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工程论文 > 机械工程论文

驾驶员心理素质与汽车安全行使的关联性探究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 作者:王安琦
发布于:2018-09-12 共3391字

  摘  要: 主要阐述安全行车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汽车驾驶人的心理素质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驾驶人不良心理特征, 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养成方法及如何提高驾驶员的心理素质, 保证行车安全。

  关键词: 驾驶员; 心理素质; 交通安全;
 

驾驶员心理素质与汽车安全行使的关联性探究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 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但由于道路交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的形势更为严峻[1]。据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披露的数据资料表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年来高居世界第一, 事故万车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2]。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可胜数。如何减少交通事故、保障行车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安全行车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汽车是要人来操纵的,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安全行车的保障。交通安全与驾驶员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驾驶员的心理因素是安全行车的重要因素。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特征, 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它是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 文化素质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 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也就是说, 虽然人的素质主要是先天决定的, 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也可以得到提升。

  驾驶员积极的心理活动能保障安全行车, 而消极的心理活动则将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交通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驾驶车辆时头脑清醒, 观察力敏锐, 判断准确, 反映迅速, 操作敏捷, 行动果断。心理素质不好的驾驶员就会出现判断不准, 反映迟钝, 应变能力低下, 极易出现事故。

  驾驶员因年龄、性别、身高、经验上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驾驶员只有根据自己个性差异, 适时地把握自己, 不断努力克服弱点, 弥补不足, 才能减少行为错误, 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驾驶员在行车时要有效的控制自己情绪、情感, 养成优良的性格是安全行车的重要条件。驾驶员应具有自觉性、果断性、持久性等基本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 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市场经济发展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生存的压力, 不少人把驾车看成谋生的手段, 特别是出租车行业更是如此。他们脑子里集中精力考虑的是收入。再加上交管部门个别人的勒卡行为, 更促使驾驶员心情紧张、压抑和偏激。各方面的无形压力给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带来了负面影响, 抢道, 闯红灯, 强行超车等违章现象经常发生, 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危险系数。每天从见诸报端的大大小小关于汽车肇事报道中可以感受到, 车祸猛于虎, 而隐藏在车祸后面的驾驶员心理素质的下降更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2、 导致交通事故的不良心理活动

  实际上, 上述驾驶员性格、情绪、意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即为规定:“机动车实习驾驶员可以按考试车型单独驾驶车辆”。实习和不经常从事驾驶的驾驶员, 虽然具备了驾驶车辆的基本技能, 但驾驶技术并不熟练, 经验也不足, 对于复杂的道路情况和车辆性能还缺乏应变能力, 并事故。

  2.2、 侥幸心理。

  有些驾驶员对酒后驾车等违章行为, 心存侥幸, 他们总是想碰碰运气。以为抓不住, 即使抓住, 自认为有亲戚朋友, 在政府权力部门或认识个别交警, 一个条子、一个电话就能了结。每当侥幸心理得逞就会更加膨胀, 长此以往就会发生交通事故。

  2.3、 逞强心理。

  有些驾驶员特别是年轻的驾驶员, 争强好胜, 因而当别人的车辆超越自己时, 就认为对自已的驾驶技术不服。于是故意不让或加速追赶, 甚至强行超车后, 故意甩方向或紧急制动, 这种情况最易发生交通事故。

  2.4、 逆反心理。

  对个别运管、交警处理违章时的态度生硬、处罚不妥而心怀不满, 故意违章以求心理平衡。

  2.5、 保险心理。

  许多车辆都参加保险, 有的驾驶员错误的认为投保后就有后盾, 他不担心违章肇事后的赔偿问题, 所以开车时采用无所谓的态度。

  2.6、 急躁心理。

  有的驾驶员性情急躁, 不管道路情形如何, 总是我行我素, 遇到交通堵塞, 不是依次排队等候, 而是见空就钻, 这样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7、 骄傲心理。

  有的驾驶员开车时间长, 从没发生事故, 就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已经很高, 产生了骄傲情绪, 因此放松了对行车安全的警惕且车瘾大。

  甚至为了显示自己, 盲目开快车, 对由此造成的后果估计不足, 这种心理最易发生交通性, 导致发生交通事故。

  3、 对交通状况感知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3.1、 加强驾驶员的心理教育。

  驾驶员的心理教育是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整个社会要从不同侧面、不同途径开展深人持久的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则是驾驶员心理素质、素养提高的一个基本途径, 只有树立高度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思想,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才能真正从思想和意识上把安全放到第一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驾驶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社会重视、大家关心的情况下, 驾驶员要坚持不断学习, 自觉培养好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思想修养不断提高, 同时在实践中要锻炼提高自己,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2、 注意力的训练。

  3.2.1、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兴趣和良好动机, 有助于行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轻松的心态。3.2.2具备良好的注意品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紧张;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教练员可采取示范法到道路的交通现场去指导和训练。3.2.3采取暗示法, 提高自己注意的主动性, 集中性和分配性。采用默念套语是个较好的方法, 这样可以抵制外界新异刺激的诱惑, 剔除杂念, 避免走神。3.2.4在日常行驶中, 强化对车外的观察, 扩大注所要注意的对象。首先用眼睛盯着所要观察的对象, 要不眨眼睛盯着观察的对象 (车辆) , 上下、左右、行色、光影等情况。在此之后闭上眼睛, 使意念转移到头脑中, 去想象刚才所观察对象的上下、左右、行色、光影的状态。这样的训练越多, 对注意力集中的控制就容易做到。

  3.3、 对交通状况感知意志的训练。

  3.3.1、自我鼓励法:例如在驾车疲劳时, 为锻炼自己的意志, 默念“我行, 坚持就是胜利”。不过不要勉强去搞疲劳驾驶, 否则会适得其反。3.3.2自我说服法:即自己说服自己。如因疲劳, 收车回库后就不愿检查车辆, 要养成“今天的事就今天做完”。“今日的检查, 就是明日的安全”。克服惰性, 以提高自己意志的能力。3.3.3自我命令法:就是要振作精神, 快速进行心理调节, 以增强自己的意志能力, “酒后决不能驾车”。坚决谢绝亲朋好友和上级领导的劝酒。

  3.4、 对交通状况感知意念的训练。

  3.4.1、经常做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 以提高注意力的集中。3.4.2有针对性强迫自己加强需要提高的内容:如下坡抢挡、上坡起步、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操作。别贪快, 一次解决一个操作要领即可, 练精记牢。3.4.3两眼闭合:尽力想象刚才暗记的一连串动作顺序。想象的越细致, 体验就越准确。发动机各种转速的不同声音, 脚踩踏板的肌肉感觉等。3.4.4查阅有关教材与资料, 检查想象的内容是否正确, 操作有无错误和遗漏, 以便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3.4.5再次细致入微地想象动作顺序, 对连续操作细节要想象得准确无误, 这便是从理论上掌握操作要领了。3.4.6条件许可, 在绝对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进行实车练习, 验证意念训练的结果, 如上坡起步, 下坡抢挡;但要练习在坡度制动失灵时所采取的紧急措施, 只能在模拟器上练习。

  3.5、 对交通状况突发感受的训练。

  突发感受性的训练, 是指驾驶员对于环境的主观判断, 也就是对于环境中内在危险的感受性和可能性的理想评价。例如行车中突发有儿童横穿马路, 骑车人突然倒在你车前方很近的距离等等。不言而喻, 此时任何人都会感到危险, 但是在险情尚未出现之前的潜在危险, 不同驾驶员个人主观上的判断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完全要靠驾驶员驾驶的技能和心态, 及反应的灵敏程度来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和培养驾驶员正确掌握交通环境状况, 及对状况的预测和判断能力。3.5.1判断准确性的训练:对突发情况要遇事不慌, 立即判断事情大小因素, 利与失的关系, 当机立断采取相应的措施。3.5.2动作平衡:遇事不要手忙脚乱, 避免认识狭窄和多余动作的出现。动作用力适度, 相互之间要配合协调。

  参考文献:

  [1]邵祖峰.道路交通管理安全防范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5-8.
  [2]袁伟, 付锐.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与事故特征分析[J].山西交通科技, 2006 (4) :62-64.

原文出处:[1]王安琦.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与安全行车的关系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28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