、浓淡、厚薄、沉雄、扑拙等审美性概念。前者是本质论的、创作论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风格论、鉴赏论的基础。两类概念应用的范围基本不交叉,但有一个特殊的概念“清”,则处在二者之间,在书法美学的历史语境中,它是构成性的概念,又是审美性的概念。“清”在中国书法美学概念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含有深刻的美学意蕴,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一“、清”的哲学基础

  什么是清?《说文解字》说“清,朖也。澂水之皃。”清段玉裁曰“:朖者,明也,激而后明,故云激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清”的本义就是水净透明,澄澈的样子,后来又引申出很多义项,如形容人的面貌娴淑(《郑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或者形容人的品德高洁(《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都与“清”的本义有联系。“清”作为一个哲学名词,它首先是与人的终极理想和生命追求相联系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澄澈透明的生活情调、虚心应物的认知方式,都是围绕着“清”展开的 ,这样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老子》中有多处说到“清”:昔之得一者,天下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第三十九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散。大盈若充,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清”是实现以上诸大的前提,被赋予了本源性的意义,具有和“道”同样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和期待。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中他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在庄子看来,清静无为,恬淡素朴,自然而然乃是实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重要途径,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庄关于“清”的论述,深深影响了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在魏晋时期,不论是文论、画论、乐论,还是在书论当中,“清”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且都处在一个较高的品格之上,并且具有多层的含义。如在文学理论作品中,魏曹丕《典论》一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是指人的气质性情对文学影响;刘勰《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篇,其核心含义就是“风清骨俊”,是指作品的风格;钟嵘《诗品》中也多次用到清字,如“清刚”、“清远”、“清拔”、“清靡”、“清雅”等很多衍生的名词,把“清”的含义扩展和深化了。“清”的审美品格和理想,不但在文论中有重要的体现,而且在魏晋时期的书法美学中也有重要的体现,代表了那个时期书法美学的主流。

  二、魏晋书法美学中的“清”的含义

  “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在书法理论中,虽然不像文论、乐论中那么多,但我们也能从中国的书论中及文献中找出很多关于对书法“清”的论述。在与中国古典美学一致性的基础上,魏晋书法美学的“清”表现出书法艺术独有的特色。

  (一)“清”体现着魏晋书法家的自我价值

  中国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魏晋时期,书法也不例外。“汉末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期,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为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烈于热情的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

  在此时期,玄学出现,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有无”观、自然观等,促使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1](215)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促使人们发现了自我价值。《世说新语》就记录了很多魏晋士人对于自然和情感的态度,其中就有关于书法家王羲之等人的。

  对于自然,他是那样饱含真情: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王右军既去官,与东土士人营山水弋钓之乐。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晋人以灵虚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起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213)晋人对美的理想是洁净光明,鲜活透亮的,体现在人物的风神上也是如此。如《世说新语》很多地方用“清”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清风朗月”等。神鉴式的人物品藻在魏晋时期大为盛行,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对于感情,他们也是那么不拘礼节,毫不做作,个性那么张扬,对感情那么真挚,王羲之东床袒腹,嵇康赴死之前弹奏广陵散,王子猷夜探戴安道,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魏晋的书法家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和情感,这样的风度,才会有书法艺术的清澈和透明。“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1] (213)这书法里包含着魏晋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魏晋人的书法纯洁明净,潇潇洒洒,一任天真,是他们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写照。

  (二)“清”反映了魏晋书法家人格的魅力

  古人论书,把人的人格修养、学识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虽然这些方面不能严格地与书法成就画等号,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作为人精神重要表现方式,它或多或少受到人的性格、修养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在中国这个注重道德的国度,道德被提到了至上的位置,古人不论是论诗、论画,还是论书,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在道德的标准方面,古人往往用一“清”字来阐明,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说:

  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而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2]

  在朱和羹看来,人品的高低是决定书法成就的关键,品高的人,他的书法自然会有清刚雅正的气息;而人品低下的人,他的书法虽然可以呈现出激昂顿挫的气势,但那种放肆和刚暴之气不免流露在外。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已经表现出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这也影响到人们对艺术的评价,把人格、学识、修养等因素放入到艺术的评价当中,成为中国艺术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对书法艺术的评价也是如此。

  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呈现出一种“清”的气息,这与魏晋人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完美有很大的关系。当人们泯灭了世俗的观念,超越了利害之心,才能用纯然的心去观照世界,也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境界。魏晋人的书法之所以有“清”的特点,就是因为这书法是从他们纯净的心灵中流露出来的,是他们人格的体现。元代郝经评王羲之的书法:

  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观其遗殷浩及道人诸人书,不附桓温,自放山水之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观其书法韵胜遒媚,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邈不可及。[3]

  王羲之的书法有这样高的成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天分、努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人格的完善也是达到完美艺术境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人多以“韵”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而人格的“清”则是形成这一风格的基本条件。唐李白《王右军》一诗中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王羲之性情中的清真和潇洒,是形成其风流蕴藉书法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清”包含着魏晋时期的书法风格

  魏晋时期,人们以纯然和透明的心境来看待自然,对待生活,反映在书法艺术上。由于书法艺术最能与魏晋人精神契合,因此,书法最能体现魏晋人的精神追求。而“清”一词最能代表魏晋书法家的心灵和艺术的境界,后人论魏晋时的书法,多有以“清”一词来评论。明人项穆《书法雅言》,明确标榜魏晋“清”书法风格,其在《取舍》一章中,提出的书有“三要”,就是把魏晋的书法风格归纳为三点作为评价书法水平高低的标准,即“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乱,整则形体不偏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苦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2](535)可见,项穆明确把“清整”作为批评的第一标准。何谓“清整”,在项穆看来“,清”就是点画不零乱“,整”则是形体规整不偏斜,在“清整”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温润、闲雅,有君子之风和娴静文雅之气。具体到书家的“清”风格评论上,后人以评论王羲之书法时最多,这里兹举两例:

  右军楷书,以新安吴氏所藏《乐毅论》为最,似柔而刚,似远而近,神清韵和,使人有天际真人想。(清王澍《论书剩语》)惟右军书,醇粹之中,清雄之气,俯视一切,所以为千古字学之圣。(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呈现出清净纯然的面貌,而韵致平和,如天外高人的圣手书写。同时,王羲之的书法,虽然清新妩媚,但不缺少劲健之气,其书法超凡脱俗,傲视众贤,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魏晋的名家书法自有高格韵致,神清韵和,但即使普通人物的书法,也能体现出“清”的特点:

  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有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花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4]

  魏晋人以清简虚旷的怀抱和以韵度为主的精神气质,形成了魏晋书法的风流蕴藉之气。他们的书法如散落的花朵和零乱的水藻,但自然而然,值得观看。他们在书法的表现上,“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的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1](212)魏晋的书法纯系神机,点画自如,不滞于物,随心而走,这正是魏晋人精神的表现。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晋王献之法帖》说:

  余尝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率事皆吊候病,叙离别,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故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人也。[5]

  欧阳修对魏晋书法的推崇,就在于魏晋人的书法出于真情率意,所以即使逸笔草草,淋漓挥洒,也是姿态横生,意味无穷。宋人以“意”为主的书法风格,正是魏晋自然清新书风的继承和延续。魏晋的书法清澈明净,自然而然却又姿态横生,他们把生命与书法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晶莹的艺术世界,这世界就是魏晋人精神的写照。

  三、魏晋书法美学中“清”的含义的延伸

  后人在论及魏晋书法“清”的美学含义时,往往多以“雅”、“淡”等词合称,于是有“清雅”、“清淡”等词。在古典书学中“,雅”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有“古雅”“、闲雅”、“雅趣”、“风雅”、“博雅”“、精雅”“、雅韵”等词,可以说,“雅”如同“清”一样,包含着丰富的含义。“雅”最初是《诗经》中“风、雅、颂”三种文体中的一种,这里的“雅”主要指周王朝地区的正统音乐,按音乐的不同“雅”又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毛诗序》注曰:“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政教之所又废兴也。”“雅”在这里被附着上正面教化的功能,后来“雅”的意义更是不断演化,孔子《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里的“雅”是指语言的规范和雅正。荀子则进一步拓展了“雅”的含义,《荀子·修身》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而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在荀子看来,雅是与礼节相联系的,有礼则雅,无礼则野。从“雅”的意义演化和变迁来看,它有正统、规范、礼节等道德教化和人物品藻功能和意义。

  “雅”一词被广泛用于魏晋时期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的评论中,主要指典范规则、文雅精致,合乎含蓄蕴藉、简洁自然的品质,如曹丕《典论·论文》说“:奏议宜雅”,要求奏议要简洁扼要,措辞要精确文雅。当然“雅”另外还有很多附加的意义,如“博雅”一词强调了知识的广博,“闲雅”一词强调了情调的闲适,“古雅”强调了风格的质朴,等等。后人在评论魏晋的书法时,主要是“清雅”一词,它兼具了“古雅”和“闲雅”的含义。唐张怀瓘《书断》评钟繇书法曰“:真书绝世,刚柔皆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2](178)而评王羲之的书法,则是“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2](180)就是说钟繇的书法具有古朴典雅的味道,而王羲之的则显得妍媚有余,而古雅不足。唐孙过庭《书谱》说,王羲之的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2](129)则是指其书法的闲雅。

  在“清”的美学含义中,“清”往往又与“淡”相联系,故有“清淡”一说。“淡”是人生的一个境界,老子的“恬淡为上”、庄子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就把“淡”作为人生境界的一个旨归,主要表现为超然物外,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这种超然和淡然的心态影响到艺术,形成了以平淡为美的审美风尚。体现在书法上,便是有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平淡书风。唐张怀瓘《书议》评王羲之晚年书法,“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而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2](145)晚年的王羲之心态恬淡,超然物外,醉心佛老,故其书法有这样的特点。后人在论及魏晋书法时,还有“清韵”、“清健”、“清雄”等词,也主要是以“清”为主的美学风格的延伸,这里不再论述。

  四、余 论

  由于时代风尚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以“清”为主要基调的魏晋书法美学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用笔纯净,风格清雅,意境高远。魏晋书法美学风格契合着中国人普遍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理想,一直占据着书法风格的主导地位,从宋四家一直到明清之际的董其昌等人,都是以清雅书风为主。“清”的美学基调虽然洁净、清丽,但往往显得淡薄,缺少一种雄健浑厚之气,因此,后人对魏晋的清雅书风也多非议,但“清”作为一种明丽洁净的书风,被广大的文人所喜爱,成为文人书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2]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40.

  [3]毛万宝。中国古代书论类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713.

  [4]倪宗新。杨升庵书论[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36.

  [5]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9:2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