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答辩

建筑设计毕业答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小陈论文答辩
发布于:2015-06-03 共3867字

  范例一:


    各位老师好!我叫王萍萍,来自建筑学院,我的论文题目是《珠江三角洲紧凑住区休憩空间一形态设计研究》。在这里,请允许我向杜宏武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遣词造句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背景意义上,伴随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自上世纪so, 90年代始西方国家陆续提出适应可持续的发展的城市住区理论,紧凑城市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之一。紧凑住区作为紧凑城市理论在住区层面的新视角,并非一种特定的住区形态,而是一种指导理念和研究的切入点,己成为我国大、中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但相比大规模建设的住宅数量,国内对住区休憩空间设计的关注度远远不够,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的系统总结,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滞后胜。住区休憩空间是居民大量休憩活动的基本空间。是丰富生活经验的物质载体,然而。

  与当前高效、紧凑的住区开发建设不相称的是住区休憩空间的总体质量不太理想,表现为休憩空间面积不足、形态单调,无法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休憩活动需求等。珠三角的住区建设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面临的休憩空间问题也较为凸出明显,因此,选取珠三角紧凑住区休憩空间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性,如何结合居民的休憩行为和休憩空间形态,探讨紧凑住区休憩空间设计己成为当前住区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

  ①文献分析法通过大量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著作、学术期刊、网络资料等,充分掌握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方法与实例。并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提炼出对其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思想及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②实地调研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紧凑住区案例的实地调研,尽可能获得与本研究方向有关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资料来源的原真性,为接下来案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供真实客观的依据。

    ③归纳分析法对选取的紧凑住区休憩空间案例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其空间特色及对文章研究成果的影响。

  最后,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文做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另外,全文仅是对珠江三角洲紧凑住区休憩空间的一次初探,对建筑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期盼今后加以完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通过此次毕业论文写作,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视野的狭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小拙作,敬请各位老师雅正。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范例二:


    各位老师好!我叫付颖,来自建筑工程学院,我的论文题目是《江西省农村客运候车亭设计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交通设施建设探讨》。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周志仪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背景意义上,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着的主要背景包括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等。在这其中,能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的就是城镇化。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看来,二十一世纪能够深刻影响到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只有两个,一个是美国掀起的基于信息化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个则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大量原本分散聚居于农业功能区的农村居民,逐渐聚集到非农业功能区的城市当中,变成城市居民。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同时也是生活观念、行为习惯、从事职业等多个方面的转变,可以推动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人口是享受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人口。城镇化地区是承载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功能区,不是行政和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城镇化不但表现在城镇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城市面积增大,同时还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职业变化以及空间形态优化等,深刻影响到社会文化、市场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素质等。自从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1978-2013 年,城镇常住人口从 1.7 亿人增加到 7.3 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提升到 53.7%,年均提高 1.02 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也由 193 个拓展到了 658 个,而建制镇数量更是由 2173 个激增到了 20113 个多层次城镇体系建设工作,具体是以小城镇为基础、以中小型城市为骨干、以大型城市为中心。当前,我国已经在城镇化方面发展到了中期阶段,正在面临着关键的转型期,传统的在地方政府的全面主导之下,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核心,以外向型工业化作为源动力的城镇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为在规模扩张的影响下,出现了“大城市病”,而关键的驱动要素,也就是投入大量物质资本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主要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的不完全城镇化。目前,根据城镇常住人口来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但是能够享受到均等公共服务的城镇户籍人口,却只占到总人口的35%;第二,土地的过度城镇化。在此之前的三十年时间里,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而建成区面积则增长了四倍左右,占用了大量的农村耕地;第三,城市发展失序。因为受到教育资源、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就业机会的影响,有大量人口聚集到了行政级别较高的中心城市当中,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中等城市发展速度却并不理想,小城镇的配套功能有待完善。同时,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还产生了资源消耗过度、经济结构不合理、空间过于集中、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出现了“城市病”,农村同样也出现了“农村病”.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序列,通过改革开放事业所释放的“中国奇迹”,也为城镇化的升级转型积累了必要的人才、技术以及资本等关键资源。再加之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教育素质的逐渐提高,还有对外开放水平的进步,市民意识逐渐开始觉醒,而社会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而且还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紧缺的局面,这些都决定了传统城镇化模式亟待更新转型。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中国,也就是全面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让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基础服务,为整个国家渲染上城市的底色。

  自从“十二五”计划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是将“三农”工作作为关键核心,持续推出并大力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在“三农”投入力度上,更是前所未有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省农业与农村经济有效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以及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稳步增加。最近几年以来,江西省内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所有行政村都基本实现了通公路、通宽带网络、通电、通水、通气以及通有线电视等。截至 2013 末,江西省常住人口总量突破 4500 万人,农业人口 2363 万人,占全省人口 52.5%.全省共有乡镇 792个,江西省在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站和候车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客运网络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出行条件。截至到2013 年底,江西农村公路硬化总里程已经有了 10.3 万公里,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也基本实现了省内每个行政村都有水泥路相通的预期目标。目前,江西省的乡镇班车通达率已经接近 100%,而行政村的班车通达率也超过了 80%,正式运行车辆有 1 万辆以上;乡镇的客运站建成数量为 586 个,占到总体的 70%,而已经通客运班车的行政村,也基本都建成了候车亭,总数量为 10700 个,基本形成了沟通城乡、覆盖村点的农村客运网络,解决了广大村民兄弟的“出行难、运货难”问题。与农村客运网络快速发展相比,目前江西农村候车亭在选址上,未考虑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在设计上未考虑江西地理气候特点、江西农村经济、江西乡村聚落建筑文化和江西农村公路及农村客运等方面的特点,致使部分农村候车亭存在选址平均化,造型“千亭一面”,功能不全等问题,未能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的需求,未能体现江西具有丰富的建筑历史文化遗存特色。

  其次,在研究结构与内容上: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内容,是绪论部分,具体是对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并诠释了相关概念,明确研究范围,提出研究方法,概述论文研究的主体思路和框架情况,同时还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扼要说明目前江西农村客运候车亭的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内容,简述江西省乡村聚落交通设施及农村公路客运概况。借助文献,了解江西乡村聚落传统交通设施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并对其定义及相关概念进行阐释。

  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三章与第四章内容,是本论文的重点。通过对候车亭的组成要素分析及组成部分的设计特点和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总结农村候车亭设计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江西现有农村客运候车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完成候车亭的新建和改造方案设计。

  第四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内容,总结江西农村客运候车亭及其发展前景。

    最后, 在不足之处上,由于目前对农村客运候车亭的研究基本空白,笔者展开研究也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粗糙及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其中所提出的观点,希望能对江西农村候车亭建筑的设计和运用提供实践性的意见。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