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发表 > 期刊论文发表

有效应对评审意见是成功发表的必备技能

来源:未知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22-06-17 共2553字

  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普遍采取的一种稿件审理机制。投往杂志社并通过初审的来稿均需要经历同行评议。在该阶段,评阅人会从论文的理论贡献、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多个方面提出意见;编辑将整合这些评审意见并反馈给作者。如果作者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论文发表的概率将大大提升。因此,有效应对评审意见是学者们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当一篇论文获得修改机会时,作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评审意见,提交一份令人满意的修改稿?对于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杂志社通常给予30天的修改时间(若作者有合理的延期申请,编辑部会予以延期)。在修改期限内,针对评审意见的有效回应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调整心理状态、准确理解意见、选择应对策略与打磨《修改说明》。每个步骤都需要作者团队的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

  1.调整心理状态。作者们在看到一堆审稿意见时,难免有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烦恼、愤怒等,这是人之常情。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不少作者可能会选择放弃修改,熟不知自己可能放弃了一次近在咫尺的论文发表机会。情绪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下问题。此时,作者们需要冷静下来,调整自己面对审稿意见的情绪与态度。事实上,作者应从积极角度看待这些意见。

  刊物每年会收到上千篇投稿,仅有30%左右的稿件能获得修改机会。因此,作者要树立一种积极信念:只要竭尽全力去解决这些评阅人和编辑提出的问题,论文就有发表的可能性。在这种积极信念的激励下,相信作者们能走出负面情绪,踏上论文修改的新征程。

  2.准确理解意见。准确理解评阅人的意见是论文修改的前提条件,是解决评阅人困惑或担忧的关键。倘若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理解不到位,对其回应就可能偏离主题,修改稿也难以令人信服或满意。举个例子,评阅人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作者结论相反的一些观点(例如,作者论文发现互依型任务结构能够提升团队绩效,因为该任务结构有利于团队合作,但专家可能提出任务互依会造成社会惰化,从而降低团队绩效)。面对这类意见,我们不要误以为自己的研究结论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这条意见很可能是希望作者增强研究结果的理论基础与证据,同时在论文中讨论一些其他的可能性,因为任何现象都不排除具有双刃剑效应的可能性。

  因此,在回应这类意见时,如果我们的研究模型的确符合现实或理论逻辑,大可不必完全否认自己的研究结论而按照评审意见进行重新设计。更适宜的做法是,夯实理论与假设论证,在讨论部分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同时承认一些与研究结果相反的观点并针对如何调和这些分歧观点提出建议。

论文发表

  3.选择应对策略。评阅人提出的一系列评审意见在难度上具有差异性,既有简单意见,亦有棘手问题。此时,作者需要进行策略选择:“先易后难”还是“先难后易”?两种策略各具优点,关键在乇寻找一种适合作者自身的策略。“先易后难”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更适合一些经验尚浅的作者。这种策略可以帮助作者不断建立自信、积累经验,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最终出现灵感或者顿悟,攻破难关。“先易后难”策略也有一定的风险,倘若留到最后的棘手问题不能被成功解决,作者可能面临一个困境,即前期努力变成徒劳。因此,在选择“先易后难”策略时,作者要通读所有评审意见,考虑最后攻破难题的可能性。

  “先难后易”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应对策略,即先解决论文最核心、最棘手的问题,攻破这些问题意味着论文修改接近成功,从而避免“先易后难”策略中蕴含的风险|生。当然,“先难后易”策略会使作者在论文修改前期承受较大压力,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前期积累、抗压能力与坚持毅力等。无论选择何种策略,只要坚持努力,相信终能攻破难关。

  在考虑应对策略时,我们建议作者先通读几遍评审意见,将意见按照重要性或内容性分门别类,然后对症下药,投入不同的时间和精力。按照重要性,通常可以分为致命问题、关键问题、一般问题、细节问题等。一般来说,致命问题往往与研究价值/意义/创新、理论的恰当性、研究设计等问题有关,细节问题与文献引用、图表规范性、控制变量处理等有关。当然,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不同。对于那些提出新概念或新机制的研究,没有考虑控制相关概念和机制就不再是一个细节问题,而是关键甚至致命问题了。第二种分类是按照内容,分为故事引出、概念界定、理论使用、假设推导、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不管是哪种分类,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在具体动笔修改前,要做好周密的思考和谋划。

  4.打磨修改说明。撰写一份规范、充实且精炼的《修改说明》是作者向评阅人展现努力与诚意的最佳方式,也是打动评阅人的最有利工具。一份打动人心的《修改说明》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形式上应当规范,包括评审意见、修改回应、参考文献等关键部分,同时,避免出现错别字、不雅言语以及格式符号问题等。

  其次,《修改说明》应当呈现出作者对审稿意见的思考以及自己如何根据这些思考来完善论文。在稿件审理过程中,一些作者在《修改说明》中通篇呈现“已按照意见进行修改”之类的敷衍回应,未呈现自己对评审意见的思考与解释,这不利于作者与评阅人的学术交流,也不利于评阅人在后续评阅过程中做出决定。

  第三,一份好的《修改说明》应当全面深人但又言简意赅地回应意见,并非越长越好。如果过于啰嗦,很可能会模糊重点或者导致逻辑混乱,使评阅人无法准确捕捉作者的核心回应,最终使修改稿的价值大打折扣。最后,《修改说明》的态度基调也很重要,应尽量做到不亢不卑。处理评阅意见时会有两种极端基调。一种是将自己看的高高在上,对评阅人指出的问题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论文,提的意见不专业,给的建议很业余。此时的修改说明更像是辩解、反驳,甚至讨伐。另一种则把自己看的太过于卑微,认为评阅人的意见全是对的。此时的修改说明往往变成了恭维、奉承,甚至谄媚;在这种情况中,评阅人同样会感到不舒服,且还会认为作者不专业。总体而言,过犹不及都不好。实际上,修改说明应该是作者去说服评阅人的过程,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分寸感。从心态上充分尊重评阅人,姿态放低,但在专业交流上将其视作同行,保持独立。

  上述仅仅是应对评审意见的一些基本方式与策略。实际修改时,需要作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选择。归根到底,要真正解决评阅人的意见与担忧,作者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积累,对评阅人的意见或顾虑做出更为专业、用心的回应。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