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机械化论文

黑龙江省玉米机械化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16 共8962字
论文摘要

  引言

  2013 年 4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标志着《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获得批准[1]。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玉米、稳定发展大豆、合理发展粳稻,加强基地建设,提高单产水平[2]。因此,在积极发展玉米的农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形势下,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2013 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 728 万hm2,产量达到 300 亿 kg,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 50% 左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国第一大玉米主产省。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而且可以确保农艺措施到位,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3],对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现状

  1. 1 种植规模

  2000 年以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10 万 hm2左右,2005 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开始增加,达到 273 万 hm2,2006 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 330. 5 万 hm2,2007 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388. 4 万 hm2[4]。全省共消费玉米 91. 5 亿 kg,其中:

  城镇口粮 1 亿 kg,农村口粮 4 亿 kg,饲料用粮 45. 5 亿kg,工业用粮 39 亿 kg,种子用粮 2 亿 kg,销售省外 73亿 kg,出口 2. 5 亿 kg。黑龙江省玉米消费量最大的是饲料,约占玉米产量的 50% ; 其次是工业用玉米,约占玉米产量的 40% ; 再次是口粮用玉米,约占不到玉米产量的 5% 。随着我国饲料用玉米、加工用玉米需求的增长,国内出现了玉米供求偏紧的形势。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国内玉米供求日益趋紧的形势,势必会影响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5]。玉米种植面积是玉米产量的保障,保持乃至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必要条件[6]。因此,黑龙江省应进一步扩大饲料用玉米和工业用玉米种植规模,满足市场不断增长需求。到 2012 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 661. 5 万 hm2,产量达到288. 8 亿 kg; 2013 年,玉米种植面积高达 728 万 hm2,产量达到 300 亿 kg,是近几年黑龙江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最快的农作物,对黑龙江省粮食增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2 种植区域

  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农作物,除了北部少数地区,全省均有种植[7]。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一年一季,属于我国北方春播玉米种植区,地处世界着名玉米生产黄金带。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为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地区,面积约占全省 2 /3,产量约占全省90% 。其中,双城市、龙江县、肇东市、青冈县、呼兰县、巴彦县、兰西县、五常市、肇州县、海伦市、宾县、安达市、甘南县、望奎县、泰来县、齐齐哈尔辖区、北林区、拜泉县、肇源县及林甸县等 20 个市县是黑龙江省传统玉米主产市县。农垦总局产量占全省总产 1 /10左右。近年来,随着德美亚等玉米早熟品种推广应用,黑龙江省玉米产区向北拓展到第四、第五积温带。

  1. 3 种植品种

  2000 年以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在 10 万 hm2以上的主栽品种有龙单 13、龙单 19、龙单 38、绥玉 10、克单 14、吉单 27、吉单 519、郑单 958、先玉 335 及德美亚 1 号等品种,公顷阶段产量均达 5 100kg 以上。其中,先玉 335、德美亚 1 号播种面积最大,都达到 40 万hm2以上。

  1. 4 耕种模式

  黑龙江省玉米耕种技术模式主要有“等行距”“大垄双行”及“催芽坐水种”。采用 60 ~ 70cm 等行距垄播,一次播种保全苗,保苗株数达到 4. 5 ~ 6 万株/hm2[8]。目前,已基本完成由穴播向单粒播过度。

  玉米耕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耕作不合理,抗灾稳产性差; 二是播种不科学,良种良法不配套; 三是施肥不合理[9]。

  1. 5 种植效益

  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 但随着全球粮食资源的短缺,农业生产效益也稳步增长。据调查,2005 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公顷成本 2 772 元,公顷收益 2 914. 4 元; 2006 年公顷成本 3 537. 9 元,公顷收益 3 279. 75 元; 2007 年公顷成本 3 610. 8 元,公顷收益 3 015. 3 元。从 2005 -2007 年 3 年大豆、玉米、水稻、小麦四大主要作物收益变化情况看,水稻每公顷 3 年平均成本 5 139. 6 元,收益 6 501. 75 元; 玉米每公顷三年平均成本 3 306. 9 元,收益 3 069. 15 元; 大豆每公顷 3 年平均成本 2 238 元,收益 2 707. 35 元; 小麦每公顷 3 年平均成本 2 024. 25元,收益 1 932. 5 元。这些年来,种植玉米的效益基本是低于水稻,但高于大豆和小麦,这也是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2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现状

  2. 1 耕作机械化

  2012 年,黑龙江省玉米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98. 8% ,主要机型有灭茬旋耕起垄机、松耙联合整地机、翻转犁、浅翻深松犁、圆盘耙及灭茬机等进行耕整地作业。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耙、起或灭、旋、起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全省拥有拖拉机 147. 3 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80. 8 万台,机引犁( 包括浅翻深松犁) 34. 49 万台,圆盘耙 10. 98 万台,旋耕机 7. 14 万台,灭茬机 8. 16 万台。近几年,在国家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带动下,黑龙江省 58. 8kW 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大幅增加。2011 年全省拥有 58. 8kW 以上大马力拖拉机 42 564 台,比 2010 年增加 7 142 台,增幅达 20% ;2012 年全省拥有 58. 8kW 以上大马力拖拉机 4 9767台,比 2011 年增加 7 203 台,增幅达 16. 9% 。同时,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松耙联合整地机、灭茬旋耕深松起垄机、耕耘机等复式作业机具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玉米机械化耕整地水平。

  2. 2 播种机械化

  2012 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机械化水平达到99. 3% ,主要使用 2 行小型机械式精量半精量播种机作业[10],全省市场保有量 58. 62 万台,年需求量 5 万台左右,与 13. 2 ~22kW 拖拉机配套使用,可进行完成玉米的种床开沟、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及覆土镇压联合作业; 更换工作部件,还可完成起垄作业以及中耕施肥等项作业。穴播播种机排种工作部件使用较多的是立式圆盘窝眼轮组合式排种器,结构简单、调整方便、价格低廉,造价在 150 元左右,已有专业化生产厂家批量生产,播种机生产企业可直接购买使用。该排种器种子适应性差,有磕种现象,可以完成玉米的穴播作业,玉米每穴播种 2 ~ 3 粒; 但不能完成玉米单粒播种作业,作业速度在 4km/h 左右,不适应高速作业需要。近年来,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单粒播种机基本都使用勺轮式排种器,结构比立式圆盘窝眼轮组合式排种器复杂,造价略高。但其优点是能够实现单粒播种,种子适应性强,不磕种,可播催芽种[11]; 缺点是作业抗干扰能力差,不适应丘陵山区作业。该排种器作业速度可达 6km/h,还不适应高速作业需要。黑龙江省还有免耕精量播种机0. 08万台,可以进行玉米保护性播种作业[12]。

  2005 年以来,黑龙江省 58. 8kW 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增速高达 15% 以上,到 2012 年全省拥有 58. 8kW以上大马力拖拉机近 5 万台,与 58. 8kW 以上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 6 行、7 行、8 行、9 行大型高速气力式精量播种机应用量越来越多。其一次进地可以完成玉米生产的开沟施肥、单粒播种、覆土镇压联合作业,更换工作部件,还可完成起垄作业以及中耕施肥等项作业。排种工作部件是气吸式排种器,可完成玉米单粒排种作业,作业速度可高达 10km/h。该排种器优点是能够实现单粒播种,不磕种,可播催芽种,适应高速作业; 设有气压和清种互动机构,可根据种子大小进行调解,适应性强; 更换吸孔大小不同的排钟盘,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各类种子都可播。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造价高,一个气吸式排种器 500 元左右,是机械式排种器的 3 倍。高速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性能先进,适应规模化玉米生产作业需要,可大大提高玉米播种作业质量[13 -15]。

  2. 3 植保机械化

  黑龙江省玉米播前封闭除草和苗期病虫草害植保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2012 年已达到 99% ,全省拥有机动喷雾机 6 万多台,主要是与 13. 2 ~ 22kW 四轮拖拉机配套的小型喷杆式喷雾机。其由拖拉机作为动力源驱动喷药泵,药液从过滤器进入喷雾系统,由带有防后滴功能的扇形喷头进行喷雾作业; 药箱容积300L 左右,喷杆幅宽 6 ~ 8m,作业速度控制在 4km / h左右。其需匀速前进,快了药量不足,慢了产生药害,作业均匀性较差,存在着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局部药剂残留严重,小型喷杆式喷雾机产品技术制造水平较低。目前,玉米生产中还应用了一部分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大型喷杆式喷雾机,带喷杆自动悬浮平衡系统和喷杆高度液压调节机构,设有三级过滤系统,配置了防后滴扇形喷头,药箱容积 1 000L 左右,喷幅 18m 左右,产品技术制造水平较高,作业性能先进,能够满足玉米生产作业需求。玉米大喇叭口苗后期植株较高,达到 3m 左右,防虫病等植保作业需要超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我国超高地隙喷杆喷雾机研究才刚刚起步,玉米中后期植保机械化几乎是空白。与发达国家植保机械先进技术相比,主要差距是无同步喷雾技术、防漂移技术和全封闭自动混药技术等。

  另外,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拥有 80 多架适合大面积喷雾作业的航喷飞机,性能先进、效率高、效果好,可以完成农垦系统玉米中后期植保机械化作业。

  2. 4 收获机械化

  玉米机械收获是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关键一环[16],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玉米机械收获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行距适应性差,二是可靠性差[17]。黑龙江省是我国研究开发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最早的省份。1975 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就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联合研究设计了 4YW - 2型牵引式卧辊双行玉米摘穗机,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台玉米收获机械[18]。该机采用卧式收割台,采用辊式摘穗机构,由黑龙江省赵光机械厂批量生产,是 20世纪全国生产量最大的机型,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市场上使用的玉米联合收获机还有许多技术来源于此。该机型采用辊式摘穗机构,摘穗过程中籽粒破碎率偏高、转弯半径较大、作业前需开作业道、地块适应性差,20 世纪末已经停产,大部分产品在农垦系统使用。

  21 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玉米机械收获作业需求加大,农民用机热情空前高涨,玉米生产机械化有了较快发展。2012 年,黑龙江省玉米收获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 54. 7% ,全省拥有玉米联合收获机 19846 台,应用量较大的产品主要有: “春雨”“勇猛”“迪尔”“佳联”“富康”“牧神”等品牌,主要机型有背负式和自走式。

  20 世纪前 10 年,推广的主要是 3 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与 58. 8 ~74kW 四轮拖拉机悬挂配套,可完成摘穗、集箱、秸秆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收获后的玉米如果不剥皮堆放晾晒脱水,很快就出现霉变,严重影响玉米品质,所以必须进行场上二次剥皮作业,费工费时。因此,后来有些机型增加了剥皮机构,可同时完成剥皮作业; 但由于受配套拖拉机空间限制,结构不合理,剥皮率不到 70% ,剥皮效果不好。摘穗工作部件以辊式摘穗机构为主,拉茎摘穗过程中秸秆损坏较轻,果穗含杂较少,收获时龙爪式摘穗辊有一定的剥皮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没有剥皮机构的缺陷; 但龙爪摘穗辊对玉米果穗两端损坏略大,有些籽粒从玉米果穗上脱落下来,收获损失大,影响推广应用。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有少部分自带集穗箱,收获的玉米先放到集穗箱,集穗箱满后再卸到运输拖车里。由于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集穗箱小,经常收到地中间集穗箱就满了,停车卸玉米穗频率太高,导致作业效率低,机主不愿采用。因此,大部分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时采取运输车伴走作业,收获的玉米果穗直接装进伴走运输拖车里,运输车交替伴走接果穗,玉米联合收获机不用停车卸果穗,作业效率高。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摘穗后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由于玉米秸秆量太大,粉碎还田后的玉米秸秆影响起垄整地,大部分被焚烧了。

  少部分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备了回收型秸秆粉碎机,由于黄贮饲料营养不高,粉碎回收的秸秆含土量大,牛不爱吃,养殖户不愿用,推广应用量很少。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可靠性低,损失率、清洁率及秸秆粉碎率不尽人意 生产成本过高[19]。

  2010 年以后,推广的主要是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主要有3 行和4 行两种机型,可完成摘穗、剥皮、集箱、秸秆粉碎联合作业。其结构合理,性能先进,效率高,损失低。摘穗工作部件主要是拉茎辊与摘穗板组合式,优点是籽粒破碎率低,收获损失小; 缺点是果穗含杂率高[20],给果穗输送部件和剥皮部件增加了很大压力。因此,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要有很强的果穗输送能力和剥皮清杂能力,不然会经常出现堵塞现象而影响作业。黑龙江省垦区约有 50% 以上玉米直接进行脱粒收获,使用的收获机是在麦豆联合收获机的基础上更换玉米割台,一次进地完成摘穗、剥皮、脱粒、秸秆粉碎联合作业。秋天进行脱粒收获时玉米含水率一般在 30% 左右,为了降低破碎率、节约生产成本,玉米采用脱粒收获时大部分都向后推迟收获期,让玉米在地里自然脱水,在玉米含水率达到 25% 以下时再收获。收获后的玉米籽粒要进行烘干,含水率达到 17% 以下时才能存放; 或者让玉米在地里自然脱水,含水率达到 20% 以下时再收获; 由于这时黑龙江已进入严冬,气温很低,已经上冻,收获后的玉米籽粒不用烘干也可以存放,节省了烘干费用,损失小。另外,在上冻后进行玉米收获作业不破坏垄型,第 2 年地表根茬清理后可原垄播种,节省整地费用[21]。

  3 黑龙江省玉米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3. 1 结构不合理

  玉米生产机械化结构不合理,大型少、小型多; 主机多、机具少,配套不合理。2012 年,黑龙江省58. 8kW 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保有量仅为 4. 9 万台,而73. 5kW 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保有量仅为 2 万台,数量太少,且分布不均,且有 5 499 台在农垦系统; 大型拖拉机机具配套比仅为 1∶ 1. 3,与 1: 3 的合理配套比相差较大,拖拉机与机具的配套比不合理,不能满足玉米生产各环节和大规模、标准化作业的需求。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 66. 5 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是大型拖拉机的 13. 5 倍,数量太多,小型拖拉机机具配套比为1∶ 1. 79,拖拉机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利用率低、作业费用高,制约了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3. 2 发展不平衡

  2012 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1. 67% ,而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 85. 7% ,低于全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黑龙江省不仅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而且在不同作业环节上发展极不平衡。玉米生产的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发展较快,而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仅达 54. 7% ,机收是四大农作物中水平最低的; 玉米中后期植保机械化才刚刚起步,成为制约玉米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3. 3 机械水平低

  黑龙江省农业田间生产使用的玉米机械仅达到了发达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产品技术水平,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了 90 年代水平; 产品设计结构有些部分不合理,产品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很差,平均首次故障时间仅是国外同类产品的 1/3 左右。同时,低端产品市场过度竞争,价格低,利润空间很小,企业无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导致低端产品重复生产使用; 高端产品还要从先进国家进口,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存在着很大的粮食安全风险,还严重影响了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3. 4 作业质量差

  黑龙江省农村玉米生产田间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动力小,牵引力也小,导致耕整地作业太浅[22]( 13cm 左右) ,作业深度达不到 30cm。此耕作深度没有打破犁底层,不能创造出地表细碎、中层全面松动、底层虚实相间的耕层构造,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不协调,既不蓄水又不保墒,农村的玉米耕地基本上是晴天硬邦邦、雨天水淋淋。在施肥作业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施肥深度不够,分层施肥不明显。播种环节存在着播深稳定性差,深浅不一,株距不均匀,作业质量达不到标准化要求,苗不齐不壮,玉米单产水平不高,黄金玉米生产带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黑龙江省农村玉米单产水平比处于相同地域的垦区低 150kg 左右。虽然地挨着地、垄挨着垄,一样的种子、一样的种植模式,结果却形成极大反差,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玉米生产的作业质量差,达不到标准化水平要求,导致先进农艺技术没有实施到位。黑龙江省垦区玉米单产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使用大型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玉米生产作业,动力机械主要使用 147kW 左右的大型拖拉机,为了保证耕整地作业质量,每个作业区还配备了 1 台约 220kW 和330kW 左右特大型拖拉机; 使用松耙联合作业机和全面耕耘机进行耕整地作业,耕整地深度达到 35 ㎝左右,彻底打破犁底层,形成上虚下实、虚实相间的耕层构造,蓄秋冬季雨水为春用,保墒能力强,玉米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从而实现了玉米的高产稳产。

  垦区玉米播种使用的机械主要是 6 行、7 行、8 行、9 行高速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能够实现单粒播种,分层侧深施肥,播深一致性好,覆土厚度为 5 ~ 6cm,误差为1cm[23],且播种行距和株距极其均匀,作业速度达到9km / h,生产效率高,能够保证适时播种,实现苗齐苗壮; 喷雾作业使用 18m 左右悬挂式喷杆喷雾机或 27m左右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作业均匀性好,不存在“跑、冒、滴、漏”现象,药剂残留少,为绿色食品提供了保障; 农垦还有更先进的航喷飞机,效率高,效果好。
  
  4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建议

  4. 1 加大玉米生产先进种植技术研究推广

  目前,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主要采取垄作种植模式,采取垄作种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于黑龙江省无霜期短,积温不足,玉米垄作种植可增加积温100℃ 左右,增加玉米产量 750kg / hm2; 二是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年降雨量集中,玉米垄作种植可有效防止雨涝。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近 50 年来,全省气温平均升高 1℃,预计到2030 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1. 9℃ ,年可增加积温 100℃以上,和采取垄作种植模式增加的积温量相近。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扶持政策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大马力拖拉机作业面积迅速增加,具备了建立同美国玉米耕整地一样的以深松为主体、松耙联合的土壤耕种制度[24],深松整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地的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可最大限度利用“土壤水库”调节水分,蓄夏秋雨为春用,解决了夏秋季节降雨集中易造成雨涝问题。因此,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具备了实行“垄改平”的条件,应加大玉米 “垄改平”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玉米生产采取平作种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作业环节、减轻土壤破坏、每公顷减少作业费 500 元左右,还可以解决玉米联合收获作业后大量秸杆覆盖条件下无法进行起垄作业的难题; 更主要的是玉米生产采取平作种植模式后,可以进一步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大大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技术水平。

  4. 2 加快玉米生产先进机械研究开发

  玉米生产机械的性能是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加快研究开发先进玉米生产机械,提高玉米生产机械水平,对实现玉米生产标准化作业,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关键共性基础部件研究。研究与大马力拖拉机高速作业配套使用的入土工作部件材料及热处理加工工艺,研究弹性减阻节能工作部件。二是研究松耙联合作业机。加深耕作层,深松深度达到 30cm[25],打破犁地层,建立合理耕层构造,解决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后大量秸秆覆盖下的玉米地耕整地起垄问题。

  三是研究玉米免耕施肥单粒精量播种机。研究玉米单粒精密排钟器,提高玉米单粒播种机械化水平,解决在作物残茬覆盖条件下的施肥单粒精密播种问题。

  四是研究高效低污染防漂移超高地隙喷杆喷雾机。

  研究同步喷药控制技术、全封闭自动混药加药技术、喷杆液压快速折叠技术,解决植保喷雾作业的均匀性问题,提高玉米生产中后期植保机械化水平。五是研究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研究适合黑龙江省玉米规模化生产要求的效率高、能耗低、剥皮率高、破碎率低、带剥皮籽粒回收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加快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的研究,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六是研究高效低能耗玉米烘干机,为玉米籽粒收获提供保障。

  4. 3 加速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农艺融合的好,可以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模式多样,有等行距种植模式、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催芽坐水种植模式及育苗移栽种植模式等。每种种植模式的配套机械结构不同,增加了玉米生产机械的复杂性,导致玉米生产机械种类繁多、批量小、生产成本高、产品技术水平低,先进农艺技术实施不到位。玉米的种植行距相差很大,30~ 70cm 不等,这给玉米收获机跨地区作业造成很大困难,将影响到购机户的经济效益,而这恰恰是玉米收获机是否能推广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把玉米的种植行距规定在适当的范围内,有利于发展玉米收获机械的系列化产品[26]。

  农机农艺有着共同的目标,是一个共同生产技术体系。先进农艺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要靠农业机械来实现,不能够用机械化来实现的农艺技术没有前途,玉米生产农艺技术研究要有工程化理念,要做到标准化生产,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只由农机农艺融合的好,才能加速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4. 4 加强市场监管和培训

  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玉米生产机械化健康发展。目前,市场上有些产品性能研究不过关就大量推广应用,企业产品制造质量不合格也大量销售,拿农民的生产来检验产品性能,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使用机械的热情。应加大玉米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的行业监管力度,特别是零配件的质量把关,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应责令限期整改; 同时,加大生产机械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力度,杜绝性能不过关的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同时也要看到,玉米生产机械调试不好或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故障和人身伤害事故,要对玉米生产机械操作手进行技术培训,建立产品应用试验示范园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机械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EB/OL]. 2014 - 01 - 27. 中国政府网.
  [2]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EB/OL]. 2014 -01 -27. 黑龙江经济网.
  [3] 宗锦耀. 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N]. 农民日报,2008- 04 - 17.
  [4] 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 黑龙江统计年鉴 - 2013,农业志[M]. 哈尔滨: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周慧秋,温思美.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学术交流,2007( 9) : 109 -1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