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生态区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5 共3668字
论文摘要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1 ~2]。如何引导城市向着生态型城市发展,形成一个不同于以往城市扩张发展模式,而是以补偿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功能缺失为主要建设目的的 “城市生态型新区”,并考核城市建设是否达到生态型城区的相关要求,需要有一个具有客观评价生态建设目标实现进程的、以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内容、专门针对 “城市生态型新区”的可行有效的生态建设规划。

  1 研究区域概况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部,包括浐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形区域。地跨未央、灞桥、雁塔三区,规划总面积 129. 9km2。该区处于西安城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带,浐河、灞河、渭河汇聚的区域,是西安市东部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作为首个以生态区命名的开发区,其创建思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开发区。作为西安市九宫格局中的城市生态功能区,新区建设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首要任务,以 “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为总体发展思路,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创业的城市新区,并通过河流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提高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实现其改善西安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形象的功能要求。由此可见,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将不同于以往城市扩张和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的“特殊城区”———一个以补偿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功能缺失为主要建设目的的 “城市生态型新区”。

  2 总体目标

  通过构建以河流湿地、生态绿地、组团绿地、公园绿地为组成部分的生态景观体系,以绿色社区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组成部分的生态人居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以及以浐灞河历史文化、旅游休闲文化、生态示范教育等内容构成的生态文化体系,将生态区建设成为西安市的生态补偿区和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宜创业的国家级生态区。

  3 生态建设指标体系

  由于浐灞生态区是一个以补偿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功能缺失为主要建设目的的开发区,因此,该区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体现生态功能发挥的指标作为核心内容,这些指标也正反映了该区与国内其它生态区的区别。又由于该区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建成区,因此,国家环保部针对各级行政区制定的一些指标也不适宜于该区。为了充分体现浐灞生态区的特点,同时又能使该区的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规划选择了国家环保部发布的一些指标作为规划的生态建设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3 ~5],同时结合浐灞生态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特点,从生态功能、环境保护与建设、人口社会经济及组织管理等四方面,确定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 22 项指标构成。

  4 生态区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4. 1 生态景观体系建设

  以建设生态型城市新区和西安市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完善西安市城市生态功能为任务,突出自然山水等环境优势,以 “大水大绿” 工程的实施为契机,突出抓好浐灞流域综合治理,尽可能扩大区域河流湿地面积,建立包括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湿地建设区及人工湿地组成的湿地体系,有效控制浐灞河水环境污染,保护、修复和重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浐灞河流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使浐灞生态区成为西安市最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区域。
论文摘要

  加强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经济绿地及公园绿地和各功能区绿地建设,优化城市滨河绿带,构筑点、线、面相重叠的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形成 “大水大绿、大疏大密”的景观格局,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地体系,进一步提高生态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构筑生态区的绿化景观特色。

  通过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重建以及绿地系统的建设,保证生态区河流湿地、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达到 47%,构建浐灞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并实现作为西安市城区生态功能补偿区的目标。同时,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积极促进生态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将浐灞生态区建设成一个生态环境优良、高度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城市生态型新区。

  重点任务包括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绿地系统的建设、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促进清洁和再生能源利用及资源的节约利用等五个方面。

  4. 2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宜居环境。充分利用浐灞规划区优良的区域环境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态住宅建设、生态交通网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村庄及农村城市化建设,促进生态人居发展,营造具有浐灞区特色的安全、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规划近期人口约为 33 万人; 规划末期规划区总人口约在 55万人 ( 含流动人口) ,即确保到 2020 年,在该区域容纳西安市城区近 10% 的居住人口,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态住区,把浐灞区建成滨水生态城区。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重点从生态住区建设、生态交通网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

  4. 3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发展是浐灞生态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浐灞区现有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浐灞区的产业发展必须走一条非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即以创新为手段,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调整和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着重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发展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第二产业及旅游型生态工业; 少量发展为城市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最终使浐灞区形成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以生态工业为支撑,并结合少量生态农业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

  ( 1) 大力发展生态化的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总部商务经济、商贸产业、金融业、物流产业、文化教育培训及咨询服务产业、房地产业、休闲产业等第三产业;( 2) 发展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第二产业及旅游型生态工业: 对现有工业进行淘汰搬迁,调整工业产业布局,严格产业准入条件,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强环保产业的研究和开发;( 3) 推进现有农业的生态化转变,少量发展为城市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业结合的观光农业,加快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普及先进的节水农业等。

  4. 4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浐灞生态区生态文化建设以区内古遗址、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为基础,坚持以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为核心,将生态文明贯穿于浐灞生态区的生态文化建设中,形成具有先进生态文明特征的新文化、新风尚、新伦理的浐灞生态区生态文化发展模式。浐灞生态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把浐灞生态区建成历史文脉得以尊重、文化氛围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社会文明的新型生态区。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

  体制文化建设: 加速复合生态管理体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区建设的政策及规章制度,加大生态区各职能部门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决策的力度,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生态化。

  认知文化建设: 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和生态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培育生态理念,强化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培训学校和宣传渠道,促进所有受教育者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市民的生态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显着提高,塑造有文化、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生态文化建设: 诱导和促进企业、公众传统观念的改变,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实现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生态化。

  物态文化建设: 通过法制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结合。

  4. 5 能力保障体系建设

  浐灞生态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区工作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为了该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要积极采取行政、科技、经济等手段,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体系,加强科技支持,为生态型新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主要包括: 科学管理体系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环境监测及环境污染应急系统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5 结论

  本规划参考国家生态建设指标,并结合西安市及生态区特点,因地制宜和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城市生态型新区建设的指标体系,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重点论述了生态景观体系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五大生态建设领域。着重将浐灞生态区作为全国城市生态型新区建设的典型进行分析,力求通过浐灞生态区的生态建设形成一种成功的模式,为今后城市扩建或城市新区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模式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 -16.

  [2]王如松,徐洪喜. 扬州生态市规划方法研究 [M].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 1 -16.

  [3]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 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89 -391.

  [4] 王娟,陆雍森,汪毅.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 四川环境,2004,23 ( 6) : 7 -11.

  [5]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 ( 5) : 16 -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