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孙子兵法》中“势”的相关问题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02 共6525字
摘要

  "势"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范畴,学界已有多方面研究成果。目前,"势"的应用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造势"在宣传、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为了有效的运用"势",本文通过研究"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势"的应用及方法。

  一、"势"的含义

  关于"势"的含义,孙立(2011)从词源上研究:势,许氏《说文》"势,盛力,权也。从力埶声。""势"的基本含义:一是权势、权力;二是情势、局势;三是态势、趋势[1]28.陈正俊(2003)在进行"势"源考论后认为,"我们可以认为《说文》释"势"为"盛力,权也"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力量(古人对生长的力量是崇拜的),以及所种植物的归属权,或植物所划出的范围(如"封"字)所属权等有关"[2]63-64.与此相反,莫献鹏(2001)认为,"势"派生的"睾丸"新义,使"势"具有男性(雄性)的阳刚之气。《字汇·力部》曰:"势,阳气。"于是,"势"具有"勇"象征义[3]66-68.魏占武(2009)从孙子对"势"的论述中,得出"势"的含义:

  "势是一种力,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运动方向相同的力构成的合力,即由物体受地心引力(重力)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惯力及任势者的转动力(推力)所合成的。"并提出为势的程序:察势、任势、作势、启势[4]71.张岱年认为,"势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由于相互之间的位置而引起的变化趋向。这里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二是由此等相对位置而引起的变化趋向"[5]593.李加武(2014)分析了《孙子兵法》中"势"的特点:"势"具有横向的多面性和纵向的多层次性;"势"具有变动性和生成性;"势"具有"属人性"[6]1609-1610.张玉勤(2005)、杨国荣(2012)等人也认同"势"的多重所指。孙立从"势"的发展史看,先秦时期主要出现于政治军事等领域(如孙子、韩非),实用工艺领域也有相关内容(如《考工记》),"自从汉代萧何把军事领域的'下营'之势引入书法创作与欣赏领域,势便被赋予了艺术内涵".方建勋(2006)考释古代书论中的"势",认为"势"有三种含义:一为法度,二为"势"的四要素(运动、力、速度、趋向),三为文体名,第二种含义最为常见[7]104-106.

  综上所述,"势"具有多重所指,是多因素形成的综合力。在"势"的含义中,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力量、势力;二是趋向、趋势;三是形态、样式。方建勋(2006)把《孙子兵法》中"势"的含义概括为二:一是冲力,"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二是阵形,"势如彍弩"、"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子兵法·势篇》)。阵形就是阵势,具有形态、样式的含义。"势"的非基本含义:一是事物存在的时空环境,如"形势"就具有环境的意味;二是未发之力,是"潜能",如"势如彍弩",已发之"势",就成为"形",魏占武(2009)所谓的"启势"是值得商榷的;三是目标指向是人心,刘长林(1989)认为,"依照孙子的学说,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取决于主观的愿望或命令,而是由人所处的关系环境来决定的"."士兵作战的精神状态取决于军队的调度和部署,取决于作战环境的选择"[8]111-119.

  二、"势"与"形"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势"与"形"是相联系的范畴,不能离开"形"去理解"势".从篇名上看,有"形篇"和"势篇";也有"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的明确表述。再看"形"和"势"的表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形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篇)"形"强调"形态"、"形象";"势"强调"态势"、"趋势"."形"与"势"的区别在于,"形"是静态的"形态";"势"是既有静态的"形态",还兼有动态的"态势"、"趋势".吴如嵩认为,"形"就是形体之意,指客观物质力量。"势"是"形"的表现。"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9]60-67.顾文涛等也认为,"势经常和形相对,形是指有形之物,势则是指无形的能量,形反映的是现状,势则是指有某种趋向的无形的能量"[10]46.李加武认为,"连用时,"形"、"势"含义基本相同,均是指外在的客观情形,这一客观情形既可指自然界的客观情形和规律,也可指人类社会中客观形成的情状和关系".分用时,"形"是从个体物的角度出发,以显示其性状、内容的独立不依、客观外在;"势"是从物物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物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及其所呈现的态势。因此,"势"比"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当这一时空情境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时,整个"势"也就跟着发生变化"[6]1609-1610.莫献鹏认为,"'形'是一种物质力量,如兵力、武备、军赋等,它属于客观的、静态的、被动的、'硬'的力量。'势'则是一种以'勇'为核心表现的精神力量,如大无畏的气概、激昂的斗志、旺盛的士气、必胜的信念、同仇敌忾的精神等,它属于有灵气的、动态的、主动的、'软'的力量"[3]66-68.而廖天亮则认为,"'形'与'势'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形'是能量储存的状态,'势'是能量释放的状态,二者的基础都是'力'"[11]84-85.

  对于"形"的理解,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是有形的、静态的、物质"硬"力量。但对于"势"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观点:一是能量、无形的能量、能量的释放状态;二是精神力量;三是物物关系状态。关于这三种观点,首先把"势"理解为"精神力量",即"精神说"是不正确的。莫献鹏认为,"势"是一种以"勇"为核心表现的精神力量。"勇怯,势也"."勇"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表现。并引用《孙膑兵法·威王问》:"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认为"势"是一种精神激励[3]66-68.与此不同,刘长林(1989)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取决于主观的愿望或命令,而是由人所处的关系环境来决定的"[8]111-11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状态无非是物质的表现,因此,"精神力量"可以理解为"势"的功能、作用等,而不是"势"本身。至于"能量说"和"关系说",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能量本身是一种物质形态,关系也是物物关系,都属于物质范畴,都是有道理的。杨国荣认为,"'势'表现为具有综合形态的实践条件或实践背景"[12]85.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都是对的。

  "势"与"形"是相关联的范畴,不能离开"形"去理解"势"."形"是指"形式"、"样子"、"形势";"势"是指"力量"、"态势"、"趋势".二者的区别:"形"是侧重于静态的"形式","势"侧重于动态的"态势"、"趋势".二者的联系:"形"是事物的状态,"势"是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势如彍弩",一个人将弓拉开,从静态来看,是一个造型;从动态来看,是一个将弓逐渐拉开的过程及形成的威慑(精神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形"理解为"势"运动的态势、结果,把"势"理解为"形"的生成过程及效果。李加武把二者关系概括为"'形'是'势'得以成立的前提,'势必因形而立'"[6]1609-1610,是十分简明、准确的。

  三、"势"的生成

  杨国荣在分析人与势的互动时说:"'势'既非本然的存在,也不同于与人无涉的外在力量。"[12]85从人实践视角看,"势"在形成以后,就呈现为一种现实的境域和力量,具有客观的、规律的性质,于是,人要"顺乎势",这是"势"超越人、制约人的一面。同时,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可以通过认识、运用"势",实现人对"势"的积极运用,即人可以乘"势"而为。

  人对"势"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势"的生成上。"'势'所具有的生成性,使人之造势成为可能。所谓'造势',也就是形成有利于实践过程展开的趋向和背景,改变或避免不利的实践境域。""造势"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某种"势"的形成,而形成的"势"反过来又影响、制约人的实践过程[12]85.

  李加武也认为"人也可以在实践中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势'以提升实践质量和水平"[6]1609-1610.刘志春、李晓玲认为,"所谓'造势'就是创造对军事力量的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态势".并提出"造势"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创造力量动态转换的条件;二是提高力量爆发的速度;三是要控制力量使用的节奏[13]65-66."形"与"势"是不可分割的,"形是指有形之物,势则是指无形的能量".因此,无形之"势"是不能直接去"制造"的,直接"制造"的只是"形".结论是:"势"的生成,就是"形"的生成,造"势"就是造"形".廖天亮认为,"'形'是需要积累和培育的,是需要时间的;'形'本身的强弱在交锋之前就是可以比较的,是可见的;'形'的变化是在过程中进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形'的真相是可以被把握的"[11]84-85.

  "势"生成的基本环节是:(1)"势"生成的目标指向。"势"的生成过程,除"自然之势"外,基本上都有人的参与,也可以理解为"人设之势",其中包含人的目的、愿望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自然之势",也有其趋势和方向性。(2)"势"的生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积累。无论是自然领域或社会领域的"势"之兴起,无不需要一个过程,如暴雨之生成、王朝之更替、战争之发生、股市之涨跌等。"势"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积累越丰厚。(3)"势"的生成或"造势"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运用。"势"的生成和"造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所论之"势",不是纯粹的"自然之势",而是"人设之势",有人的主观渗透于其中。"势"的形成过程,就是"造势"的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同时,"势"的生成,并非是主观随意而为,必须尊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杨国荣在论及"理"与"势"的关系时指出:"'势'与'理'彼此相关,但并非完全重合、等同,'理'所体现的,主要是'势'之中的必然趋向".(4)"势"的生成或"造势"的本质是对有形的物质力量的运用、调配、组合等,形成有利的态势,也可以说,"造势"的本质是"造形".以战争为例,要形成有利于我方的军"势",需要运用多种资源,粮食、武器、情报、间谍等,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气象、水利、人口、道路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当资源不具备时,需要积累、调配、组合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资的力量。当资源一定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田忌赛马就是典型案例。(5)人与物在时空境域的现实运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也是不断变化的、转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所谓"优势"也只是在某一时点上发生,过了这一时点,"优势"就可能成为"劣势".在战争的军事运动中,敌情、我情"瞬息万变",保守、滞后、甚至不变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

相关标签:孙子兵法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