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实施情况的个案调查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晓报1,2庄佳琪1
发布于:2022-11-21 共10704字

  摘要:预答辩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研究生培养中,该制度可以起到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程、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培养质量、促进非毕业年级研究生学习及营造学科和院系良好的学术氛围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预答辩制度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基于对某高校教育学科预答辩相关主体的访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定位不准,预答辩沦为中期检查;组织不力,预答辩活动不规范;投入有限,预答辩质量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预答辩制度效用的最大化,须明确预答辩制度的独立定位、完善预答辩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教育学科;

  Abstract:The pre-defens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cess management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n effective means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is system can accelerate the writing process of graduate thesi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hesis and training, promote the study of non-graduate students and create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disciplines and departmen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pre-defens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related main participants in the pre-defense of an educational discipline in a university, some problems are found during the pre-defense progress: the inaccurate posi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pre-defense to be a mid-term inspection, the poor organization which gives rise to the irregular pre-defense activities, and the limited efforts which generates the unsatisfactory quality of the pre-defens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and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defens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dependent position of the pre-defense system,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re-defense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word: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dissertation; pre-defense; education discipline;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活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 000多万博士、硕士。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1],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离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正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部分学位授予单位仍存在培养条件建设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导师责任不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2]因此,加强质量管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管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学生是根本,导师是关键,制度是保障。”[3]作为在“正式答辩之前,把成型的论文拿出来请专家评审并评议其学位论文可否提交正式答辩的一项答辩制度”[4],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是“确保论文质量的把关环节”[5],是加强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预答辩制度虽已实施多年,但对这项制度如何安排并不清晰,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为全面了解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完善之策,本文运用访谈法对某高校教育学科进行了个案调查,访谈对象包括预答辩委员(教师)、毕业年级研究生、非毕业年级研究生等不同主体,以身份为划分依据依次采用A-C进行首位编码,以访谈对象姓氏首字母为编排顺序,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第二位编码。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的积极作用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具有综合性的积极作用。作为正式答辩的模拟和演练,该制度无疑可以使研究生在参加正式答辩前熟悉流程、做好心理准备。此外,预答辩在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程、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培养质量、促进非毕业年级研究生的学习、营造学科和院系的学术氛围等方面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表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N=2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1.1 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程

  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过程,时间主要由研究生自由支配,然而研究生往往有一定的惰性。与此同时,一些导师的督促和指导也处于缺位状态。由于缺乏内在自觉和外部督促,如果在预答辩环节缺失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研究生在开题之后论文写作进程缓慢、滞后,直至正式答辩前才迟迟交出论文的情况。

  预答辩作为外部制度,具有相应要求及标准,对研究生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即要参加预答辩,一个前提是必须完成论文,而且从整个流程而言,只有通过预答辩才能参加接下来的正式答辩并最终毕业。因此,预答辩制度的存在相当于一个关口,也相当于一个阶段性目标,可以对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产生督促和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整体进程。其一,它增加了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压力和动力:“于研究生而言,思想上无形中会引起高度的重视,行动上会只争朝夕赶写论文。”(访谈编号B5)其二,它提升了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紧迫感和执行力:“激励和督促我们撰写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一个deadline。”(访谈编号B2)其三,它有助于帮助研究生克服“拖延症”:“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有些研究生不着急,导致最后呈现的文本比较粗糙,这也会影响后续的评阅结果。”(访谈编号A3)“加入预答辩这个环节有利于促进论文如期完成,避免我们对论文的拖延。就预答辩当天来看,起码大家都赶出了论文初稿。”(访谈编号B3)不仅如此,这一制度对导师也是一种提醒,强化其督促和指导研究生的自觉性:“研究生的论文除了要靠他自己自觉,还要靠导师时常催促和监督,这样的话,实际上到了各个环节都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访谈编号A5)

  1.2 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培养质量

  “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6] “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的前馈控制(招生、课程设置与教学、选题、开题等),仅仅只能为论文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提供可能的条件;对学位论文进行的终结控制(论文评审及正式答辩),也仅仅只能起到鉴别学位论文质量是否合格的作用。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关键还在于进行过程控制。”[7]预答辩这一环节就是过程控制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缓解终结控制的压力,而且可以强化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常规管理。就提高论文质量而言,预答辩既是评审评议的过程,也有集体诊断和指导的作用,有助于研究生在正式答辩之前进一步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具体而言,能够参加预答辩的论文应该有较高的完成度,但高完成度不等同于高质量。预答辩现场集合了多位教师,可从不同角度为研究生提供反馈和建议,有助于发挥预答辩小组的合力、避免研究生个人及其导师的局限性。一是教师通过提问,进一步帮助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导师可以更好地帮我们捋清思路,使我们更清楚论文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论文是否针对问题展开。”(访谈编号B7)二是教师针对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老师根据研究生的报告,提出问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研究生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指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向。”(访谈编号B7)如此一来,最终亦“有助于降低研究生论文外审不通过的风险”。(访谈编号A1)

  此外,预答辩也具有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预答辩是一场综合性的学术汇报,考验的是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预答辩作为答辩的仿真模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各位老师汇报论文的研究缘起、过程及结论,同时要求研究生现场回答老师的提问,这对于我们的心态、临场反应能力、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度等都是极大的考验。”(访谈编号B2)因此,它对研究生的多方面能力都是一场锻炼,“例如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信心和社交礼仪等。”(访谈编号C7)

  预答辩作为一个关口,还具有分流、淘汰的功能。预答辩时间节点靠近答辩,这一阶段质量不高或者尚未完成的论文较难在答辩时通过,因此可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保证学位论文总体的质量水平:“如果在预答辩这一环节,被其他老师指出论文有‘硬伤’,说明这篇论文不建议或不能进入外审及之后的环节。”(访谈编号A1)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8]通过预答辩环节的集体考核,培养单位可以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整体水平有所了解和判断,并据此做出进入下一阶段还是暂缓乃至中止培养的决议,从而保证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符合学术标准。

  1.3 促进非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学习

  对非毕业年级研究生群体而言,观摩预答辩不仅可以熟悉流程、提前感受氛围,而且可以从中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前沿、论文的逻辑架构及写作规范等诸多“干货”:“观摩预答辩可以吸取师兄师姐论文选题、写作、答辩的经验,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未来自己的选题、写作、答辩中。例如,每个选题都是师兄师姐花时间和精力探索而呈现的,观摩预答辩使我们可以快速并初步了解该选题并听到老师们对于该选题的专业建议。”(访谈编号C5)同时,预答辩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也有助于避免未毕业年级研究生“踩坑”:“对于论文中常出现的具有共性的纰漏,在日后的论文写作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规避。”(访谈编号C7)

  此外,参与或观摩预答辩的经历将使非毕业生群体提前感知学位论文写作的难度和挑战性,激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业投入并且对自身的学习进程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对于研二的我们,预答辩是一个很好的警钟,提醒我们在接下来的论文研究中,踏踏实实,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要写实。”(访谈编号C4)“提前感受预答辩流程,有利于我们提前安排好论文写作进程,激发论文写作动力。”(访谈编号C5)

  1.4 营造学科和院系的学术氛围

  当前,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高校和院系学术氛围较为淡薄,缺乏学术交流的制度和平台。由于预答辩是以专业或方向为单位组织的论文评审活动,无形中增加了师生之间、各年级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和熟悉,拉近了同一专业或研究方向师生的情谊,而且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为学科、院系,尤其是某一方向的学术探讨增添了一种途径,丰富了学术交流的形式。例如,一位观摩的研究生评价:“与其称为毕业论文预答辩,其实更像是一场学术头脑风暴。各位老师就每位研究生的论文各抒己见,同时老师与老师之间也进行着学术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访谈编号C4)

  因此,这种通过预答辩创造的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学科、院系和某一培养方向分享、交流、论辩的学术氛围。于教师而言,“通过听其他教师对答辩者的提问或建议,以及教师之间的探讨,可以接触不同的学术思想,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敏感度。”(访谈编号C5)于研究生而言,“教师在发言过程中会涉及对该问题的延伸思考,能够帮助研究生对一些教育现象或者问题产生新的理解。”(访谈编号C7)

  2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已意识到预答辩的积极作用,并应用这一形式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暴露了不少问题。通过对某高校教育学科导师、预答辩研究生和观摩的非毕业年级研究生等多主体的访谈,笔者发现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定位不准,变相沦为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和预答辩有其共同点,如均旨在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与主体主要是导师组与研究生组。然而,中期检查是指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全面检查论文前期、中期工作,了解进展情况,在肯定已经取得成绩的同时找出差距与不足,进一步修订论文后期工作计划,调整充实论文内容”[9]的考核制度,其侧重对论文的进展进行检查和督促并提出指导意见。而预答辩则模仿答辩的形式和流程,其环节主要包括研究生汇报、预答辩委员提问、研究生回答及最后预答辩小组全体委员决议是否通过预答辩,其侧重在论文完成基础上对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汇报并进行正式答辩前的完善工作。虽然在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但却不是预答辩工作的主要职责。

  然而,从预答辩现场看,预答辩委员将主要工作放在了检查研究生论文写作进度上,仍然侧重于给论文提意见、给建议,缺少了预答辩应有的提问和答辩流程,也没有严格进行研究生分流或者淘汰,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中期检查:“预答辩制度是否具有否决权?貌似没有,只是起到答辩演练的作用,显然有重复答辩、反复折腾之嫌。”(访谈编号A6)正因为如此,访谈中部分师生都反映预答辩的设立流于形式。与此同时,个别研究生对预答辩制度的认知也存在偏差,混淆了它与中期检查的作用,例如他们认为:“专家老师要尽量提一些具体的、到位的建议,以方便研究生改进论文。”(访谈编号B7)“教师应提升专业责任感,切实提出针对性意见。”(访谈编号C3)因为预答辩制度在现实中沦为了中期检查且未进行分流和淘汰,所以一些研究生认为预答辩之后存在修改论文的时间和机会,进而对其重视度不够。这就导致一些研究生的论文未达到本该达到的进度要求:“很多同学预答辩阶段还在改题目,还有人没完成初稿。”(访谈编号B2)

  2.2 组织不力,预答辩活动不规范

  预答辩作为一项制度,应进行周密部署,相关工作人员与教师群体须按照流程规范行事,确保预答辩工作井然有序,从而保障预答辩积极作用的发挥。然而,调查发现,现实中的预答辩活动还存在组织无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预答辩的成效。这首先表现在,预答辩之前的组织工作不到位。一是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时间安排随意:“由于领导有事,预答辩时间短期内调整了好几次。”(访谈编号A4)这导致消息通知不及时,师生皆很被动:“据我所知,很多老师很晚才知道预答辩的日程。”(访谈编号B2)这也导致部分导师无法到场:“有些导师因为有比较重要的事,时间冲突而未能参加。”(访谈编号B2)同时又给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了不便:“时间安排不合理,偏向于临时通知。预答辩时间和工作招聘时间相冲突,只能优先选择回校准备预答辩。”(访谈编号B4)二是论文送审时间仓促。访谈发现,预答辩委员均是在预答辩前1~5天收到论文文本:“论文一般需要提前一周送给老师们审阅,但是大部分研究生都做不到。”(访谈编号A3)由于评阅的工作量大,且还有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其他事务需要处理,仓促送审导致预答辩委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审阅论文。三是预答辩活动安排紧凑,教师工作强度大:“所有专业的预答辩都集中在一个周末,教师的工作过于密集,强度过大。”(访谈编号C7)

  其次,在预答辩现场,组织不力和仪式感不足的问题亦非常突出。一是未严格效仿答辩形式进行。“预答辩没有做到仿真模拟的效果:我们坐着汇报;老师没有严格限制每个人的汇报时间;没有强制要求必须当场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都让预答辩没有那么真实。如果现场能再紧张、严肃些或许对我们参加正式答辩的帮助更大。”(访谈编号B2)当然,一些研究生对于是否提问题内心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从心理上来说,预答辩不提问题,我们确实少点焦虑,因为不用担心答不上。不过如果多提点问题,我们就可以从是否能回答老师的相关问题来查找自己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提前感受较为逼真的正式答辩的紧张气氛,也可以通过老师的问题来预测正式答辩时专家会问哪些方面的问题,从而做更充分的准备。”(访谈编号B6)二是时间把控不严。“导师组对整体时间的把握不够,前后预答辩研究生的时间不一致,造成前面同学时间过长而后面同学时间过于紧张的情况。”(访谈编号B4)三是会场纪律把控不力。“在研究生答辩时,部分老师相互交流的声音过大,整个会场比较嘈杂,观摩者不知道听谁说,也听不清楚。”(访谈编号C5)

  2.3 投入有限,预答辩质量不理想

  对预答辩制度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定位、事前组织工作的规范性、研究生培养方式等都是影响预答辩质量的因素。从访谈情况看,预答辩还存在相关主体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预答辩的质量不理想。

  其一,管理者重视不足。预答辩制度的规范性需要管理者执行与维护,进而影响和规范教师和学生等相关人员的观念和行为,而这一点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又取决于管理者对于预答辩制度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认识。就预答辩实际开展情况来看,管理者对预答辩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为有限,导致在环节设计、人员分配、时间安排等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方面出现较多本可以规避的问题。前文所揭示的预答辩组织不力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者重视不足的反映。

  其二,教师群体投入有限。预答辩虽服务于研究生,但预答辩教师作为论文把关人,可以视为把控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主体。教师事前投入是否充分,在预答辩现场体现得非常明显,也往往被研究生所感知:“预答辩教师往往在现场才翻阅论文,过于仓促,意见多属于临场发挥,对论文修改和提升未有实质性帮助。”(访谈编号B4)“教师每次的指导更多是在看目录和框架,并非全然了解论文的具体内容。”(访谈编号C1)“老师们说论文里缺少的东西事实上存在,可能是老师们没看到,这样就导致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不一定十分中肯和有价值,而且在无形中也损害了他们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访谈编号B2)

  其三,研究生投入不够。预答辩前期各项流程的完成情况、对预答辩本身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生预答辩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一些研究生对预答辩的投入不够:“做汇报的研究生们应该思考从哪些方面进行论文汇报,或许能使教师更精准地帮助其解决论文撰写中的棘手问题。然而,实际上他们的汇报重点似乎并不清晰。”(访谈编号B3)而且从整体看,很多研究生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和标准:“研三是对整个研究生学习的总结,预答辩也是一次综合展现与升华,虽有难度但应不至于痛苦,展现出的论文层次也不应该出现整体偏低的现象。这种矛盾说明研究生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或者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术标准。”(访谈编号C3)。

  3 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预答辩制度这一环节是必要的吗?为什么强调加强对预答辩这一环节的重视?假设相关主体的投入都能够得到保障,那么有无预答辩这个把关环节,论文质量的问题都不会太大。但是,在相关主体各项投入有限的现实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需要利用制度做好全过程管理和质量把控,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底线”不失守,进而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中,预答辩制度就是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10]的重要一环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2020年9月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此前,《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更明确提出“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6]。针对前文发现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完善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预答辩制度的独立定位

  上文已阐述,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在性质、考核侧重点、组织形式及对检查小组的职责要求上均不相同。之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预答辩常沦为中期检查的情形,是没有厘清中期检查和预答辩的关系。例如,有高校规定:“预答辩一般在正式答辩前两个月左右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学位点(或方向)集体组织预答辩,研究生向导师组做论文报告,相关专家对论文进行全面审议,提出修改意见,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论文。”[11]从表述本身来看,这种规定与中期检查在性质和任务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事实上,从过程管理而言,中期检查与预答辩是前后关系,通过中期检查是参加预答辩的条件之一;在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二者是递进关系,中期检查保障预答辩充分发挥积极效用,而预答辩建立在中期检查基础之上,而非中期检查的复现或“善后”:“研究生应该以参加正式答辩的状态和准备去参加预答辩,比如论文肯定要是个成品,而且这个成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反复多个来回完成的。”(访谈编号A1)

  研究发现,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对于正式答辩的办法、答辩委员会委员的资格等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而关于预答辩这一过程管理环节的具体规定则非常少。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高校需出台学位论文预答辩的相关规定,明晰预答辩这一制度的性质、目标、内容及环节等,推动预答辩这一过程管理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同时,还应强化其答辩属性、分流与淘汰功能,从而明确预答辩制度的独立定位,并为随后的正式答辩提供一个高的起点。

  3.2 完善预答辩环节的组织与管理

  一方面,要强化对预答辩之前相关环节和事项的组织和管理。一是将预答辩的时间固定下来,从而形成常规和传统:“提前制定好时间安排,纳入研究生须知事项内,避免过于灵活的时间安排,如在开学时就制定预答辩时间或统一每年预答辩日期。”(访谈编号B4)同时,时间的安排须充分考虑研究生修改论文的时间需求,控制好前后环节之间的时间间距:“预答辩和送审的时间间距最少也要有半个月至一个月,从而留出足够的时间给研究生修改和完善。如果时间间隔太短的话,那么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办法或者没有时间修改,可能只能修改一些比较表面的问题,很多问题都可能关注不过来。”(访谈编号A1)“预答辩时间可以再提前,使研究生有更宽裕的时间把论文修改到位。”(访谈编号B7)二是规定论文提交的时间期限,保障教师有足够的评阅时间。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明文规定提交论文时间为预答辩前十天。[12]三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即“时间可以再安排得充裕些。一来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老师更充分的指导,二来老师们也可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访谈编号C4)同时,强化预答辩教师的责任担当:“参加预答辩的老师最好提前看看学生的论文,这样在现场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心中有数,评价学生的论文时才能更加科学、客观。……老师在参加预答辩之前做足准备,才能为学生的论文‘诊’出真问题,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老师自己负责。”(访谈编号B2)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预答辩活动本身的组织与管理。一是严格按照答辩形式开展,真正发挥预答辩“全真模拟”的作用:“细化规范答辩流程,提高问答质量,力戒答辩流于形式。”[2]也有研究生在访谈中提出:“在形式和场地安排上也可以更加正式一些,让研究生感受论文正式答辩的氛围。”(访谈编号C4)二是合理分配汇报时长,教师需关注每一研究生汇报的时间分配,“建议控制每位答辩者的时间,锻炼其答辩时间控制能力,为正式答辩做好准备。”(访谈编号C5)三是做好会场纪律把控。在预答辩的现场汇报中,教师应自觉维护良好的会场纪律,以规范、严肃、正规的标准要求自身和研究生,专心参与预答辩各环节。

  3.3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预答辩的效果与前期各环节的成效紧密相关,高质量预答辩的前提是前期各环节落实到位。因此,要提高预答辩质量,不能只从预答辩本身考虑。这一点一些研究生也在访谈中有清醒的认识:“发挥预答辩积极作用,需按时完成前期各环节内容,预答辩之前的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都要很扎实。预答辩实际是在考查我们读研三年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访谈编号B2)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存在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就反映了课程教学、开题、中期检查等前期培养过程的问题,而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也因此变得必要。学位论文质量“主要是通过预防和控制,而不是通过终结性评估得以实现的”[13],因此其管理“应从传统的‘事后把关型’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型’为主”[13],将论文质量问题“解决在它产生之前或形成过程之中”[13]。

  从当前过程管理的主要问题看,一是做好课程教学工作。研究生课程提供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学术思维与规范等必要的学习和训练,为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提供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二是做好开题工作。开题好比是为一篇论文打下“地基”,正如我国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所指出的:“题开得好,做题的思路、方法很清楚,等于论文做了一半。”[14]从现实来看,需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给研究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审慎地思考,选择一个具有研究价值同时他们自身又有兴趣的问题,从而以研究生的内在驱动来保障学位论文撰写的高质量、高水准。三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将中期检查工作落到实处,解决原本在该阶段应该解决掉的问题,从而为高质量的预答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1-03-01)[2022 02 -24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 -25)[2021-0-1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8/content_5548010.htm.
  [3]马婧婧,吕家宝优化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措施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20(27):171-173.
  [4]周应恒,耿献辉预答辩制度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3):38-41.
  [5]赵梅,孙虹,刘志跃,等.预答辩制度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7(S1):616-618.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14-02-12)[2021-09-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402/t20140212_165554.html.
  [7]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2021-04-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
  [9]陆再兴.不能低估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 1997(4):61-62.
  [10]教育部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情况[EB/OL].(2020-09-23)[2021-04-16]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3/content_5546215.htm.
  [11]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细则[EB/OL].(2020-04-07)2021-09-26]. http://graduate.hnust.cn/wjgzzd/wj/index3.htm.
  [12]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EB/OL].(2013-03-01 )[2021-08-06]. http://life/ecnu.edu.cn/f5/d2/c18179a194002/page.htm.
  [13]王章豹,李巧林,郑治祥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3(19):27-28.
  [14]顾明远略论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问题--兼谈学位制度的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6):56-58.

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原文出处:张晓报,庄佳琪.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实施情况的个案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05):117-1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